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如果他們二人有認為不適當的地方,可以允許他們自行修改或增補。”
“公元228年,孫權令鄱陽太守周魴詐騙魏國大司馬曹休。”
“曹休果然中計進軍皖縣,孫權於是征召陸遜賜以黃鉞,任命其為平北大都督迎擊曹休。”
“曹休發覺受騙後感到恥辱,自恃兵馬眾多精良要和陸遜交戰。”
“陸遜自領中路軍,令朱然、全琮率領左右兩翼軍隊,三路並進衝散曹休的伏兵。”
“往北儘力追擊敗逃的敵人,徑直趕到後斬殺俘獲一萬多人,繳獲牛、馬、騾、驢等車一萬輛。”
“將魏軍軍用物資、兵器搶掠一空,曹休敗退後發背疽而死。”
“吳軍各軍整頓過武昌,孫權命令左右侍從用禦傘遮護陸遜出入宮殿大門。”
“凡是賜予陸遜的東西,都是禦用的上等珍品,其時沒有誰能同此相比。”
趙匡胤陸遜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社稷之臣,還是一位有著寬宏大量的高尚人士。
劉備天下稱雄,被曹操和孫權所忌憚。
而陸遜正值盛年,威名並沒有顯現,但卻能將劉備打敗。
他既感歎陸遜精奇的謀略,又讚歎孫權用人得當,所以才能夠成就大事。
之後陸遜忠誠至極,為國家憂慮乃至最後亡身,而這正是社稷之臣的表現。
陸遜為人很沉穩,擅長深思熟慮,隻要是籌劃過的事情沒有一次不應驗的。
根據他的了解,有一次陸遜對吳國的重臣諸葛恪說。
自己見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一定尊重他,見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一定扶持他。
而陸遜批評諸葛恪盛氣淩人,氣勢侵犯到地位在諸葛恪之上的人,又輕蔑地位在諸葛恪之下的人。
諸葛恪不聽陸遜的勸告,最後果然被殺。
還有陸遜在早年任職期間,會稽太守淳於式向孫權上奏。
表示陸遜違法征用百姓,打擾當地的社會治安,孫權於是召陸遜詢問情況。
陸遜之後到達都城,言談舉止之間稱讚淳於式為政績良好的官吏。
孫權對此感到不解,淳於式向自己陳述陸遜的不是,但陸遜卻極力推薦此人,於是詢問陸遜原因。
陸遜認為淳於式這是為百姓著想,因此向孫權控告自己。
但如果陸遜自己再詆毀淳於式以混淆孫權的視聽,這種不好的風氣絕不能助長。
孫權聽後稱讚陸遜之言是智者說出來的話,寬宏大量的舉動一般人做不到。
這種寬宏大量的胸襟,連他也敬佩不已。
“公元229年,陸遜被任命為上大將軍、右都護,並令其輔佐留在武昌的太子。”
“掌管荊州和豫章三郡政務,處理和督察軍國大事。”
“在武昌輔佐太子期間,陸遜嚴厲批評建昌侯孫慮在堂前建造鬥鴨欄的享樂行為,敦促其勤學經典。”
“當麵將軍紀鬆弛的孫權親信、射聲校尉孫鬆的手下施以刑罰、剃光頭發。”
“陸遜雖在外任職,但心係朝廷時政。”
“陸遜向孫權上疏陳述時事,表示應當減輕刑罰,寬待小錯以安定百官的情緒。”
“並提拔任用沒有大錯的賢良人士,以幫助東吳完成大業。”
“公元232年十二月,陸遜引兵攻打廬江。”
“但魏將滿寵認為廬江城不易攻取,反而整軍前赴楊宜口,陸遜獲悉後連夜撤軍。”
“之後,孫權打算派遣部隊前去奪取夷州及珠崖,派人谘詢陸遜的意見。”
“但陸遜上書以人口損失減少為由反對,並建議孫權韜光養晦、放寬賦稅。”
“依靠團結民力和道義鼓舞來平定天下,結果孫權不聽陸遜的勸告依然征討夷州而敗北。”
“公元233年三月,孫權派遣兵馬萬人,並備足禮品封公孫淵為燕王。”
“但在同年十二月,公孫淵將張彌、許晏等人斬殺,俘獲東吳將士一萬餘人,被魏明帝拜為大司馬,受封樂浪公。”
“孫權獲悉公孫淵背叛盟約後打算前往征討,陸遜上疏表示公孫淵的行徑可恨但不至於興師動眾前赴討伐。”
“陸遜建議孫權以強敵魏國為主,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孫權采納陸遜的意見而退兵。”
乾隆東吳人才,周瑜之後,首推陸遜,大戰時態度沉著鎮靜,實在是不能夠超越。
陸遜為人樸素勤儉,生活知足。
且性情忠正耿直,說話沒有私心,在朝為官非常嚴肅端正。
自從漢朝以後,文武官員逐漸分開。
但是仍然有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等人運籌帷幄之中,並在外建功立業,成為當時的重臣。
也正因如此,時任大唐禮儀使的顏真卿上奏唐皇追封古代六十四名將。
並提議讓這六十四名將配享武成王廟,按照西周諸侯的規格懸掛相對應數量的樂器。
其中三國時代入選的名將包括曹魏張遼、蜀漢關羽、東吳周瑜、東吳陸遜、曹魏鄧艾、蜀漢張飛、東吳呂蒙、東吳陸抗共八人,而陸遜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的左列。
甚至北宋宋徽宗依照禮部的建議,將武成王廟祭祀的名將增至七十二人,陸遜的畫像位於其中的第四檔。
這種種行為,都說明陸遜的才華橫溢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公元234年,孫權率軍攻打魏國並進入巢湖口駐紮。”
“準備集結號稱十萬的大軍攻打合肥新城,同時派遣陸遜、諸葛瑾率領萬餘將士從江夏攻打襄陽。”
“但在秋七月,魏明帝曹叡乘船東征。”
“同時魏將滿寵又招募壯士焚燒吳國攻城的器械,並射殺孫權的侄子孫泰。”
“孫權聽說魏國大軍已到,而東吳的吏士大多生病,於是就撤軍返回建業。”
“公元236年,孫權北征魏國,派陸遜與諸葛瑾攻打襄陽。”
“陸遜派親信韓扁攜奏章進呈孫權,但韓扁在返回途中的沔中地區被敵軍抓獲。”
“諸葛瑾聽說後十分恐懼致信陸遜,建議其趕緊撤軍。”
“陸遜收信後並未答複,卻催促士卒種豆並和部將從容娛樂。”
“諸葛瑾親自來詢問陸遜,陸遜以撤退會使軍心動搖為由說服諸葛瑾。”
“並設計讓諸葛瑾督率船隻,而自己率軍攻向襄陽城。”
“敵人由於畏懼陸遜而趕回襄陽城,諸葛瑾隨即放出船隊並配合陸遜整頓隊伍,虛張聲勢以威懾敵人。”
“暗中派將軍周峻、張梁等人攻打江夏郡的新市、安陸、石陽三縣,斬首活捉魏軍士兵共有一千多人。”
“陸遜在戰後保護安撫並善待魏軍俘虜,鄰境地區的人因感動傾慕而前來歸附。”
“魏國兩位將領及少數民族首領梅頤等人都率領黨羽部下前來依附陸遜,陸遜拿出所有財物贍恤他們。”
“後魏國江夏太守執掌當地兵馬,成為吳國邊境大患,但與魏國老將文聘的兒子文休一向不和。”
“陸遜聽說這一情況就假裝致信江夏太守,引誘其前來歸附吳國,並聲稱將秘密來信呈報給魏國。”
“吳軍將信放在兩國的境界上,江夏太守惶恐不安。”
“於是親自送妻子兒女返回洛陽,但江夏太守的部下再也不親近他,後被罷官免職。”
朱棣陸遜四次北伐無一敗績,可惜東吳還是無法消滅曹魏。
在東吳曆史上,實際上對曹魏發起了多次進攻。
對於陸遜四次北伐曹魏來說,取得了三勝一平的戰績,極其輝煌,戰果豐碩。
於敵境中來去自如,可見陸續過人的軍事才能。
不過,陸遜和東吳並沒有趁機消滅曹魏。
究其原因,實際是非常無奈的,這是因為東吳不具備消滅曹魏的實力。
一方麵,這是因為東吳的實力和曹魏之間存在太大的差距。
隻要曹魏不犯嚴重的錯誤,東吳根本沒有可乘之機。
雖然從控製範圍上來看,蜀漢和東吳的疆域,並不比曹魏少多少。
但是,在人口和兵力上,蜀漢加東吳之和,也遠遠比不上曹魏。
雖然東吳的兵力強於蜀漢,卻仍然不到曹魏的一半。
更為關鍵的是,曹魏當時控製的黃河流域,發展比較先進和繁榮。
而東吳的大部分疆域,在三國時期都是人煙稀少的偏遠之地。
因此,在整體實力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
東吳想要消滅曹魏,必須要曹魏出現較大的內亂。
另一方麵,雖然陸遜北伐的戰績非常好看,三勝一平,可謂無一敗績。
但是在規模上,除了第一次北伐時的石亭之戰。
餘下幾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小規模的進攻。
這注定其對於曹魏的損傷,是非常有限的。
或者說,陸遜憑借個人能力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卻難以在戰略上擊敗曹魏。
並且,即便是第一次北伐,也隻是造成曹魏一萬人左右的陣亡。
這和曹魏的整體兵力比起來,實在不能說是元氣大傷。
進一步來說,對於陸遜北伐曹魏來說。
更多的是為了自保,而不是為了消滅曹魏。
這也和諸葛亮北伐一樣,都是攻勢防禦理念的體現。
如果陸遜不多次北伐的話,那麼曹魏就會集中兵力來進攻東吳。
在敵強我弱的背景下,被動的防禦也是極大的消耗。
於是,陸遜通過北伐曹魏,可以讓曹魏疲於應付,從而難以集中人力和物力來進攻自己。
總的來說,在三國時期,諸葛亮、陸遜都多次北伐曹魏,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是因為曹魏強大的國力,這些損失不至於傷筋動骨,最終也沒有扭轉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實力差距。
“公元237年,中郎將周祇請求在鄱陽招募士卒,孫權將此事詢問陸遜。”
“陸遜考慮到該郡民眾容易發動擾亂,難於安分守已,不可前往招募,恐怕由此招致他們成為賊寇。”
“而周祗堅持要求招募,郡民吳遽等人果然作亂殺死周祗,攻占了幾個縣城。”
“豫章、廬陵的慣匪,一起響應吳遽為寇作亂。”
“陸遜聽說後當即前往征討並將其擊敗,吳遽等相繼投降。”
“陸遜從中挑選精兵八千餘人,三郡由此平定。”
“嘉禾年間擔任中書典校的呂壹濫用權柄,陸遜與太常潘濬對此感到憂慮,後呂壹被孫權誅殺。”
“之後謝淵等人上奏陳述當前應辦事宜,打算改變一些政治措施為國家牟利。”
“孫權將此事下交陸遜審定,陸遜建議措施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公元239年,吳國太常潘濬病逝。”
“孫權任命鎮南將軍呂岱代替潘濬任職,陸遜和他共領荊州文書,二人共事融洽為當事人稱讚。”
“公元244年,陸遜接替顧雍擔任丞相,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仍然保留,之後孫權下詔勉勵陸遜。”
“陸遜擔任丞相期間,全琮報知陸遜太子與魯王兩官並立、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派遣子弟擔任侍臣的情況。”
“陸遜認為這些子弟不能私自任命為官,放任下去必然會彼此結成幫派。”
“全琮的兒子全寄依附魯王並與魯王輕率結交,於是陸遜致信全琮並警告其預防禍患。”
“但全琮不僅不接受陸遜規勸,反而與陸遜結下怨隙。”
“之後太子孫和的位置不穩,陸遜多次上書勸諫孫權保障太子皇位正統繼承人的身份。”
“甚至請求前至京城親自勸諫孫權以糾正得失,但孫權並不聽從陸遜的意見。”
“而將親附太子的顧譚、顧承、姚信等流放外地,將多次與陸遜有書往來而獲罪的太子太傅吾粲下獄致死。”
“孫權多次派遣宮中使者前往責備陸遜,陸遜最終於公元245年悲憤痛恨而死。”
“陸遜時年六十三歲,死時家無餘財。”
“陸遜的長子陸延早年天折,次子陸抗繼承了他的爵位,擔任建武校尉。”
羅貫中陸遜聰明一世,但卻糊塗一時,本應保持中立的他卻卷入二宮之爭。
雖然江東士族融入了孫吳政權,可是二者之間的隔閡並沒有消除,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存在強烈分歧。
政治上,陸遜為代表的儒學世家出身,向來推崇德政,主張輕徭薄賦、緩刑輕罰。
可是孫權對此嗤之以鼻,對陸遜輕徭薄賦的提議從不采納。
軍事上,作為三分天下的帝王之一,孫權並不滿足於割據一方,而是希望問鼎天下。
可惜陸遜誌不在此,隻想守住江東這一畝三分地。
孫權對此很不滿,批評陸遜沒有雄心壯誌。
陸遜和孫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矛盾,使得陸遜對現今皇帝的不滿便轉嫁為對下一任皇帝的期許。
於是陸遜極力培養太子,把願望寄托在下一代皇帝身上。
可是隨著太子突然病死,孫權對陸遜為首的士大夫心懷戒備,怕皇權旁落。
所以孫權在立嗣一事上優柔寡斷,想扶持魯王孫霸,造成了二宮鬥爭的局麵。
朝中激烈內鬥使孫權對陸遜越來越不滿,最終一代名將死於宮鬥。
陸遜之死直接原因是孫權晚年昏庸,在立儲一事上與孫權的觀點不和,可根本原因還是孫吳政權建立起始就有的階級矛盾。
雖然在根基未穩時,孫權和陸遜為顧全大局,表麵上和睦相處。
可這個炸藥桶還是在立儲時爆發出來,直接導致了陸遜被逼死。
陸遜的死也標誌著江東大族和孫氏政權的矛盾浮上水麵,孫吳霸權也從此由盛轉衰。,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