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在三國時期眾多的謀士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謀士,那就是周瑜。
有關周瑜的文學作品中,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最為廣泛。
為了塑造劉備陣營的正麵形象,凸顯諸葛亮的智慧。
將周瑜描寫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反麵人物,對許多史實進行了再加工。
如赤壁之戰主要是周瑜等東吳將領的功勞,諸葛亮並未直接參與,中卻將孔明借東風的情節作為火攻成功的關鍵。
草船借箭正史上是孫權的事跡,中處理成因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引發。
正史中劉備眼中的周瑜是心胸開闊,中的周瑜卻是器量狹小,時刻不忘對劉備的陰謀算計。
最後周瑜甚至被諸葛亮三氣而死,致使後世流傳下諸葛亮三氣周瑜的典故。
實際從赤壁之戰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和周瑜並沒有什麼交集。
至於周瑜死後,前來吊唁的也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正史中並沒有臥龍吊孝一事。
諸如此類的諸多情節,是為了情節和主題需要的藝術加工,與史實不符。
要說三國中誰被黑得最慘,那必然就是周瑜了。
硬是從一個偉光正的正麵形象,被抹黑成一個善妒的小人形象。
蘇晨對於周瑜被嚴重詆毀,也是忿忿不平。
“公元175年,周瑜出生於廬江郡舒縣,其家庭為世家大族。”
“高祖周榮曾任漢章帝、漢和帝兩朝尚書令。”
“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居太尉,父親周異曾擔任洛陽令。”
“周瑜長大後,身材高大、容貌英俊,且精通樂律。”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後,董卓專權,眾多州郡起兵討伐。”
“吳郡豪族孫堅也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聯軍,臨行前將家眷安置到舒縣,周瑜因此結識了孫堅的長子孫策。”
“周瑜與孫策同年,兩人當時都是十四歲,很快就建立起了友誼。”
“周瑜讓出了家裡的路南大宅給孫家居住,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之間交往密切。”
李白周瑜才華橫溢、文武兼備,卻被編排成那樣,確實有些過分了。
對於周瑜的為人做事,他是非常欽佩的。
周瑜少年時期生活在富春江邊,喜好文學和音樂。
周瑜的父親周景是當地的士族,對其教育非常注重,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最敬佩的,是周瑜年少時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擅長詩詞和音樂。
尤其是琴藝超群,常常彈奏高山流水等名曲,被譽為江表之虎。
後來,周瑜跟隨父親周景擔任過富春縣令的助手,為人正直廉潔,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重。
還曾經在家鄉擔任過當地的學官,傳授經書和禮儀等知識,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學生。
周瑜的家庭背景比較顯赫,是當時的東吳名門望族周氏家族的後代。
周瑜在軍事上的成就讓其被稱為赤壁上的名將,但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而且非常重視教育和文化,曾經主持編纂過經典文學作品。
同時還推廣了儒家思想和文化,深受民眾喜愛。
後來在東吳軍事和政治領域中,也展現了非凡的才華和領袖魅力,為東吳建國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總的來說,周瑜的英雄氣概讓他敬佩,絲毫不弱於三國時期的其他謀士。
“公元191年,孫堅與劉表作戰時身亡,年方十六歲的孫策成為繼承人。”
“公元195年,周瑜前去探望擔任丹楊太守的叔父周尚。”
“此時孫策正決定脫離袁術,借兵三千欲返回故土江東發展,方要進入安徽和縣東渡長江。”
“於是寫信給周瑜,邀請他共下江東。”
“周瑜收到信後,馬上帶領部下家兵數千人奔赴和縣,同時還帶去了大批舟船糧草。”
“孫策大喜過望,對周瑜說,我得到了你相助,大事就順利了。”
“於是,周瑜與江東名士程普、張昭等人共同協助孫策。”
“軍事行動進展非常順利,連續攻克和縣東南、和縣東、南京江寧秣陵關等地。”
“打敗了笮融、薛禮,進而攻占南京江寧湖熟鎮,進入江蘇丹陽,揚州刺史因此逃走。”
“當時孫策的軍隊已經發展到數萬人,在繼續東進之前。”
“孫策認為以當前的軍事實力,去平定江蘇蘇州、浙江紹興、南方山區少數民族已經足夠,便請周瑜回去鎮守丹楊。”
李世民周瑜投奔孫策確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要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東漢末年,諸侯眾多,周瑜是一個很有誌向的人。
之所以會看中當時還沒有勢力的孫策,在他看來,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孫策名氣大,因此周瑜就特意去拜訪孫策了。
周瑜雖然是一個誌向遠大的人,但是卻沒有什麼名氣。
可此時孫策在江淮很有名氣,於是周瑜就主動去見孫策了。
周瑜和孫策兩人見麵後,猶如親人。
孫策雖然名氣大,但是居無定所,於是周瑜將自己家的房子讓給孫策及其家人居住。
也正因如此,兩人結交為朋友,這為周瑜投奔孫策打下了友誼的基礎。
第二個原因,就是孫策邀請周瑜一起去江東。
那時周瑜正在尋找出路,有了事業發展的方向,於是就立即去投奔了孫策。
不過周瑜和孫策雖然成為朋友,但是他們的前途當時並不明朗。
孫策在接任他父親位置後,決定去江東發展。
可是孫策此時需要大量的人才,來擴充他的勢力,因此他想到了周瑜。
而周瑜也在此時考慮去哪發展,受到孫策的邀請後,當然就同意了。
周瑜能夠投奔孫策,說明了孫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也證明了周瑜是一個有眼力的人,這也證實了英雄惜英雄這句話。
周瑜懷揣抱負,自然要尋找誌同道合的夥伴,因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孫策。
這讓他明白,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誌同道合才能互相扶持。
“周瑜回到丹楊不久,袁術不願孫策勢力發展過大,就派遣其弟袁胤取代了周尚擔任丹楊太守。”
“見此情形,周瑜隻好跟隨叔父一起來到安徽壽縣。”
“公元198年,袁術賞識周瑜的才乾,想任命他為手下將領。”
“此時周瑜已在袁術帳下三年,對袁術的眼光和性格非常了解,認為他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
“於是請求去離長江不遠的安徽桐城南做縣長,以尋找機會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擔任縣長的時候,周瑜結識了安徽定遠的豪族魯肅。”
“當時周瑜帶兵拜訪魯肅借糧,魯肅家有兩穀倉米,各三千斛,便當即指了一穀倉相送。”
“周瑜因此認為魯肅非同常人,於是與魯肅結交,兩人發展出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袁術想任命魯肅為東城長,魯肅也認為袁術不能成事。”
“於是放棄了官職,攜帶家屬及豪俠一百多人,來到居巢,與周瑜結伴東渡。”
雍正縱觀周瑜的一生,完美一詞堪稱是他的主旋律,可惜慢慢被抹黑成了負麵形象。
指周瑜的軍事生涯從二十一歲起,至三十六歲止。
十五年間作戰多次,從未失敗,堪稱三國罕見的常勝將軍。
特彆是赤壁之戰,以三萬之眾迎戰二十多萬敵軍,以一當十取得完勝,更是罕見的經典戰例。
周瑜生命最後三年間,連續取得江夏、赤壁、江陵三大戰的勝利,促成了三分鼎立曆史格局的初步形成。
從輝煌戰功、重大影響來看,他可以推選周瑜為孫吳名將的第一名。
再結合其完美的人品,以及對國家所起的脊梁作用,可以評為三國完美型名將第一人。
一開始對周瑜的正麵評價中,有一大部分來自文人詩詞。
尤其唐宋時期,眾多著名詩人的都在作品中歌頌周瑜文韜武略的英雄形象。
但可惜的是,後來不少朝代對周瑜的評價大加抹黑。
東晉由於偏安江左,為了維護統治地位,開始宣揚正統論。
於是奉同樣偏安一隅的蜀漢為正,貶低曹魏和東吳,這時就有人開始稱周瑜為小人。
唐宋之間,正統之爭的影響也反映在了文學中。
如唐代杜牧詩中稱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認為周瑜赤壁取勝有東風的僥幸因素。
宋代朱熹理學大興之後,蜀漢的正統地位進一步加強,周瑜的評價也進一步受到打壓。
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不再心胸廣闊,而是嫉賢妒能。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出現,更加強了周瑜善妒的形象,進一步影響到了大家對周瑜的負麵評價。
“公元198年,周瑜回到江東。”
“孫策非常高興,親自出城歡迎,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將的官職,還撥給兩千名步兵、五十名騎兵。”
“當時周瑜年方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孫策一開始命周瑜鎮守安徽馬鞍山,不久又改派為蕪湖。”
“牛渚、春穀與周瑜家鄉廬江一水之隔,孫策的這兩次任命是考慮到周瑜家族在當地有影響力。”
“周瑜本人也有威信,想要以此來幫助自己招兵買馬、擴大力量。”
“一年後,袁術病死,軍隊大多歸順了占據皖城的廬江太守劉勳。”
“孫策憂心劉勳成為第二個袁術,決定起兵攻打。”
“於是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
“十二月,孫策軍攻破皖城,俘獲劉勳家人及其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小喬都是國色美人。”
“於是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攻下皖城後,周瑜跟隨孫策接著進攻尋陽等地。”
“打敗回師救皖的劉勳以及趕來救援的黃祖,平定豫章、廬陵等地,實力大增。”
“戰爭結束後,孫策命周瑜鎮守巴丘,防範占據荊州的劉表東侵。”
李隆基聽聞大小喬傾國傾城,也不知和朕的楊貴妃誰更勝一籌。
相比於對小喬貌美的好奇,他對周瑜和小喬之間淒美的愛情故事更加動容。
周瑜和小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一對夫妻,其事跡廣為流傳。
小喬是東吳大將周瑜的妻子,據傳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
在記載中,小喬在周瑜的幫助下成功解救了其父親,被周瑜深深地吸引,最終二人結為夫妻。
周瑜和小喬之間的感情深厚,傳說周瑜曾因小喬之事而激發了無窮的智慧,幫助東吳打敗曹魏。
在赤壁之戰期間,周瑜曾計劃在火攻之前先放走小喬,以確保她的安全。
在孫權南征時,小喬也曾勸周瑜不要隨孫權南征,但周瑜最終還是選擇了跟隨孫權一起南征。
然而,在南征途中,周瑜因病去世,
小喬十分悲痛,她選擇了跳江自儘,與周瑜相伴在一起,成為了一段不朽的愛情傳說。
“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十八歲的弟弟孫權成為繼承人。”
“當時孫氏政權尚未鞏固,陣營中人心不定。”
“周瑜帶兵趕來吳郡奔喪,擔任中護軍,和長史張昭一起把很多行程事務分管起來,全力輔助孫權。”
“當時孫權隻有將軍的封號,眾人對他的禮節大都很簡單。”
“隻有周瑜采用君臣的禮節,以示對孫權的支持。”
“當時魯肅因為來江東以後沒有得到重用,也想要投奔彆處。”
“周瑜引用東漢馬援的話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來告誡魯肅,認為孫權會是很有作為的領袖人物。”
“在周瑜的勸告下,魯肅打消了離開江東的念頭。”
“不久之後,周瑜把魯肅推薦給孫權。”
“交談之後,孫權對魯肅的見識十分讚賞,由此開始重用。”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下書命令孫權送人質入朝。”
“孫權便召集群臣會商,大臣們眾說紛紜,張昭、秦鬆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他認為,江東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兵精糧多,具備割據條件,完全不應該向曹操低頭。”
“送去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製,不如靜觀其變,以待天命。”
“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讚同,孫權的母親還叮囑孫權說。”
“周瑜隻比孫策小一個月,自己像看待兒子一樣看待周瑜,也希望孫權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孫權對周瑜一直非常信任,寒暑賞賜周瑜的衣服都有百件之多,為眾將所不及。”
“周瑜的表現也非常忠誠,曹操曾經派蔣乾前去遊說周瑜,想讓周瑜背孫投曹,但周瑜堅決進行了回絕。”
“回去之後,蔣乾稱周瑜雅量高致,不是言辭所能打動的。”
“周瑜一直為孫權出謀劃策,主持軍事行動。”
“206年,周瑜親自征討麻、保二屯的山越部落。”
“取勝後將俘虜的部落首領一律梟首示眾,同時還把一萬多人強行遷徙到江東政權的腹心地區。”
“江夏太守黃祖派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率兵出擊,俘虜了鄧龍。”
“兩年後,黃祖的部將甘寧歸降,周瑜向孫權舉薦了甘寧。”
“在甘寧的建議下,孫權進軍夏口,周瑜亦被任命為前部大都督。”
“經過激烈水戰,孫權軍終於攻陷夏口,殺死了黃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