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人說夢:楊駿矯詔_說說十六國_思兔 
思兔 > 玄幻魔法 > 說說十六國 > 癡人說夢:楊駿矯詔

癡人說夢:楊駿矯詔(1 / 1)

說說十六國!

關於第一章的故事簡要楊俊仰仗自己世家大族、皇親國戚的地位,篡改晉武帝司馬炎的臨終遺詔,讓自己總攬朝政大權以至於和同出身世家大族,貪戀權柄的賈皇後勢如水火。

關於這則故事,表麵上看是一個權臣想趁皇帝病危之時而總攬朝政大權,實際上是折射了西晉時期士族地主階級對於皇權的渴望與覬覦,包括後來的賈皇後與楊駿的攬權之爭,歸根結底還是世家大族彼此之間因為爭奪皇權而引發衝突和矛盾,進而引發了皇權貴族階級與士族地主階級的衝突,導致了整個西晉王朝的變亂和動蕩。

眾所周知,自從商鞅變法以後,我們國家進入了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自然是封建地主階級。實際上封建地主階級是分為三個階段在依次統治著我們的國家,這三個階段分彆是貴族地主階級,士族地主階級和庶族地主階級。

貴族地主階級所開創的王朝,主要以皇族宗親為基礎,而統治整個國家

,表現皇帝對兄弟子侄的分封。

士族地主階級所開創的王朝,主要以世家大族為基礎而統治整個國家

,表現為朝中官吏多為同族之人。

庶族地主階級所開創的王朝,主要以寒門子弟為基礎而統治整個國家,表現為通過科舉考試而入仕為官。

這三個階級優劣性一目了然,貴族地主階級全憑出身,又與皇帝血脈相通,自然而然威脅皇權,士族地主階級仰仗家族聲望實力,一旦某一個世家大族威望超過皇帝,皇權自然旁落無疑,而庶族地主階級完全將入仕為官掌握在寒門百姓自己手中,隻要去參加科舉考試,考上了就可入仕為官,考不上回家繼續努力,不會再有血緣、家族之分,對皇權的威脅也最小。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會覺得士族地主階級有點像貴族地主階級,又有點像庶族地主階級,世家大族最初也是寒門子弟,因為有聲望而入仕為官,而且當世家大族聲望達到極至,地位堪比皇室宗親,也一樣威脅皇權。

其實整個曆史就是曆代百姓萬民尋求民主、平等、文明的社會製度,而為之奮鬥不止的血淚征程,時至今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終於實現了千百年來我們祖先為之前赴後繼的夙願。而封建社會中的士族地主階級也就成為了整個封建社會曆史的大轉折,大插曲。

而西晉恰恰就是士族地主階級所創建的大一統王朝,那麼既然是士族地主階級所創建的,為什麼還會出現世家大族不僅不擁護同為士族地主階級所創建的王朝呢?反而卻要一味的內鬥,最終引發整個南北朝時期的對峙與戰亂?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借助十六國的故事,從商鞅變法開始,說一說中國曆史中整個封建王朝演變與興衰。

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崛起,吞並六國,一直到楚漢之爭,

再到漢初盛世,這一段曆史主要是由貴族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貴族地主階級主要依靠與皇權的血緣關係,來確立對整個王朝的統治,也就是說在王朝中皇帝的近親屬及其親信,世襲官爵,來掌控整個國家的朝政大局。

因為貴族地主階級依靠血緣,所以統治者們是不可能讓平民百姓(寒門子弟)進入統治階層的,尤其在貴族地主階級控製政權的初期,甚至說依靠嚴峻的法度來治理國家,維持自己的統治,這就是為什麼秦國以法家思想來統治國家,但是因為秦朝的統治者們沒能與時俱進,及時的在統一六國之後,調整嚴峻的法令,終於讓秦王朝二世而亡,毀滅於不堪忍受嚴刑峻法的農民起義之中。

取代秦朝的西漢王朝吸取了秦朝的亡國教訓,雖然及時的糾正了嚴峻的法度,但西漢貴族地主階級還是為了阻止平民百姓進入統治階層,選用道家學說來作為統治思想。而道家學說正是提倡無為而治,其治下的百姓萬民自然依據天道,隻要有口飯吃,絕不會鋌而走險,以至於西漢初年,不管朝廷如何窮困,國家運行尚且平穩,再加上有雄才大略的漢文帝、漢景帝,西漢甚至進入了文景之治的輝煌階段。在我看來,這也是貴族地主階級的全盛階段。

但是物極必反,隨著國家的強盛,貴族地主階級中的多個個體也隨之兵強馬壯,而且由於時間流逝,血緣關係自然也會出現逐漸疏遠的問題,因為血緣相通且疏遠,在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迭出,貴族地主階級自然而然的開始覬覦皇權,所以在漢景帝時期,終於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很快被平息了,但是麵對貴族們隨國強而盛,嚴重威脅皇權,而百姓卻因無為的思想,而對貴族叛亂無動於衷,麵對如此局麵,繼位的漢武帝痛定思痛,隨即頒布了削弱貴族權勢的推恩令,又采用儒家學說代替道家學說成為西漢以後的王朝統治思想。貴族地主階級的權勢逐漸被削弱。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然更為適合封建統治階級,因為它所提倡的仁愛,適用於王朝中的各個階層,而且對於百姓的思想掌控更為符合封建帝王所要求的標準。因為君王對百姓也要有仁愛,百姓對君王更要有仁愛,所以對於王朝選拔官吏的標準也是仁愛。

那麼如何體現一個官吏擁有仁愛呢?當然要看一個人是否孝悌和廉明,隻有你孝悌和廉明,那才能體現出來你的仁愛之心,自然就可以為官為臣,進入統治階級來維護皇權,而且統治者天真的認為,這樣的人來維護皇權,自然會忠君愛國,不會再出現貴族作亂的局麵。

那麼問題隨之而來,關於孝悌和廉潔的標準,又怎麼評定呢?西漢王朝的統治者采用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那就是從全國各地的郡縣中尋找聲望很高的,既孝悌又廉明的人來出仕為官,簡稱舉孝廉,這些舉孝廉的人也叫士人,因為有仁愛之心,對於封建王朝肯定儘心儘力的賣命,而且跟皇族並無血緣關係,不會直接威脅皇權,自然很被當權者青睞和倚重,逐漸的進入了統治階層,成為了漢王朝的統治基石。

然而,隨著

時間的發展,因為聲望高而傳入朝中的人自然鳳毛麟角,遠遠不夠當權者所用,那麼當權者就勢必要讓已經舉孝廉的人再推舉保薦有聲望,有仁愛之心的人,再委以重用,當這些人進入王朝的統治階層之後,對於當年保舉推薦自己的人,必然是感恩戴德的,所以說當他們再有推舉保薦彆人出仕為官的機會的時候,更多的人是選擇知恩圖報,繼續推薦和保舉自己當年的恩人、恩人家子侄、還有自己的學生。舉孝廉為官之人彼此之間相互推舉保薦,一個人入仕為官之後,其家人、子侄、學生皆有機會入仕為官,以至於到了東漢時期,朝堂之上頻頻出現一家數代人擔任朝中高官,地方郡縣官吏也僅僅從數個家族中產生,這樣無論東漢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全部由幾個家族來掌握權力,逐漸形成了世家大族,也稱士家大族。

當然任何一個事物的出現,其必然已有萌芽期、鼎盛期、衰亡期,士族地主階級的出現也必然經曆這三個階段。

咱們回過頭來再說一下貴族地主階級,其開始於奴隸社會王朝對於諸侯的分封,隨著春秋戰國後期的諸侯國逐漸做大,而讓統一六國的秦王朝看到了依靠血緣的貴族地主階級對於皇權的威脅,秦始皇並未有分封皇室宗親,正因為沒有貴族的支持,最終導致秦王朝很快的滅亡,新興的西漢王朝吸取了秦王朝的教訓,從建國之初就大量分封貴族地主,因為有強有力的皇帝,使得王朝進入強盛階段,但是貴族地主階級對皇權的威脅是與生俱來的,後世的皇帝也因此而不遺餘力想辦法將其削弱,所以到了東漢時期,貴族地主階級對於王朝的掌控已經及其微弱。

西漢武帝之後,雖然說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形成,但是力量還是非常薄弱,也就是說在漢武帝之後,西漢王朝貴族地主階級開始沒落,而士族地主階級卻處於繈褓之中,那麼就需要一個既像貴族又像士族的一個統治階級,作為過渡,那麼外戚應運而生,外戚就是皇帝老婆的娘家人,他是貴族嗎?肯定不是,但又和皇帝沾親帶故,他是士族嗎?自然也不是,但是進入到統治階級的外戚,肯定也是既孝又廉。關於舉孝廉的事情,你不要考慮他是否在作假,反正統治者相信,他就可以出仕為官,進入統治階層。

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西漢晚期,外戚成為了整個中央王朝的統治階級,王莽代漢也自然順理成章,但是因為外戚既不是貴族地主階級,又不是士族地主階級,充其量是個士族地主階級的畸形,早夭也是必然,隨著綠林赤眉起義的爆發,短命的新王朝轉眼間灰飛煙滅漢光武帝作為貴族地主階級的代表重新成為統治階級,成功恢複漢室,史稱東漢,但是東漢的當權者清楚的認識到雖然自己出身貴族地主階級,但貴族地主階級對皇權有極大的威脅性,對其絕對不能重用,隻能削弱,外戚相比之下威脅性小一些,可以選擇性使用,隻有那些舉孝廉出身的官員和身邊半男半女的太監倒是可以重用的,這就使得東漢王朝統治基石出現了三夥人外戚,宦官,士族。



最新小说: 玄門卦妃福載天下 九靈門主 雷霆天驕 農家醜妻藥翻天 六零小嬌妻 你的咖啡我的茶 宸華一歎 河水清清清幾許 仙君的大貓 愛好和平的史萊姆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