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大漢立國六十多年,已經朝綱穩定,但邊境常年遭受遊牧民族匈奴的侵擾,而朝政大權則由竇太後的外戚勢力把持。”
“充滿乾勁的劉徹雖然痛恨匈奴,卻也沒有機會施展拳腳,於是他隻能將精神寄托在遊獵之事上。”
“另一方麵,通過賢良方正的科目,招納了一批賢士,其中就有主父偃和董仲舒等人。”
“在劉徹十九歲這年,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與匈奴的世仇大月氏結盟滅胡。”
“但張騫使團在行路途中不幸被匈奴扣押,導致聯盟滅胡的計劃失敗。”
竇太後並非老身要把持朝政,而是徹兒剛剛登基為帝,年紀還小,不足以服眾,需要老身幫襯著。
主父偃老夫能有今天的成就,多虧了陛下的知遇之恩。
董仲舒能提到我,說明我在後世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也算得上是千古留名。
劉徹現在想想被太後把持朝政的那段日子,真是憋屈,明明有滿腔的雄心壯誌,偏偏沒有機會施展。不過現在好了,終於可以不受掣肘的施展拳腳了。
不過當他聽到自己派去西域的張騫被匈奴扣押的時候,瞬間一肚子火,無處發泄。
他就說張騫走了這麼長時間也沒個回信,還以為遭遇不測死在路上了,結果居然被匈奴扣押了。
這讓他對匈奴更加痛恨了,誓要消滅匈奴。
不過讓他憂心的是,也不知道張騫現在情況如何,是死了還是沒死。
“公元前135年,竇太後去世,二十二歲的武帝得以親政。”
“不久,匈奴便派來使者,要求與大漢和親,犧牲一個公主和幾車嫁妝,換取邊境幾十年的太平,在當時的大臣們看來,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武帝心裡雖有不服,但是礙於手中的權勢不穩,他也隻能暫時妥協。”
“公元前134年,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在京城設立太學,以儒學五經為教材選拔人才。”
“為了徹底消滅竇太後於留下的黨羽,同時他多次啟用非外戚的官吏和那些出身低微有能力之人,甚至還拜寒門出身的公孫弘為丞相,此舉打破了非列侯不得為丞相的慣例。”
竇太後徹兒真是混賬,老身一走,他就迫不及待的消滅老身的族人,為何雙方就不能和平相處
她不在意自己公元前135年去世,早就知道會有這麼一天。
令她在意的是自己前腳剛走,徹兒後腳就對她的族人下狠手。
這是她一直擔心的事,就害怕自己離去後,雙方鬨不和,可最終擔心的事到底還是發生了。
她深深無力的歎了口氣,趁著自己還有幾年可活,得想辦法緩解雙方的矛盾才行,避免自己走後雙方兵戎相見。
劉徹董仲舒沒有讓朕失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主張好啊,實施的這些年,朕得以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
公孫弘老夫此生最大的恩人就是陛下,沒有陛下的破格提拔,老夫也不可能成為大漢的丞相。,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