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諸葛亮這樣的忠臣,各朝各代的帝王就沒有不喜歡的。
除了各朝的統治者,各朝古人也同樣被諸葛亮的智慧與忠貞所折服。
隻是有些惋惜,諸葛亮還沒有完成遺願就撒手人寰了。
說完諸葛亮的功績後,蘇晨再對諸葛亮的提問給予解答。
“相信三國時期的你們對有哪些謀士非常感興趣,主播現在說一下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謀士。”
“諸葛亮是十大謀士之一,現在主播給大家介紹另一個非常著名的謀士。”
此話一出,三國時期的眾人紛紛豎起耳朵,尤其是各自陣營的文臣武將。
畢竟能夠名列十大謀士,那就說明被後世人認可,足以說明此人的厲害之處。
況且這也是一個揚名天下的機會,被天下人所熟知。
而蘇晨接下來要說的是司馬懿,其聰明才智不在諸葛亮之下,隻是名聲卻與諸葛亮天差地彆。
司馬懿輔佐了曹魏四代君主,見證了曹氏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
司馬懿退蜀征吳,平定遼東,為曹魏政權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但也為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一統中國奠定了基礎,從而成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世人稱司馬懿的軍事智慧在曹操與諸葛亮之上,也是曹魏政權最顯赫的權臣。
然而早在曹操在位時,便發現其有狼骨之相,必會乾預政事,但最後還是讓司馬懿奪權成功了。
但也正是因為司馬懿不講武德的兵變奪權,讓他的名聲得以遺臭萬年,甚至於連司馬這一姓氏也遭到連累。
“司馬懿自仲達,河南省溫縣人。”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俊為穎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年時期就聰明博學,胸懷謀略。”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識人著稱,在司馬懿還未到20歲的時候。”
“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常人。”
“公元201年,郡中推薦司馬懿為上計掾。”
“曹操聽說司馬懿的名聲後,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職,而此時的東漢政權已被曹操所控製。”
“司馬懿不想屈節在曹操手下,於是稱自己有風痹症,從而推辭。”
“但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打探虛實。”
“司馬懿躺著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公元208年,曹操又征召司馬懿為文學掾,並對使者說。”
“他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床上不出仕,就把他抓起來。”
“司馬懿聽說後非常害怕,隻得就職。”
“之後,曹操逐漸發現司馬懿有雄心壯誌,且有狼虎之相,於是心裡很擔心。”
“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乾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這才得以平安無事。”
“於是司馬懿開始廢寢忘食,勤於職守,才使曹操安心。”
“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
“他對曹操說,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大好時機。”
“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宜州就會震動不安。”
“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機會一定能大功告成。”
“但曹操認為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得到蜀地,這是人心不足,所以沒有聽從司馬懿的計策。”
曹操:司馬懿狼子野心,孤果然沒有看錯他。
他第一次招募司馬懿任職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此人心眼多,不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
早不風痹,晚不風痹,偏偏他派人去請的時候風痹了,天底下哪有這麼巧合的事情。
後來他強製把司馬懿招募到府上任職,發現此人有雄心壯誌,不像是要屈居人下的樣子。
那個時候,他就對司馬懿嚴加提防,絕不給其掌權的機會。
可司馬懿最終成功篡奪了曹魏政權,這卻是他始料未及的。
自從得知這一點後,他就已經派人去捉拿司馬懿了,隻可惜被這個老賊跑了。
“公元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
“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後任軍司馬。”
“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采納。”
“並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
“這樣的人都不應該駐守邊防,但曹操卻並沒有重視。”
“同年8月,漢水流域因為天降暴雨而發生了水災。”
“關羽圍曹仁於樊城,趁機進攻擒拿於禁、斬龐德。”
“胡修、傅方二人果然乘機降蜀,曹仁更加危急。”
“因樊城距離許昌很近,曹操感到威脅,準備遷往黃河以北。”
“司馬懿勸阻說,於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
“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
“劉備、孫權外親內疏,如今關羽做大,孫權必定不安。”
“把這件事告知孫權,使他牽製關羽,則樊城之圍可解。”
“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伏殺。”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
“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
“當時孫權正率軍向西,朝臣們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抵禦不住吳軍,所以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
“司馬懿則表示,孫權剛剛打敗關羽,正是他想和魏國結好的時候,一定不敢為患。”
“襄陽水路交通發達,是抵禦敵人的要地,不能放棄。”
“但曹丕沒有聽從其建議,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
“後來孫權果然沒來入侵,曹丕追悔莫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
“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禦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曹丕:司馬懿這個奸賊,辜負了朕對他的信任。
他之所以重用司馬懿,是因為這個奸賊的才華深深的打動了他,令他不得不心動。
他的父皇也不是沒有提醒老賊的狼子野心,但他並沒有為此懷疑老賊什麼,依舊對老賊信任有加。
可他哪裡能想到,一向為了他們曹魏忠心耿耿的老賊,最終居然反噬曹魏。
現在回想起老賊平時的儘心儘力,隻怪他沒有看透老賊的謀逆之心。
要不是老賊跑得快,他早就下令誅滅司馬懿三族了。
不過他也不擔心,司馬懿噬主的名聲已經臭了,天下已經沒有這個老賊的容身之地。
“公元224年,曹丕伐吳,司馬懿奉命鎮守許昌。”
“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此年曹丕再次大興舟師攻打孫吳,命司馬懿留守。”
“對內鎮撫百姓,對外為大軍提供軍資,並把司馬懿比作蕭何。”
“之後曹丕回師京都洛陽,下詔對司馬懿說。”
“我在東邊,你就總管西麵的事情。”
“我在西麵,你就總管東麵的事情。”
“於是司馬懿留鎮許昌,由此可見曹丕對司馬懿是何等的信任。”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臨終前令司馬懿與曹真、陳群輔政。”
“並告訴太子曹叡,這裡的三位忠臣你一定不要懷疑他們。”
“曹叡即位後,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出兵攻魏,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自己率軍進攻江夏。”
“司馬懿擊退了孫權,又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張霸,斬首千餘級後升任驃騎將軍。”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駐紮宛城。”
“當初蜀將孟達降魏時,魏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不一不可信任。”
“但曹叡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
“諸葛亮暗中與之聯絡,但為了早些讓孟達反叛,知道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有矛盾後,便派人到申儀處詐降,並有意泄露孟達將要反叛的事。”
“孟達聽聞事情泄露,準備馬上起兵。”
“司馬懿得知此事後,怕他突然發難,於是給他去信,詳加安慰。”
“孟達得信大喜,猶豫不決。”
“司馬懿則暗中進軍,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
“八天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
“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但孟達認為司馬懿所在的皖城和洛陽相距八百裡,離自己一千二百裡。”
“他們聽聞自己起兵,上表天子,來回路程要一個月。”
“那時候自己早已做好了準備,卻沒想到司馬懿隻用了八天就兵臨城下。”
“而後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
“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
“司馬懿回軍,仍駐皖城,獎勸農桑,禁止浪費。”
司馬懿:天下之大,卻沒有我的藏身之地。
此刻的他,由於早已經暴露,不得不帶著一家老小四處逃亡。
他儘管是有取而代之的雄心壯誌,但也僅僅隻是一個想法而已,遠遠沒有到付諸實踐的地步。
曹家的三代君主都是英明的,他哪怕想要搞小動作也不敢。
甚至他都已經放棄了心中的雄心壯誌,哪裡能料到曹家三代君主死得太早了,這才重新給了他取而代之的希望。
隻是有些可惜,還沒來得及準備做些什麼,他之後的所作所為就被天幕公之於眾了,以至於如今不得不東躲西藏。
“起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權擅勢,擅自借皇帝名義刻製印信,私相授予。”
“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
“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製勝,紛紛奉禮祝賀。”
“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
“申儀隻好前來祝賀,司馬懿乘機將他收押,送往京師。”
“司馬懿回京後,曹叡問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
“司馬懿回答說,吳國認為我們不習慣水戰,所以才敢散居東關要攻打敵軍。”
“一定要扼住敵軍的咽喉而撞擊他們的心臟,夏口、東關就是吳軍的心喉。”
“如果在陸地上攻打皖城,引孫權的兵馬東下,再派水師攻向夏口,趁虛而入一定能大破吳軍。”
“曹叡對他的看法深以為然,再命司馬懿屯兵宛城備戰,而後命司馬懿進逼江陵。”
“賈奎、滿寵、徐誌等四軍從西陽進逼東關,曹休進逼宛城。”
“但大司馬曹修孤軍深入接應炸降的吳將周防,在石亭被陸遜伏擊大敗。”
“公元230年,魏明帝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越,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路並進,沿著綿水逆流而上。”
“直達渠忍,攻克新豐縣,駐軍單口後遇大雨班師回朝。”
“公元231年,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包圍岐山賈寺、魏為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
“魏明帝派司馬懿西駐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領車騎將軍張和、後將軍飛耀、雍州刺史郭懷等討伐諸葛亮。”
“此戰中,司馬懿擊敗了諸葛亮,斬俘虜萬計。”
“軍師杜喜等人預計諸葛亮第二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趁冬天調運糧草,解決隴右糧少問題。”
“司馬懿則認為,諸葛亮兩次出祁山、一次攻陳倉,都受挫而反。”
“即使以後諸葛亮還會出兵,將不再攻城。”
“而是尋求野戰,地點必在隴東,而不會在西側。”
“諸葛亮常以糧少為恨,回去後必然廣積糧草。”
“我估計沒有三年的積蓄,諸葛亮是不會貿然出兵北伐的。”
諸葛亮:不得不說,司馬懿的軍事智慧在我之上。
儘管司馬懿最後違反誓言搞政變,如今已是聲名狼藉。
但他卻不得不承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弱於他,甚至要超過他。
司馬懿這個對手令他敬佩的同時,也令他不恥。
如此大忠大奸之人,卻是他生平僅見。
不過現如今司馬懿已經成了喪家之犬,沒有一個勢力會接納他。
如此一來,倒是給他省了不少事。
沒有了司馬懿這個敵人的阻攔,曹魏等同於斷了一臂,這對他們蜀漢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甚至於,他有信心改寫曆史,統一天下,匡扶漢室。
“三年後,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穀伐魏,進駐渭水之南。”
“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駐堡壘阻擊,而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
“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食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
“於是渡渭水,背水紮營。”
“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軍堅壁不出,於是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服裝。”
“司馬懿大怒,上表請戰。”
“曹叡不許,並派人持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製他的行動。”
“之後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
“使者便持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
“諸葛亮見對薑維說,司馬懿本來就不想打。”
“之所以上表請戰,就是為了軍隊的士氣。”
“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怎麼可能千裡上奏請戰?”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也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諸葛亮誌向遠大,卻沒有機會,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