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大人這邊請。”陳廷側身引領顧綾雪步入燒製工坊,邊走邊繼續說道“首先便是原料獲取與配比,我等需要找到合適之石灰石與黏土,而這兩種原料品質差異較大,很難找到合適比例。”
“再者,我等雖已利用水流動力帶動石磨將原料進行初步粉碎,但仍舊很難將之粉碎到足夠細小的程度,以至難以保證混合之均勻。”
“燒製火候之控,亦是一大難題,均勻高溫實難營造,故所製水泥,品質各異,參差不齊。”
“最後,固化與養護亦有困擾,吾等正探求佳養護之道,以確保水泥之質。”
顧綾雪認真聽著,時不時的點了點頭,並沒有太過驚訝。
因為這些問題全在她的意料之中。
在戰國晚期到秦朝早期,圓形石磨已經被發明並使用,利用水流動力帶動石磨的技術也已經存在,但這個時代,畢竟沒有高效的粉碎機械,原料的粉碎過程確不用說肯定會非常耗時耗力的。
再看看吧,如果五年內能自行研製出來最好,研製不出來……兌換是不可能兌換的,大不了就用晉代那個三倍牛力的“水力連磨”技術將就著用吧!
然後,混合均勻性問題,手工混合是肯定難以到達現代機械混合的均勻性的,隻能通過增加混合時間和次數,或者用手動攪拌棒這種簡單的混合工具來提高混合均勻性了。
燒製溫度控製的話,沒有溫度計,火候確實難以精確控製。
嗯,反正現在玻璃也已經發明出來了,水銀也多的是,等以後有時間了,再找個機會跟他們講講液體的熱脹冷縮特性,以及精確的刻度標識之類的,嘗試看看能不能把溫度計給造出來。
而現在,就先依靠工匠的經驗和肉眼觀察火焰顏色來判斷溫度吧,或者乾脆使用簡易的熱感應裝置,如埋入砂中的陶器,通過其膨脹程度來判斷溫度?
顧綾雪一邊聽著陳廷的敘述,一邊在腦海中不斷分析著各種可行性和解決方法。
等到陳廷說完了,一行人也已經抵達了燒製現場。
那是一個巨大的平坦場地,在靠近溪流的地方,工匠們正巧妙的利用自然水源動力,使石磨被水流推動旋轉,將石灰石和黏土不斷碾碎。
而在工坊的中央,有多座用磚石和泥土建造而成的簡易窯爐,這些窯爐形狀類似倒扣的碗,工匠們正將已經準備好的生料裝入窯中。
窯爐底部,柴火在熊熊燃燒,一些看起來就很有經驗的老工匠正通過頂部和側麵的開口觀察火焰和煙氣,靠感覺來判斷燒製的溫度和時間。
在爐子的一側,有一些工匠正在用木棍攪拌大桶中的混合物,以確保原料混合均勻。
另一側,還有一些工匠正在用濕布覆蓋著燒製好的水泥塊,以控製其固化過程。
顧綾雪在這邊待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也跟工匠們詳細地探討了一番。
與此同時。
距離鹹陽城不遠處的渭河以南,上林苑。
烈日當空,炙熱的陽光照射在地勢無比的開闊朝宮上。
數以萬計的工匠、士兵以及勞役者,穿著簡陋的麻布衣裳,頭裹布巾,在嚴格的監督下,正在辛勤的勞作。
工地中心,用竹子和粗大的木頭製成的腳手架已經搭的高高的,工匠們在這些腳手架上,有的在雕刻著精美的木雕,有的在鋪設屋頂的瓦片。
地麵上,勞工們則扛著沉重的石塊、木材和泥土,沿著新開辟的道路,一步步走向建築工地。
旁邊,還有一些人在攪拌砂漿,準備用於砌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