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既然已經知道了曆史的走向,那朕現在就不可能犯兩線作戰的錯誤。
現如今農民起義的威脅尚不明顯,主要的威脅就是關外的後金。
在不知道曆史之前,他也沒有把後金當回事,主要根本就沒有想過大明會滅亡在後金手裡。
所以對於後金,大明采取的策略是以防禦為主,隻是時不時出城攻擊後金。
比拚綜合力量,大明的力量遠在後金之上,隻要慢慢僵持下去,遲早會把後金拖垮。
隻是不知道後來局勢越來越惡化,國內大規模農民起義,使得大明要兩頭作戰,最終大明的力量一步步被蠶食。
但是現在,他已經知道了曆史,那對後金的策略就要轉變。
趁著時間尚早,農民起義還沒有出現勢頭,派遣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三人領兵五十萬,直搗後金老巢。
在大明舉國之力的打擊下,他就不相信後金還能存活。
“後金到皇太極統治時期,皇太極勵精圖治,且優待漢族降官,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政策,逐步瓦解了明軍軍心。”
“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並將國號改為大清。”
“為了應對大明內部的農民軍,崇禎指派洪承疇圍剿農民軍。”
“在洪承疇的率領下,即將要把農民起義軍徹底剿滅乾淨的時候,清軍突然向明軍發起進攻,連連告捷,甚至威脅到了京城的安全,崇禎隻好從圍剿農民起義軍的前線抽調出大量的軍隊返回保衛京師。”
“由於皇太極的配合,農民軍得以喘息的機會,再次做大做強。”
“清軍撤退後,崇禎再次調集兵力圍剿農民軍,眼看著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將要被明軍打得潰不成軍的時候,清軍再向明朝發起了進攻,這又給了農民起義軍帶來了轉機。”
皇太極:朕雖然不是漢人,但熟讀漢家典籍,還是知道圍魏救趙的道理。
以他們大清的國力,在遼東站穩腳跟就已經是極限了。
他們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戰勝大明,還需要不停的削弱大明的力量。
而大明國內爆發的農民軍起義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大清和農民軍有共同的敵人,屬於天然的盟友。
大明國內肆虐的農民軍可以極大的削弱大明的實力,他們大清自然不可能坐看農民軍被明軍剿滅。
大清和農民軍兩者的關係就是唇亡齒寒,在他們大清的實力足夠強大之前,還需要農民軍牽製大明。
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坐看農民軍和明軍打得你死我活,在農民軍快撐不住的時候,他再出來圍魏救趙,幫助農民軍獲得喘息的機會。
“1640年,皇太極為打通關寧錦防線,發動了一場決定明朝命運的大會戰,稱為鬆錦之戰。”
“皇太極率軍圍攻錦州,崇禎隻能放下國內的農民起義軍暫且不管,集中了幾乎全部明朝軍隊共十三萬人,在洪承疇的率領下援救錦州。”
“鬆錦之戰曆時兩年,最終以明軍的慘敗而告終,明朝多年的精銳主力部隊損失殆儘,錢糧損失無數,這幾乎掏空了明朝的家底。”
“戰後,明朝關外鐵騎損失殆儘,隻剩下吳三桂退守孤城寧遠。”
“1644年,吳三桂獻關降清使清軍成功進占北京。”
“隨後清廷又發動一係列戰爭,平定了大順、南明等政權,最終徹底取代大明帝國。”
吳三桂:當年要不是李自成迫害本王的家人,本王也不會引清軍入關。
已經是大清平西王的吳三桂回想起當初投降清軍的那一幕,還仿佛曆曆在目。
當年京城被李自成攻破,而他的父親被李自成施加酷刑,他的愛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副將劉宗敏強行霸占。
一怒之下,他打開關門,引清軍入關,就是為了給家人報仇。
除了為家人報仇這個原因,他除了投降清軍,也沒有其他好的辦法。
崇禎上吊自殺,意味著大明正式滅亡。
在這種困境下,他麵臨艱難的選擇,投降李自成,投降清軍,自立為王。
而他和李自成有生死大仇,不可能投降李自成。
至於自立為王,也不現實,他的實力比不上李自成和清軍。
要是自立為王的話,他正好處於中原和東北關外之間的戰略要地,勢必會遭受李自成和清軍的聯合攻擊。
而當時天下實力最強的,就是清軍,所以投降清軍是他最好的出路。
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他做的決定是正確的。
不僅剿滅了李自成報仇雪恨,還成為平西王保住了榮華富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