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人說夢:司馬越起兵_說說十六國_思兔 
思兔 > 玄幻魔法 > 說說十六國 > 癡人說夢:司馬越起兵

癡人說夢:司馬越起兵(1 / 1)

說說十六國!

關於第十章故事簡要實力弱小的皇室遠親司馬越不滿司馬顒和司馬穎平分朝權,便借二人不和,聯合司馬顒討伐司馬穎,結果反被司馬穎打敗,司馬越逃回封地,再次聯合自己的弟弟及其屬下諸臣,勾結鮮卑、羯人等遊牧民族,再次攻擊實力強勁的司馬穎,結果司馬穎不敵鮮卑騎兵,隻得逃到司馬顒處避難,並放回匈奴質子劉淵,企圖依靠匈奴勢力,東山再起。司馬越乘機再攻司馬顒。

這則故事說明了,同為皇室宗親的藩王麵對皇權的渴望是不分血統遠近的,司馬越出身皇族遠支,即使皇帝無子,大臣們推舉後世統治者,也輪不到他來做皇帝,麵對統治權的爭奪,朝中一片混亂,司馬越作為皇室宗親,雖然血統疏遠,但也是司馬家族中人,所以借著司馬顒和司馬穎不和的機會,聯合司馬顒,討伐司馬穎,當其借助鮮卑勢力打垮了司馬穎後,自然而然的就把矛頭對準了司馬顒。

由此可見,司馬越的起兵,就是西晉王朝中貴族地主階級內鬥的延續,並沒有什麼好說的,我覺得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實力強大的司馬穎卻敗於了實力弱小的司馬越。通過史書上記載,我猜測司馬穎至少擁兵十多萬,而司馬越和鮮卑騎兵在數量上肯定遠遠不如司馬穎的兵士多,至少兩軍也該勢均力敵,但是為什麼司馬穎卻敗得如此之狼狽,我在這裡說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司馬越因為出身皇室遠親,是司馬懿弟弟的孫子,所以他在司馬炎分封的諸侯王裡等級是比較低的,但是幽州刺史王浚與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關係比較好,而且司馬穎知道王浚不是自己的人,便派人接替王浚擔任幽州刺史,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背靠遼寧,在西晉時候,遼寧地區屬於遊牧民族鮮卑族的活動區域,離幽州最近的鮮卑部落叫段部,王浚為了保住自己幽州刺史的地位,便響應司馬越起兵,並邀請鮮卑段部出兵相助。

以司馬越為首的聯軍,實際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但是卻將實力強勁的司馬穎打得大敗,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鮮卑段部的騎兵,很多人會認為司馬穎也會有騎兵啊,為什麼會敗給鮮卑段部的騎兵,那麼咱們就來講一講它們之間的差彆。

說到曆史上的騎兵,那就不得不提到一樣騎具,就是馬鐙。很多人會不以為然,會說三國的時候就有馬鐙,三國演義裡麵很多場景都是騎在馬上打仗的,西晉時期有馬鐙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個你就大錯特錯了,三國演義成書時間是在明代,裡麵的很多場景實際上是作者通過明代的一些場景所設計出來的,而且三國演義並非正史,裡麵所寫的很多故事膾炙人口,人人耳熟能詳,但是這並不是真實的曆史,書中戰將們騎馬對戰的場景常常出現,但三國曆史上很難出現這種騎馬作戰的情形。

事實上,馬鐙的出現要比我們想象的晚很多,目前在西漢晚期的墓葬的壁畫中,能夠見到馬鐙的形

象,隻是在壁畫上,並沒有實物,而且因為壁畫是一個平麵圖,看不出是否是一對馬鐙,後來,考古學家在西晉早期墓葬中,發掘出土了單隻的馬鐙,所以,現在最主流的觀點就是,在三國時期應該是隻流行單隻的馬鐙,是當時騎兵將士們為了上馬方便所使用的,並且很有可能是木製的,因為是單隻的馬鐙,騎兵們在馬上作戰是沒有辦法保持平衡的,而且是木製的馬鐙,很容易損壞,所以說三國時期的戰將,在馬上大戰的時候,應該很困難,甚至說,騎馬隻是為了行軍,打鬥時還是下馬再戰,不像三國演義寫的那麼傳神。

馬鐙出現的時間,不會晚於西漢末年,而且通過馬鐙的出土實物來看,目前很多專家學者都推測最早的馬鐙是木製的,所以在墓葬中難以發現實物。北燕丞相馮素弗墓出土的馬鐙是木心兒包銅的,所以才能夠保留至今。因為單側的木質的原因,三國時期的武將難以在馬上進行征戰,即使能夠相互對戰,也沒有辦法大戰幾百回合,頂多幾個回合,高下頓現。

那麼,也就是說西晉時期的騎兵很有可能也隻配備單隻馬鐙,因為是單隻馬鐙,騎兵在馬上作戰,實際上是很不穩定的,而且非常危險,如果騎兵在馬上衝鋒,很有可能沒入敵陣,自己就因為保持不住平衡而墜馬,即使衝入敵陣,作戰也很困難,所以當時西晉王朝的騎兵戰力並不強。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雙隻馬鐙實物出土於十六國時期北燕丞相馮素弗墓,我推測,雙隻馬鐙在西晉時期很有可能不存在,或者說隻存在於遊牧民族中,到了十六國末期,就出現了雙隻馬鐙,那麼顯而易見,十六國時期正是雙隻馬鐙出現的時期,有了雙隻馬鐙,騎兵們在馬上坐得穩,打起仗來自然揮灑自如,而且危險係數極低,雙隻馬鐙的出現,是冷兵器史上一次質的飛躍。而十六國時期,恰恰正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階段,所以說十六國時期這段曆史非常重要。

馮素弗是北燕開國皇帝馮跋的弟弟,他們都是漢族人,但長期在鮮卑族所創建的西燕、後燕政權中為將,屬於鮮卑化的漢人,由此我推斷,雙隻馬鐙很有可能就是鮮卑人發明的,所以,司馬穎的十多萬大軍,被鮮卑段部的騎兵衝得七零八落的時候,我猜測很有可能鮮卑段部的騎兵已經裝備了雙隻馬鐙,因為有了雙隻馬鐙,司馬穎的大軍也隻能看著騎在馬上的鮮卑勇士穩如泰山,自己隻得四散逃命,所以,實力弱小的司馬越借助鮮卑段部的騎兵,連續打敗了司馬穎和司馬顒,成為了八王之亂最後的贏家。

正是因為有了雙隻馬鐙,鮮卑人才可以代替當年奴役他們的匈奴,稱霸北方草原。因為遊牧民族的遷徙性,北方的遊牧民族

在相互遷徙中應該都開始使用了雙隻馬鐙,所以,當遊牧民族大批南下之時,騎兵戰力都非常強悍的,回想一下,十六國的那些國家裡,很多國家都是鮮卑族建立的,或者跟鮮卑族有直接的關係。比如說北燕,胡夏。而且十六國前期,統一中原的後趙是

羯人所建的國家,其生活之地也在華北地區,所以羯人的騎兵應該也使用雙隻馬鐙,關於遊牧民族的事情,我們以後再說,接下來再說說馬鐙的起源。

對於馬鐙的發明者並無記載,目前主流觀點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所創,最初隻是為了上馬方便,我猜測很有可能是匈奴最先使用馬鐙,這也是匈奴能夠稱霸草原的原因。說起馬鐙,我們不妨說一說馬鐙的起源,

馬鐙的起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遊牧民族發明的,一種說法是漢民族為了對抗遊牧民族而發明的,參考已知的出土文物和發掘的古代墓葬,我個人的想法是遊牧民族發明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因為馬鐙最早出現的原因就是為了上馬容易,而遊牧民族的百姓從少年時,便開始練習騎馬,為了讓少年能夠很容易的翻身上馬,所以馬鐙應運而生。而對於漢民族來講,學習騎馬的人基本都是成年人,為了對抗遊牧民族的入侵才學習騎馬,所以對於騎馬的認知有限,能夠發明馬鐙的可能性不大,這也是我的猜測而已,事實還要看以後的文物出土情況。

在比西漢更早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通過學習遊牧民族的特點,在趙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但是,那時的騎兵主要以偵查和機動為主,兩軍對壘,更多還是依靠戰車作為突擊利器,而當時的騎兵是需要下馬,充當步兵作戰的。所以戰國時期,是不可能有馬鐙出現的。秦末楚漢戰爭時,應該也沒有馬鐙,作為漢王的劉邦,史書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就是當其被項羽打敗時,坐車逃跑,因為兒子和女兒在車上,導致車子重量過大,難以跑快,劉邦就將子女丟踹下馬車,趕車人夏侯嬰又將劉邦的子女抱回車裡,由此可見,劉邦在逃命之時,都沒有騎馬而逃,充分說明了當時並沒有馬鐙,如果有的話,騎馬逃跑,要比乘車逃跑快很多。西漢時,因為與屢屢與匈奴交戰,貿易,所以單隻得馬鐙也就傳入了中原地區,出現在西漢末期墓葬的壁畫上也屬於正常。

我始終對從單隻馬鐙發展到雙隻馬鐙是時間跨度百思不得其解,因為當有人用一隻馬鐙上馬騎乘之時,當其他人看到的時候,難道就想不到另一側再懸掛一隻馬鐙,豈不是騎乘更安穩?也許古人的思維真的就沒有我們現代人活躍,尤其漢民族的先民們受到封建學說的禁錮,創新和接受新事物的意識跟不上生存環境險惡的遊牧民族,突然有遊牧民族的部落想到了這一點,稱霸草原也就如風卷殘雲。當遊牧民族的戰士們騎在馬上,奔馳在中原大地上時,而以步兵為主的西晉王朝軍隊。也隻能憑借江南地區的水網阻擋遊牧民族的鐵騎。這或許也是南北對峙出現的另一個原因。

隨著司馬越依靠鮮卑段部騎兵,擊垮實力強大的皇太弟司馬穎時,北方各個遊牧民族的部落也就看到了西晉王朝的軍隊麵對自己的騎兵毫無招架之力,自然壯起膽子開始了自主建國的征程,所以說司馬越此舉就是引狼入室,雖然自己依靠鮮卑騎兵掌握的政權,但是最終也死在了羯人騎兵的麵前。



最新小说: 卑鄙的家夥 洪荒之開局迎娶雲霄仙子 神寵時代:我能看到禦獸進化提示 從克蘇魯到賽博朋克 嫌我雜靈根,我無敵了你們哭什麼蕭雲小說 風水寶地 末世多子多福,校花女神到處撿 許願手表之遊戲人生 逆光破浪 我老婆是N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