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四章迂回的分憂:內閣
說起子曰來,一個個那是了解得不行。
可說起朕曰來,一個個不知道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
實事求是地說,孔子是萬世師表,可孔子的子孫,那裡麵也是出過不是玩意的東西,也有當過賣國賊的,這是鐵打的事實,尤其是宋、金、元時同時出了三個衍聖公,這事孔子若是知道了,估計棺材板都給踹飛了,說好的仁義禮智信,說好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呢……
朱元璋對衍聖公並沒多少好感,結果這群人還敢站出來抨擊格物學院,你丫的是不是看這會顧正臣不在京師故意找茬?有本事等顧正臣來了,你們兩個鬥一鬥,說不準顧正臣能打破衍聖公府,救出孔夫子……“這都晚上了,你來宮裡做什麼?”
朱元璋放下了衍聖公的事,目光掃了下朱標。
朱標行禮,肅然道:“兒臣觀父皇為國事操勞過甚,經過慎重考慮,想出了一個為父皇分憂之策。”
“哦?”
朱元璋饒有興致:“講一講。”
朱標走至桌案邊,鋪開紙張,提筆繪出了一個“十”字,然後在上部、右側加了兩筆,形成了箭頭:“父皇請看,這是格物學院中數學中的學問,名為坐標。”
“坐標嗎?”
朱元璋站在一旁,等待著朱標的解釋。
朱標手腕微動,在右上角寫上了“緊急,重要”,在右下角寫上了“重要,不緊急”,左上角填了“緊急,不重要”,左下角寫了“不緊急,不重要”。
見朱元璋看得認真,朱標解釋道:“這就是兒臣獻給父皇的分憂之法。”
朱元璋眯著眼看了看,微微搖頭:“朕可沒看出什麼。”
朱標笑道:“這是處理政務的一種次序,兒臣的意思是,父皇在處理政務時,可以先行處理緊急且重要的政務,然後去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政務,之後是緊急但不重要的政務,最後是一些不緊急、不重要的政務。通過這種次序,可以減輕父皇的壓力,縱使這一日沒有處理完最後一些不緊急、不重要的政務,父皇也不必憂心忡忡。”
朱元璋明白過來,點了點頭:“這倒是一個不錯的法子。”
有些雞毛蒜皮的事,確實不緊急也不重要,放在那裡半個月也不耽誤什麼事。可因為沒有次序,拿到什麼奏折就翻閱什麼奏折,導致許多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占用了不少時間,而最後不得不熬夜,處理剩下的政務。
“但這個法子,是不是有個漏洞?”
朱元璋凝眸。
朱標回道:“父皇想說,誰來將諸多奏折分類是吧?”
朱元璋點頭。
這個法子不錯,但要執行起來,必須有人給文書進行分門彆類,還需要判斷好文書是不是緊急的,是不是重要的,是不是不重要的,不緊急的。
以前有中書丞相時,丞相實際上負責了這些事,隻不過丞相的權力更大,不僅分門彆類了,還將不緊急、不重要的事給處理下去了,不需要經皇帝點頭,若是丞相有點其他心思,甚至還可以將既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給處理了,膽子更大一些,既重要也緊急的事,丞相也敢代勞……朱元璋這才廢了丞相,自然不可能再出現一個人當丞相。
朱標知道這些,回道:“父皇,兒臣以為可以設置一個兩人至七人左右的內閣,以文臣充入,給個七品官,讓其專門負責文書的分門彆類,不給其處理政務的權力。”
“內閣?”
朱元璋眉頭微動,陷入了沉思。
給七品官,不給處理政務的權力,隻是負責文書分類,這——似乎是可行的,確實也能分不少壓力。
不過是七品官,折騰不起來。
反正沒權,也不可能從中作奸犯科。
朱標見朱元璋心有所動,便說了一句:“兒臣願監管內閣,讓其做好分類,若父皇同意,兒臣願負責不重要、不緊急政務,並交父皇閱覽。”朱元璋深深看了一眼朱標:“不重要、不緊急的政務交給你倒是沒問題,隻是這內閣人選從何處出。”
朱標回道:“格物學院儒學院的弟子,國子學的監生,想來可以勝任。”
朱元璋點了下頭:“既然如此,這件事便交給你來辦吧,先選五人,便設為內閣大學士吧,隻負責文書分門彆類,每日按次序呈報。但如何拿捏緊要、重要,不緊要,不重要,你應該可以告訴他們吧?”
“應無問題。”
朱標自信。
朱元璋相信朱標的能力,這些年也鍛煉出來了,這點事他還是可以辦得了。
朱標回到東宮之後,在書房中寫了一封信,想了良久,又將信給燒了,這“內閣”是顧正臣提出來的,他不願意以自己的名義提出,是因為擔心父皇認為他有恢複中書的心思,既然他希望自己完全擔當下來,那就不告訴他了,免得中途走了風聲,惹出麻煩。
不得不說,顧正臣的這種法子確實絕妙,至少可以讓父皇的心理負擔減輕不少,不至於忙碌到很晚的時候,還擔心有什麼重要事忘記,白天的主要精力來解決主要的事,次要的事該放一放的就放一放,多少騰出來點時間休息下。
在洪武十二年臘月,內閣設置。
這個不起眼的文書整理機構,第一次出現在文書之中,不起眼如同街邊的塵埃,沒什麼人在意。左右不過是勞苦命,收拾收拾文書,分門彆類下而已,沒什麼可關注的。
事實上,確實也差不多。
朱元璋終於感覺到了輕鬆,雖說現如今朝廷封印,各地送來的文書很少了,可這種按重要、緊急程度處理公文的方式,還是很讓朱元璋感覺愜意與舒坦。畢竟,想偷懶的時候,可以將剩下不重要的都丟給太子。太子累點苦點沒什麼,大明未來都是你接班,你還能埋怨不成……
朱標也輕鬆了起來,因為朱元璋的頭疾好多了。
在京師熱鬨,無數人歡欣鼓舞地準備迎接洪武十三年的元旦時,顧正臣還在大海上釣魚,而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一段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