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楊凡的佃戶_明末鋼鐵大亨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明末鋼鐵大亨 > 第417章 楊凡的佃戶

第417章 楊凡的佃戶(1 / 2)

新城還在建設中,水壩也在建設中,至少要到明年年底才能完成。

楊凡仍然住在他繳獲的那個牛皮大帳中。住了一個冬天和夏天,楊凡主美了,很有驢友露營的感覺。

楊凡發現,遊牧的生活也不錯,去年他在牛皮大帳裡過的冬天,感覺挺暖和的。

他就沒想想,他有鑄鐵爐子蜂窩煤,甚至還有光伏發電和電暖器。蒙古牧民隻能做飯時,小心翼翼的燒點牛糞。那裡有他這麼暖和。

而且河北的冬天和草原上的冬天能比嗎,最冷時差著二十多度呢。

他說是住著大帳,可是他用的設施都是最好的,沒有一點不方便的。連太陽能熱水器和抽水馬桶都有。還給老婆們裝了貓腳浴缸。給自己裝了鬆木板的桑拿浴室。享受的很。

楊凡喜歡住在這裡,這裡現在已經不是荒野了。四周都是開發好的稻田,夜裡聽取蛙聲一片。

因為他在這裡,周圍有六個營的家丁在四周紮營駐紮。楊凡的家丁隊目前全部人馬就是這六個營。除了草原上的,以及民兵外,楊凡的武裝力量儘管精銳,但還不是很多。

至於河西守禦千戶所,那是朝廷的兵馬,隻是歸楊凡管理而已。

他們一直集中住在那個巨大的水泥石塊砌築的土樓裡。

那裡現在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小鎮,畢竟官兵三千六百多人,加上家屬和服務人員,人口已經超過兩萬了。

大明有些縣城也就幾萬人而已。

楊凡目前在草原上有一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一個蒙古騎兵團。在官麵上有一個守禦千戶所。他自己還有一個家丁團。北塘口有一個港口。艦隊和商船隊還在組建中,濟州島有一個海盜團。

這就是楊凡的全部力量了,這些力量分散在遵化城,草原和海上。

楊凡站在夯築的土台上,看著周圍一望無際的碧綠的稻田,心情十分舒暢。一陣風吹過,因為周圍都是水麵,非常的涼爽。

楊凡喜歡這種田園風光。

他閒暇時還帶著妻妾去小溪裡撈魚,捕捉青蛙,烤著吃。射獵一些野生動物。塗山月她們非常喜歡老爺帶她們出來玩,順便野餐一下。

現在他的勢力範圍內,能開發的荒地,基本都在開發。

薊州以東,遵化以西這片廣大的荒地上,在楊凡的管理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北直隸的流民已經不多了。甚至影響到了運河的纖夫。

明末大量土地拋荒,氣候是一個原因。但這些土地,不是絕對的不能耕種的,更主要的是各種人禍造成的。

因為法製被破壞,農民利益沒有保障,農民不敢往好了經營土地,才造成產出的直線下降。

楊凡的地盤上,這些弊端全部都不存在,農民隻要努力經營自己的土地,就能賺到錢。

這些地理論上都是楊凡私人買下來的。楊凡自然是不肯繳稅的,也沒有人敢來找他收稅。文官不交稅,錦衣衛怎麼可能繳稅呢。

所以,他的佃戶們自然也不用繳稅,連徭役也不服。大明現在不都這樣嗎,也不差自己這裡了。

楊凡的佃戶沒有地租,但是要從楊凡這裡購買高產和耐鹽堿的種子,肥料。要從楊凡這裡購買耕牛和農具。

楊凡在草原有了立足點後,牛馬這些大牲畜非常充裕。可以不限量。牛耕和馬耕都可以發展。農民願意養馬,用馬耕地的話,還給些補助。這有利於增加牲畜的數量。

這些佃戶都是一窮二白來的,他們需要建房,需要生活用品,衣服鞋襪。這些都是需要貸款來購置的,興禾錢莊先借錢給他們,然後在分期償還。

錢莊不需要抵押,就可以信用借款給他們。

抵押說到底是為了防止債務人轉移債務。

這些農民都是社會最底層,他們無法把自己的債務轉移給彆人,他們欠了債子子孫孫也要還,根本賴不掉。

所以沒有必要作抵押貸款,直接信用的就可以了。

而他們收獲後,所有產出隻能賣給楊老爺,他們賣糧食得了紙幣,隻能在楊老爺的體係內花掉,畢竟這些紙幣外麵是不認的。

不過楊凡的商店裡,各種物資琳琅滿目,比外邊不知道豐富多少倍。

農民都很滿足,這裡有他們需要的一切,自然不會去外麵買些質量不如商店裡的商品。

而且農民都是招募後,打散了宗族的一家一戶的流民。沒有大明其他地方那些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網,也沒有大戶欺負小戶的問題。

農民隻要努力種地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不用考慮。

農民有了土地立刻就迸發出了極大的生產熱情,今年看著這些茁壯成長的莊稼,肯定是一個豐收年。

農民基本按照家裡的成年人口,每人都能分配到十畝左右的土地。

楊凡通過興禾錢莊低息貸款,給農民配置上耕牛和鐵製甚至是鋼製農具。

農民可以貸款打壓水井,每一畝地打一口壓水機井。有了水,一年麥稻兩季,土地的產出一下子就大了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缺錢有貸款,缺農業設備,楊帆的工廠在生產,楊凡的農具都是根據現代人力農具的外形開模的,非常省力而且耐用。

壓水機井解決了大問題,過去靠人背水,一家人沒日沒夜的乾,一天一夜也澆不了多少地。大旱時之隻能眼睜睜的看禾苗枯死。一家人蹲在地裡哭。

現在,有了壓水機井,一切都改變了。

因為使用杠杆原理,非常的省力。一個成年男子一天加上半個晚上。能把家裡的五十畝地澆一遍。

張老實一家分了五十畝地,家裡壯勞力隻有他們夫婦。

因為是長子,父母跟著他們一起過日子,所以分地時,一人十畝地,兩個孩子因為沒有成年,隻有一人五畝地。這樣一家人合計有五十畝地。

他們不是本地人,是大名府跑來的流民,所以他們隻分到了遠離水源的荒地。

而河邊有水車的地和水庫下遊有灌溉渠的好地一般都提前分給了跟隨楊凡早的前幾批人。那些地隻要放水就可以,遠沒有這麼勞累。篳趣閣

但是張老實一家非常的滿足,感覺楊老爺這裡,簡直是人間仙境一樣。

他們投了楊老爺做佃戶,所有負擔都沒有了,楊老爺居然不收田租,隻是所有的產出除了自己口糧外都要強製收購。

對於優先給家丁和軍隊的家屬分最好的地,然後才給後來的流民分配荒地。這件事。他們也能理解,畢竟那裡不是都有親疏遠近的。

人家軍屬尤其是那些陣亡了子女的家屬,人家為了老爺拚過命,自然要有好的待遇。自己這些逃荒的怎麼敢有非分之想和人家本地戶比。

這些地隻能靠人力驅動機井來灌溉。

有的地方,農民多花些錢,可以購買用畜力轉圈驅動的機井。

不過張老實不願意那樣做,他不是貸不下來款,而是他愛惜牲口。

他家裡祖祖輩輩都是佃戶。那裡養的起牛來。



最新小说: 慕千汐凰九夜 上門神醫江昊 都市修仙之牧場主 大明槍 阿厭聞清辭 大周極品公子 劍開道 我的粉絲在外星 全球輪回我真不是攻略之神 那門通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