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並不是吃飽了撐得沒事做,平白無故給兩國士兵打軍餉,而是在給兩國挖更大的一個坑。
首先,林逸要求軍部給兩國士兵發軍餉,是為了提高兩國士兵的戰鬥力,讓他們更加心甘情願的帝國征戰。
畢竟金錢永遠是提高部隊戰鬥力的最好選擇。
一想到帝國需要兩國士兵去做一些臟活,讓他們把一些黑鍋給背上,那麼這筆軍餉就還是得給。
特彆是東南亞的某些島國,帝國是打算清洗,驅趕當地原住民的。
而去乾這種事,不太方便帝國來做…
第二點就是為了給兩國之間埋雷。
這埋雷也是埋了兩顆。
第一,林逸其實很清楚,自己發給兩國士兵的軍餉,必然會被克扣,而且帝國就需要他們去克扣。
然後有一天,還在跟隨帝國征戰的士兵突然有一天得知,原本他們應該拿到每個月三塊帝國銀元。
結果這錢過了一次兩國軍部,直接將三塊變成一塊的事實,會不會直接炸開鍋?
第二,林逸也是想要加強一下兩國實力,讓他們之間打起來。
原本林逸把櫻花帝國一分為二,主要是希望兩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讓他們將實力消耗在這上麵。
但是自從扶桑國的小泉次郎上台之後,兩國竟然默契的停戰了。
而停戰的原因是兩國都沒有錢了,需要休養一段時間。
這並不是帝國想要看到的。
所以林逸打算,給兩國一些錢,讓他們富裕一下,手頭拿著總有一些資金。
這總比帝國給他們無償貸款要好吧。
而且他們拿了這一筆錢,最後還是要向帝國購買物資裝備。
說完這些之後,還是再說說帝國的布局。
首先,在北方,帝國軍部已經批準李金基的提議,準備奪取中西伯利亞地區。
這件事已經在開始做了,預計還有半個多月的時間布裡特亞戰役就很有可能正式開戰。
這又是一場雙方投入超過百萬人的戰役。
這裡可能會有人問,為什麼歐洲那邊動不動就是雙方投入兩百萬人的大型戰役,怎麼到了大夏這個人口大國,戰役規模反倒是小了很多?
這其實和大夏的戰術特點有關。
歐洲那邊交通網絡發達,可以支持他大規模調集軍隊。
並且歐洲那邊動不動就是把戰線拉個幾百公裡出來。
有這樣的戰場寬度,進行幾百萬人的大戰役,很正常。
另外一點,就是歐洲那邊的戰術缺乏,習慣性喜歡正麵對敵,拚的就是一個雙方後勤實力。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戰爭規模大,投入的兵力多,時間長。
而大夏這邊卻恰好相反。
首先是交通問題,除了帝國本土,交通便利之外,你再看看周圍的國家。
高棉,安南,東籲,暹羅,哪一個不是之前的殖民地?這地方的交通能好?
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如果讓大量士兵投入到戰鬥之中,那麼後勤的壓力會成倍增加。
目前這種一個方向,幾十萬人,是帝國軍部通過計算,得到的最優解。
第二點就是帝國的高級指揮官,相比較那種無腦的正麵作戰,很喜歡抓住時機,攻擊對方的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