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四家議江南舊時事_七玉道尊_思兔 
思兔 > 遊戲競技 > 七玉道尊 > 第二十二章 四家議江南舊時事

第二十二章 四家議江南舊時事(1 / 1)

七玉道尊!

宋真宗楚留興,宋武帝獨子,在強勢父皇的管教下長大,性情內斂,稍顯懦弱。

在位八年,兢兢業業,軍事民生,莫不問策於朝臣,嚴格按照武帝臨終時鋪設的國政方針執行

朝堂上,皇親宗族,世家門閥,應試入朝的寒門子弟,互相牽製,三足鼎立。

軍事上,強乾弱枝,加強京城禁軍,弱化六地邊軍。

武力上,鎮國大將軍、全國軍事統帥、武聖魯王,坐鎮杭州,威懾天下;杭州金山寺與國同休,既是武林門派,也是國教大宗;三閥與四家互相製約、彼此競爭,在朝堂、軍隊和六扇門中權力交叉、維持穩定。

而如今,當世兩大強國強強聯手,當朝天子乾坤獨斷,三王齊出,總攬軍政大權,江南各家各戶,皆感風雨欲來。

四大世家,雲家議事廳,老中兩代家主齊聚。

“三王出,諸家動。無論是他三閥,還是我們四家,儘皆為人魚肉矣。”風老爺子率先開口。

“魯王神功蓋世,趙王多謀善斷,夏王縱橫捭闔,我四家雖礙於先帝遺策不得不與三閥互相敵視、平衡朝堂,但如今皇家勢大,我等不得不抱團自保。”霜輝。

“此時此刻,我等抱團自保,就怕被聖上誤認為是聚眾奪權啊。”風瑞。

“八年來聖上不爭不奪、不鳴不飛,如今一言而決、不議而詔,無視先帝遺策、無懼皇權更迭,這份主見、這份氣魄、這份隱忍、這份膽識,讓老夫忍不住想起先帝年輕時的退讓隱忍之道啊!”雨老爺子不無感慨地說。

四百年前,隋帝楊廣窮奢極欲、殘暴不仁,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烽煙遍地,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同太祖皇帝李淵太原起兵,吊民伐罪,建立大唐,數年間揮師四方,混一華夏,之後勵精圖治,北伐突厥,異族俯首,天下大治。

唐朝近三百載、曆二十帝,於百年前被燕滅亡,之後天下大亂,南北割據,紛爭不休,華夏北方先後經曆了燕、漢兩朝而傳至周,南方則經曆了吳、陳、梁、齊,而統於宋。

一百一十年前,雄踞燕雲十六州十多載的幽州節度使朱超父子,揮師南下,西征北伐,一舉平定諸藩鎮分裂割據的北方,並受禪讓而建都稱帝,定都燕京、國號大燕,朱超史稱燕太祖。數年後,幫助父親平定北方的第二代燕帝——朱邁,在對南方進行統一的渡江戰役中病逝,史稱燕太宗。而由於燕太宗壯年駕崩,子嗣尚幼,幾位王弟紛紛欲奪皇位,北方展開了長達四年的史稱“六王奪位”的大戰亂。

百姓剛出亂世,又遇征伐,苦不堪言。終於在一群厭戰將士的簇擁下,燕太宗手下大將劉遠重整河山,再次平定北方,結束戰亂,建國稱帝,定都太原、國號大漢。劉遠在位數年,華夏北方民生恢複,軍力逐漸強盛,遺憾的是,草原契丹南下,漢軍大敗,劉遠受箭傷而亡,臨終前

為避免燕末舊事,將漢軍和整個漢國托付給了大將軍郭威。

郭威長於軍陣,在確定了漢人無法與胡人馬上爭鋒後,壯士斷腕,舍棄了燕雲之地,在華北平原上,以步兵車陣對抗契丹鐵騎,並大力開發弩箭和火器,終於趕走契丹,不複五胡亂華舊事。郭威於是在洛陽建國大周,史稱周太祖文皇帝。

郭威在位十年,名義上統一了北方,臨終傳位給郭榮,並囑咐一定收複燕雲、滅亡契丹“周師北伐燕雲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周世宗郭榮,這位唐末以降最傑出的帝王,在位三十年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重視工商、大興教化,使大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業發達,中原經濟、文化全麵複蘇。他又注重軍械研發,大力整頓武備,數次南征北戰均大獲全勝,被譽為“不敗帝皇”先敗西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再敗西涼,奪取蘭、涼、甘、肅四州;南摧南齊,儘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十八州三關;遠征漠北,大敗契丹;兩下江南,兩帝乞和,天下進入相對安定的治世。後傳位高宗,留下“天下戰亂百年,當休養生息三十載方可議江南”的遺訓,諡號睿明神威仁孝武皇帝。

同北方類似,唐亡之後,南方在百年間數次更迭淮南道行軍大總管楊行密割據江淮、定都金陵、建國吳;荊南道行軍大總管高季興割據荊南、長沙等中南地區,定都江陵、建國陳;之後江陵大族家主蕭道禰取陳而代,建國梁;後不久吳國將領徐溫廢立吳主,把持吳國朝政,至其子徐浩滅吳建齊,定都金陵,後逢北周攻打,淮南儘喪,徐浩病逝,國都南遷至杭州,途中在陳橋發生兵變,齊國的兵將既不願繼續征戰,也不願一個奉幼子為自己國主、統帥。最終,大將軍楚祐被眾兵將推舉而出、黃袍加身,在陳橋誓師稱帝,還軍於民,後與決議北伐契丹的北周世宗郭榮議和,保全了江南的安定,但南北分界線也從之前的淮河一線南推至長江一線。

楚祐都建杭州,立國大宋,議和北周,結交蕭梁,整頓內政,鼓勵農桑,組建水軍,發展武備,於是政通人和,風調雨順,江南之地數年大豐,國力民生開始恢複過來。

三十八年前,宋文帝突然遇刺駕崩,宋國京中大亂,當時在外領軍的國之柱石、晉王楚裕,急速回京,群臣驚惶。

楚裕卻並未安撫朝堂,而是悲慟不已,辭官守陵而去,一時間晉王賢德仁孝之名大盛。

時宋國,民少國寡,主幼臣強,朝堂、軍方皆推舉楚裕為帝,楚裕堅決不受,直泣皇兄恩寵有加、不敢或忘。

當時宋國文有趙王、夏王,武有晉王、魏王,經過文帝十年的休養生息之策,國力大增,隻差一個主心骨,諸王皆有其心,獨晉王一力強推文帝幼子為帝,諸王從旁輔佐。

最終,文帝之子登基為帝,史稱惠帝。晉

王楚裕坐鎮中樞,輔政監國,主持大局。

五載匆匆,宋國軍力、財力、武力、民力均有所增長,而惠帝已至十六成年。楚裕遂免冠去爵,還政於君。

惠帝感其恩、畏其威、戴其德、懼其勢,不允。

楚裕含淚麵聖上奏臣受兩代帝王信賴,托軍政國事於我,我沒有特彆大的能耐,是君主看我還算忠誠勤勉。數年來我兢兢業業,不敢有片刻鬆懈,更不敢因為被授予攝政之權就狂妄傲慢。如今陛下英武年長,朝堂遍布俊賢,國家蒸蒸日上,而老臣我已經四十好幾,多年的征戰,膝下卻沒有一兒半女,請陛下憐臣的微末之功,準臣卸官修養,傳宗接代。

一時之間,京中百姓聞之莫不泣淚,感楚裕忠孝恭勤,憐楚裕舍己為國。

惠帝無奈,準楚裕保留王號,回楚氏祖地休養,之後一改宋國初年休養生息的國策,雄姿勃勃,征兵練軍,一意孤行,同意魏王率軍北上,妄圖趁周世宗北征漠北、大戰契丹之機,奪回江北淮南之地。

卻被坐鎮江南的北周大將符彥昇調兵譴將,沉穩應對,舟騎並進,大破宋師,宋國朝野上下震動,紛紛譴責惠帝。

至周世宗敗契丹而還,稍加休整,降雷霆之怒,統百戰之師,南下江南,王公重臣、市井百姓,紛紛上書請願,請楚裕出山,主持國政。

楚裕修養兩載,不動刀兵,廣納美人,喜得一兒一女,驚聞國有劫難,趕忙出山執政,朝中上下,氣勢大為改觀。

宋廷大議後,宋國君臣無奈,隻得沿用當年文帝時的策略,與周議和。

名曰議和,實乃乞和。

周世宗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連威壓神州上百年的塞北豪強契丹都大敗而去,一時天下無人可與之爭鋒。

周世宗直言惠帝乳臭未乾,不屑與之並列,聲稱無論戰和,派一個夠分量的人來。文臣武將再次上書,請惠帝退位,禪讓於楚裕。

楚裕三辭不受,後為眾人意願裹挾,受禪稱帝,與周世宗會於金陵,致歉賠款,劃定神州南北分界。南宋近十五載的辛苦勞作、倉儲積蓄,被“一戰一和”耗了個精光。

而為了籌集每年上供北國的歲幣錢糧,宋民賦稅不得不加重,百姓怨聲載道,大罵惠帝妄開刀兵。

周宋議和回京後,楚裕欲還帝位於惠帝,遭到朝堂、民間的一致反對,楚裕隻好繼續為帝,息兵止戈,埋頭理政,不出幾年,宋國大治,民生恢複。

待周世宗重病傳位,楚裕發兵向南,平定閩地異族動亂,又西略蕭梁,在一部分江陵蕭家族人的內部幫助下,顛覆梁國朝堂,吞並梁國,一統南方。

楚祐、楚裕兩兄弟,先後登極稱帝,四十年來,與民生息,恢複經濟,統一南方,弘文揚武,懿號宋文帝、宋武帝,史稱“文武之治”。



最新小说: 全球試煉:隻有我知道劇情 無限從迪迦開始 納米核心開局搭配最強核心 和荊軻一起刺秦 我和我交換 超級手術刀 鬥羅之開局龍神九考 讓你遊神,你把真神請來了? 我是萬劫之主 俏寡婦搞錢上癮,小狼狗他求貼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