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的皇帝看得明白,即便沒有戊戌政變,戊戌變法也一樣會失敗。
畢竟晚晴各種矛盾已經積重難返,想要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顯然是不可能的。
彆說是毫無實權的光緒,哪怕是獨攬大權的慈禧想要變法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清朝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製度早已經僵化,各種利益集團錯綜複雜的紮根在中華大地上。
“這幫洋鬼子我服務了你們四十年,現如今卻要幫那個逆子來奪我的權。”
“1906年,袁世凱編練的北洋第三、第五、第六鎮被鐵良收入囊中,僅保留第二、第四兩鎮的指揮權。”
“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滿洲鑲白旗出身的鐵良。”
“一會說要打,一會說要自保,一會說要滅了洋人,一會又要求保護使館。”
刀槍不入一聽就假得離譜,就更不用說槍炮不傷了。
“1900年6月下旬,也就是收到宣戰詔書後,張之洞第一時間就盤算著推舉李鴻章為大總統。”
要是沒有慈禧禍國殃民,說不定大清國不會落到這般田地,老百姓也不會遭受恥辱。
“打心底裡袁世凱不想去,因為他的實力與聶士成差不多。”
“但在李鴻章的堅持下,慈禧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並且大清公司從道光開始就不斷出讓利益,到了光緒這會已經賣無可賣。”
“至於其他幾位督撫,慈禧也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
他隻能感慨慈禧的威望太盛,壓得下麵的大臣不敢生出異心。
“各國也沒有對清政府宣戰,雙方是一種戰而不宣的狀態。”
“但到了7月,隨著直隸提督聶士成戰死,天津淪陷。”
“找了一些義和團在宮裡表演刀槍不入,讓慈禧相信義和團有實力對抗洋人。”
“參與東南互保的九個省中,山東離京城最近,因此袁世凱收到的電報最多。”
“於是袁世凱便扯各種理由不動身,一會說沒準備好沒法去,一會又說義和團作亂,自己實在抽不出兵力支援。”
“此時的慈禧很清楚,這仗打不贏,洋人又隻買李鴻章的麵子,要想平息事端,非李鴻章出馬不可。”
“慈禧聽說義和團打洋人,又想起當初西方各國反對他廢黜光緒,心裡頓時便產生了利用義和團製衡列強的想法,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由此也發生轉變。”
“正所謂凡是朝廷的旨意都是正確的,凡是朝廷旨意前後矛盾的,以有利於我等的為準。”
“不堪因戰敗而丟麵子的慈禧態度又變了,開始對主和派官僚大開殺戒。”
“玉賢主政山東期間,縱容義和團燒教堂、殺洋人,在被西方各國連續抗議後被清政府免職。”
“1898年9月,在頑固派官員剛毅等人的煽風點火下,慈禧頭腦發熱。”
“就連各國公使也是紛紛照會總理衙門,揚言如果光緒被廢,必將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望好自為之。”
“慈禧通知地方督撫,洋鬼子打到家門口了,朝廷決心迎戰,你們都來幫忙。”
即便慈禧想要動手解決公然挑釁清政府的東南九省,至少也要渡過八國聯軍侵華的危機再說。
“1900年1月,慈禧不顧外界的反對,發布維護義和團的詔令。”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他們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清苦,都已經快要活不下去了。
“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卻串通外人要殺我?”
不知道為什麼,他心中隱隱有一種感覺,大清國很可能會亡於這場戰爭。
“李鴻章是淮軍領導人,劉坤一是湘軍大佬,張之洞與湘淮兩係的關係都很好。”
“當時李鴻章、劉坤一先後病死,一向支持洋務派的榮祿也病死。”
“可是就在上諭發出的第二天,慈禧又接到端郡王載漪杜撰的假情報。”
“李鴻章認為,既然要和談,那就得先罷免剛毅、端郡王載漪等人的職務。”
看得出來,大清國的局勢之所以一步一步惡化,以至於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全都是慈禧這個妖後一手導致的。
“這要是交權了,我還有活路?”
“慈禧覺得廢立皇帝是愛新覺羅氏的家事,我決定讓誰當皇帝,與你洋人有什麼關係?”
“1899年前後,清政府在北方的武裝力量大致分為兩部分。”
“由於隻是內部通知,所以慈禧當時也沒有將宣戰詔遞交給各國公使。”
“一道是下給頑固派的,慈禧讓他們整軍備戰。”
“如果不加以製衡,地方長期保持尾大不掉的半獨立局麵,大清遲早要完。”
他都有些懷疑太後病急亂投醫,居然也能相信這些江湖騙子。
“現在一些電視劇中演繹成慈禧指名道姓對十一國宣戰,這其實是虛構的情節。”
他猜測慈禧估計是氣瘋了,要不然也不會失去理智看不清當前的局勢。
“限兩月之內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入直隸地區代為剿平。”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
在慈禧戰敗後,慈禧的威望跌到穀底,再加上慈禧已經無兵可用。
“李鴻章替慈禧的錯誤決策背了黑鍋,又幫她免去追責。”
“你慈禧隻是小股東,明麵上的掌舵人而已,哪有擅自做主的權利。”
朱棣:東南互保的大好局勢,就這麼被慈禧輕而易舉的瓦解了。
戊戌變法可以說是大清最後自強的機會,一旦錯過這次機會,大清滅亡的喪鐘也將隨之敲響。
就慈禧想要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的戲碼,在他看來無異於飲鴆止渴。
在他們老百姓看來,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對外宣稱光緒病重,恐怕活不了幾天了,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己打算冊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為皇帝。”
“如若不然,他在前麵與洋人談判,頑固派在後方搗亂,他去了也是白費功夫。”
不過即便錯過了推翻清政府的最佳時機,照這樣下去,清政府的滅亡已成定局。
果然不出各朝統治者所料,蘇晨接下來的話也證實了他們的猜想。
“再一方麵,慈禧這時候隻是光杆司令,就算她想追責也無力追究。”
以他對西方列強貪婪成性的了解,八國聯軍發動的這次戰爭很可能不僅僅隻是為了消滅義和團,主要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為了瓜分大清國。
一個弄不好,趁著大清國改換皇帝的動蕩時刻,說不定全國各地會趁機爆發更大規模的百姓造反。
“但當時也有許多官員支持義和團,比如原山東巡撫玉賢。”
“看到大相徑庭的兩封電報,督撫們陷入混亂。”
“後來剛毅跑到涿州溜達了一圈,回來也對慈禧說義和團槍炮不傷,猶如神明附體。”
“如此一來,慈禧要是還想維持統治,她就隻能依靠地方督撫。”
“決定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為皇楚大阿哥,並計劃於1月31日舉行光緒的退位儀式。”
“李鴻章看到電報,知道事情鬨大。”
他都有些無語了,手底下的大臣昏庸無能也就算了,作為實際掌權者的慈禧居然也能這麼愚昧。
畢竟麵對八國聯軍的威脅,慈禧要是敢責罰東南九省的督撫,隻會陷入更大的危機。
“戊戌政變後,慈禧傷透了心。”
“既然武衛前軍打不過八國聯軍,他的武衛右軍肯定也打不過,去了隻是送死。”
“後來玉賢回朝述職,跟慈禧講義和團扶清滅洋可以為朝廷所用。”
“收拾了南方軍頭後,鐵良又被慈禧當做棋子,處處與北方軍頭代表袁世凱暗中較勁。”
“鐵良時不時跳出來唱反調,讓袁世凱氣憤不已。”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戰敗,從來沒有贏過一次和列強的戰爭。
“義和團運動最興盛的時期,拆鐵道、拔線杆,把北京對外聯絡的電線杆子都給拔了。”
“而讓督撫們感到非常無語的是,就在收到宣戰詔的同時,他們又收到了另一封意思截然相反的電報。”
對於清政府,對於慈禧太後,他們老百姓可謂是深惡痛絕,恨不得有人能夠早點推翻清政府。
“路上耽誤再加上辦事效率低下,等到詔書下發到地方督撫手上時,已經是幾天後了。”
“見慈禧又要廢除光緒,各國公使隨即再次強烈反對。”
“於是慈禧派鐵良兩次南下,打著清查各省財政和整頓兵工廠的名義。”
“並給李鴻章拍去電報,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
“8月13日,聯軍一萬多人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
“袁世凱是東南互保的參與者,且宋慶指揮的武衛左軍與武衛右軍的關係又極好,很多軍官私下裡都是拜把子兄弟。”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對於李鴻章沒能造反成為總統感到惋惜,一個個不禁暗罵李鴻章太過膽小。
“6月初,限期已到,各國公使見清政府無法控製形勢,便決定組成八國聯軍直接出兵平亂。”
“畢竟東南互保是三藩之亂後,大臣首次公開聯合對抗朝廷。”
他不禁微微搖頭,仿佛已經看到了大清國的末日。
“即一旦北京不保,慈禧死了,他就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的總統,主持東南大局。”
以大清國的實力,彆說是八國聯軍了,就是隨便一個西方列強,都不是彆人的對手。
“6月中旬,大沽口炮台失守。”
再說了,就義和團這種江湖騙子,怎麼看都不可能是洋人的對手。
“而慈禧在戰後麵臨的第一件要緊事就是湊錢賠款,南方保存了元氣,這在慈禧看來,督撫們立了大功。”
“慈禧很想讓李鴻章來,但她又不想撤掉剛毅那幫馬屁精,一來二去時間就耽誤了。”
“隨著大佬們的陸續離世,慈禧隨即提拔了一批年輕的八旗貴胄,扶持這些人登上政治舞台,填補空缺。”
嬴政:都已經昏聵到這種地步了嗎?連刀槍不入的鬼話也能相信。
“根據協議,東南九省督撫向列強表明中立態度,不參與戰爭,這一事件被稱為東南互保。”
“結合慈禧也沒有具體指名宣戰對象,不難發現,庚子宣戰諭旨其實隻是內部通知。”
義和團雖說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但作為農民起義,最後肯定也不會和清政府站在一邊。
要是在這種關鍵時刻,太後再把光緒皇帝廢了,那隻會造成大清國更加動蕩。
況且東南九省的督撫還繞開慈禧,單獨和西方列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這都足以說明清政府已經無法掌控地方了。
“但她沒說要跟誰打,並沒有具體指明開戰對象。”
李世民: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身為晚晴的統治者,實在是愚蠢至極。
“感覺手上有了籌碼,慈禧召開王公大臣會議,在會上宣布光緒孱弱多病,上負祖宗社稷,下誤黎民百姓。”
一旦光緒掌權,他們變法派重新上台,中華民族還有重新崛起的機會。
“無論光緒是否參與了圍園殺後計劃,反正在慈禧看來,自己養了個白眼狼。”
他收到太後的宣戰詔的時候,整個人都懵了,懷疑太後是不是老糊塗了。
畢竟那時候慈禧要聲望沒有聲望,要兵力沒有兵力,發動政變除掉慈禧不要太容易。
而八國聯軍一直是支持光緒掌權的,完全可以借著慈禧戰敗的機會,徹底把慈禧趕下台,讓光緒重登大寶。
“各國公使出麵乾涉,慈禧對此很不高興。”
“義和團興起之初,清政府的態度模棱兩可。”
刀槍不入,槍炮不傷,他一聽就知道假得很。
畢竟要是對付義和團的話,還不至於八國聯軍一起出動。
“端郡王載漪擔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鴨子又要飛。”
“但李鴻章收到電報後表示國事未定,堅決不去。”
這個關鍵時刻,要是李鴻章聯合東南的督撫,完全可以輕而易舉的推翻慈禧。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因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國聯軍的對手,戰敗已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