“說白了還是錢惹的禍,片方與平台的交易都是以“單集價格x集數”的模式售賣,集數少明顯效益低。”
“尤其在明星天價片酬還未被打壓時,片方試圖以注水劇售賣給平台,釋放成本壓力,才導致行業中注水劇大泛濫,懸疑短劇更是不掙錢的存在。”
“最簡單的例子,以500萬每集為定價,12集價格為6000萬,按照片方能獲得10的承製費計算,收益隻有600萬,但如果是集,收益可以翻幾倍。”
“當年《白夜追凶》超22億時,《無證之罪》播放量僅勉強破4億。當然與內容類型有關,但也跟集數體量有關。”
“您說一個36集,一個12集,後者集數太短,口碑發酵時間也少,帶來的廣告效益是不是有限?”
沈鋒笑笑,當年的確被白夜追凶圈粉,尤其是浴火重生的潘老師,演技很炸裂。
無證之罪看了一點,平平無奇而已,隻能說秦昊是潛力股,遠沒有今年這部吸粉。
懸疑劇在創作上本來就有難度,更不用說短小精悍的短劇,可謂難上加難。
對邏輯細節有更高要求,編劇創作門檻高……
短劇花費的前期籌備時間與精力,與長劇並無太大不同,甚至更燒錢。
什麼美術置景、服化道都是沉沒成本,相比於集而言,利用率更低,想賺錢?
對於影視公司而言,除製作項目賺取製作或版權費外,推演員也很重要。一部成功的甜寵劇、雙男主劇,能讓新人演員價值呈幾十倍百倍增長。
看看《盜墓筆記》的李易峰楊洋,《陳情令》的肖戰王一博,一夜躋身頂流之列,片酬與商業代言費暴漲幾百倍。
再看看白夜追凶的潘粵明……連續兩部出色發揮的秦昊……
片酬肯定會漲,但……
有鋪天蓋地的廣告嗎?
更不用說頭頂那把搖搖欲墜的審查大寶劍!
想到這裡沈鋒開口道“短劇更符合碎片化時代觀眾看劇的規律,12集體量,每五天拍攝一集,60天即可完成拍攝,創作周期比普通劇集更短。”
“最少演員檔期省下不少,也不用什麼流量小鮮肉,老戲骨都很物美價廉。”
“隻要劇本過關,導演水平在線,隻要第一季好了,後麵所有商業價值全都會體現出來,呈幾何倍的增加。”
丁薇趕緊送上彩虹屁,老板聖明。
平台也不傻,愛奇藝費儘心思主打的迷霧劇場還不是想通過廣告與超前點播實現營收?
6部x12集,一頓操作猛如虎,既能拉長發酵時間,實現劇場品牌化營銷。又可嘗試聚合廣告效益,一舉兩得的好事。
比如將6部劇的某一廣告效益打包招商,又比如依靠前幾部打出口碑熱度,在後幾部回收廣告效益……
更為重要的是平台已經逐漸常態化的超前點播付費模式,也是懸疑短劇盈利與否的重要條件。
一部燒腦,
一部愛情,
你選追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