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濱走後,孫若薇大病了一場。
等病好後,人卻日漸消沉。
胡善祥其實對她還是有些同情的。
其實無論是劇裡還是這裡,孫若薇這一生都詮釋了四個字,身不由己。
靖難之役明明是皇家內部鬥爭,她明明該是個大家閨秀,卻一夜之間家破人亡。
難道要怪景清嗎?
景清是建文帝的臣子,為其效忠有何不對?
要怪,隻能怪朱棣太過衝動,一下子罰了三萬人,更是殺了無數人。
可從爭天下,不爭就要死的角度來看,朱棣也沒有錯,就是狠了點。
可不狠點,他如何能從一個藩王造反成功呢?
不狠點,他早就死了。
但那些三萬靖難遺孤就錯了嗎?
孫若薇這些人家破人亡想報仇,有錯嗎?
等孫若薇發現報仇無望時,選擇放棄,然後和徐濱一起化解建文帝和朱棣之間的恩怨,從而解救三萬靖難遺孤,有錯嗎?
不但沒錯,反而對那三萬人來說,是大恩人。
可也因為如此,反而被困住了。
因為朱棣不肯放他們走。
孫若薇被迫進宮,徐濱被迫當官。兩個相愛的人分離,一直被困在不想待的地方,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可言。
孫若薇確確實實是身不由己。
她沒有多壞的心腸,想做的隻是解救靖難遺孤,卻被迫陷入了泥潭無法自拔。
胡善祥想了想,再加上身為太子妃的職責所在,便去尋了孫若薇。
這是她第一次,真正的踏進孫若薇的宮殿。
之前兩人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點頭之交罷了。
連月看到她,頓時緊張的請安,生怕她對孫若薇有什麼不利的舉動。
連月也是在宮裡長大的,太清楚胡善祥這個從女官變成太子妃的人,有多麼厲害的手段了。
胡善祥初成為太孫妃時,手下的女官們其實都有些不大服氣。
對其很是嫉妒。
這就相當於,大家都是一個補習班的考公人,結果大家都落榜了,就你同桌上岸了。
還偏偏是直接上岸到首都。
問題是這個同桌平時頂多就是成績比自己好一點,但差距沒有大到讓人覺得離譜的程度。
那一個補習班的同學,難免就會覺得,早知道我也報了,怎麼就給你上岸了呢?
或者覺得我上我也行,你能上岸不過是我沒報而已。
等等等等,諸如這樣的思想。
當一個階層的人,跳到另一個階層時。
原先的階層會有不服氣的感覺也在所難免。
這些女官們的心情就是如此。
為什麼對孫若薇沒有這種情況,說白了,就是宮裡人對孫若薇的底細並不大清楚。
再加上又是編造的清白家世,且孫若薇的養父說起來,其實也是不大不小的官了。
且又隻是太孫嬪而非太孫妃,所以女官們的不服氣也就小了許多。
而這些對胡善祥不服氣的女官們,卻在其幫著還是太子妃的皇後打理後宮後,漸漸沒了議論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