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問題,在二兒子抓周禮上就得到了答案。
二郎抓周時,對旁的東西看也不看,徑直衝著小木劍和兵書衝去。
沒錯,衝去。
趙二郎從出生後,就和尋常孩童不同。
不但生的虎頭虎腦,整個人都比正常孩童大一些。
就連學走路都比尋常孩童快。
力氣也大的驚人。
不過才一歲,就能走能跑了,個子也出奇的高。
這哪裡像是一歲的孩子,說是兩三歲都有人信。
趙二郎左手拿木劍,右手拿兵書。
隨後舉著朝天,蹦出了生平第一個字“打!”
他口齒不大清楚,除了趙策英和墨蘭兩人,其他人都沒聽清,隻以為他在說大。
就這樣,趙二郎慢慢開始顯露自己的天賦。
而趙策英也在這一天,定下了他的名字,趙衝。
而趙衝抓周禮後不久,官家選擇了退位。
趙宗全的初心,本就不是當皇帝。
他隻想百姓們吃飽穿暖,對於朝堂上的鬥爭不是不會,而是不喜。
眼看著趙策英在推行了裁冗兵後,肉眼可見的成熟了許多。
官家也放心的退位了。
他知道墨蘭這個兒媳婦是個有本事的,也知道沈氏耳根子軟。
為了防止沈氏當上太後以後,被挑撥離間。
趙宗全退位後,就帶著沈氏一起去城郊養老了。
而趙策英沒有任何意外的登上了皇位,當上了官家。
在當了官家後,他開始了第二步的變動。
先是提拔了一批支持變法的人,其中包括長楓的嶽父。
還有王安石,歐陽修等人。
然後讓王安石把自己想要變法的策略拿出來和歐陽修等人一起進行探討。
王安石的變法,有些政策是不錯的,有些卻不可行。
因為有些政策,太過理想化了。
而且王安石和韓琦等人對於變法的看法,到底是有分歧的。
王安石的想法太過偏激,目的是富國強兵,而不是把富民放在第一位。
而韓琦等人就不一樣了。
韓琦等人是儒家思想,和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想法一致。
他們是想富民富國,所以對王安石的一些變法的政策,很不讚同。
但是韓琦等人的思想,又未免過於保守。
所以墨蘭讓趙策英把這幾人放在一起,針對變法討論出切實可行的政策來。
既不能過於保守,也不能太過激烈。
最重要的是,要以民為本。
趙策英和墨蘭挑選出來的這些人,都是憂國憂民,甚至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付出代價。
他們怕的,不是變法的困難,而是怕官家和仁宗一樣,半途而廢。
怕的是來自官家的背刺。
尤其是韓琦等人,經曆過官家的背刺,能夠再次鼓起勇氣想變法,已經是十分了不起了。
若不是看到趙策英的決心,他們也不敢再次涉及變法。
王安石在被趙策英說服後,終於改變了以富國強兵為主的思想。
而在這群人商量出個可行的政策後,就開始了試點。
趙策英力排眾議,選了個州府,讓王安石和範純仁去進行變法試驗。
並且給了莫大的權利。
範純仁繼承了範仲淹的意誌,一直以民為本。
有他在,不怕王安石會跑偏。
以三年為期,看變法的成效。
尤其是青苗法,其實本來是好的,奈何底下的官員為了完成任務,保證利息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