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歸國後極其氣憤,在他心中,秦國就是虎狼之國,貪婪無度,隻有聯合齊國才是最優戰略。”
“於是,屈原上朝怒斥楚懷王不應該與秦國聯姻。”
“然而結果是楚懷王不但不聽,還再次將屈原罷黜。”
“甚至把他流放到漢北地區,屈原又一次被打入冷宮。”
“而楚懷王與秦國聯姻的舉動也直接引發了齊國的強烈不滿,齊國於是聯合魏國和韓國一同攻打楚國。”
“楚國見形勢不妙,隻能轉而向秦國求援。”
“秦國可是向來被視為虎狼之國,又怎麼可能無緣無故做好事呢。”
“於是秦國提出要求,讓楚國太子到秦國去做人質才答應救援楚國。”
“楚懷王無可奈何,隻得將太子獻出,秦國隨後也出兵擊退了齊、魏、韓三國聯軍。”
“然而,在秦國的楚國太子並不安分守己。”
“僅僅過了一年,身在秦國的這位楚國太子就因為私鬥而殺死了一名秦國大夫,並且在事後私自逃回了楚國。”
“秦楚兩國的關係就此急劇惡化,秦國於是再次聯合齊國、魏國和韓國一起攻打楚國。”
“正在被流放的屈原本就對國家充滿憂慮,憂心忡忡。”
“結果在聽聞國家的這般境遇後,更是心痛不已。”
“他憤恨楚懷王不能采納良善的諫言,卻聽信讒言。”
“因而在憂愁且深沉思索的心境之下創作了《離騷》,以此抒發對楚國命運以及百姓生活的深切關懷,同時也表達了對腐朽政治的憤怒和不滿之情。”
“四國聯軍攻打楚國之後,無可奈何的楚懷王隻得再次向秦國表示軟弱,期望聯軍能停止對楚國的進攻。”
“秦王便又借此機會設計,讓楚懷王獨自前往秦國商議雙方停戰之事。”
“在公元前299年,41歲的屈原此時已經結束流放被重新召回。”
“他聽聞楚懷王要前往秦國,懷疑這又是秦國的陰謀,於是極力勸阻楚懷王不要前往秦國。”
“然而,楚懷王固執己見,一意孤行。”
“結果剛進入秦國關卡就被控製,秦國還要挾他再次割讓土地。”
“楚國這邊得知楚懷王被秦國劫持,國家不能一日無君。”
“於是馬上立太子為新的國君,也就是楚頃襄王。”
“楚頃襄王上位後,堅決不肯割地來救父親楚懷王。”
“一向強橫的秦國於是出兵攻打楚國,楚國最終失去了五萬大軍以及十六座城池,楚懷王也在三年之後死在了秦國。”
李世民:如果當初楚懷王聽從屈原的忠言,楚懷王就不會被扣押,楚國的曆史恐怕就會改寫了。
當時楚國權臣極力支持秦楚結盟,而具有遠見卓識的屈原極力反對與秦國結盟,以免成為六國的眾矢之的。
可惜小人讒言,忠臣被排擠。
屈原的諫言得不到采納,之後因小人讒言他被楚懷王流放。
屈原被第一次流放,曆時五年之久。
果不其然,屈原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齊、魏、韓三國組成戰略同盟,攻打楚國。
楚國倉皇狼狽,請求盟國秦國救援。
雖然得到救援,但是需要付出代價,以楚國太子作為人質留在秦國。
國與國的關係,風雲變幻。
因為太子殺人事件,導致秦國與楚國關係緊張。
秦國撕毀聯盟協議,與楚國不斷發生戰爭摩擦。
流放在外的屈原,寫下了《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長歎一聲,流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哀歎百姓生活是何其的艱難。
其中還有一句成為千古絕唱,傳頌至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前方道路狹窄而漫長,我將百折不撓的追求和探索。
詩詞中體現出屈原的不屈不撓,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言放棄。
流放五年的屈原,返回楚國後。
繼續力主抗秦,但是再次受到奸佞小人的排擠和打壓。
秦昭襄王邀請楚懷王在武關會盟,承諾兩國結盟後秦國會歸還楚國失地。
在這個問題上,洞察秋毫的屈原,提出了預警。
秦是虎狼之國,不可信,不要去會盟。
而楚懷王之子子蘭等人各懷私心,支持赴會,楚懷王最終選擇去武關會盟。
結果很悲催,秦國將楚懷王扣押,脅迫他割讓城池。
要說楚懷王還算是有些骨氣的,斷然拒絕了秦國的要挾。
楚懷王一代梟雄,居然被困秦國三年,一直到楚懷王死去。
自此,楚國雖有新王楚頃襄王登基。
但是已經無法再與秦國抗衡,逐步走向式微。
在屈原被打壓排擠的那一刻,楚國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又過了數年,到了公元前293年。”
“秦國為實現統一六國的目標又開始攻打韓國,秉持著哪裡弱小就攻打哪裡的策略,最終以秦國大將白起大敗韓國24萬聯軍而告終。”
“楚頃襄王聽到這個消息後極為震驚,非常害怕會遭遇秦國的再次入侵。”
“於是準備向秦國低聲下氣,想要做秦國的小弟以求得安全。””
“屈原看到懦弱的楚頃襄王,感到非常痛心。”
“他再次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如此懦弱會讓秦國得寸進尺。”
“最終楚國則會一敗塗地,隻有聯合其他國家才能與秦國抗衡。”
“然而,楚頃襄王遺傳了楚懷王的倔強脾氣,對屈原的任何諫言一概不聽,結果已經47歲的屈原又一次被流放了。”
“此次被流放,屈原已經心灰意冷。”
“於是他特意選擇去到距離遙遠的湘西地區生活,這一待竟然長達16年之久。”
“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傑出的文學作品。”
“其中許多都抒發了熾熱的愛國情懷,體現了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以及九死不悔的精神。”
“恰如屈原曾經說過的那樣,楚頃襄王的懦弱不但沒有換來秦國的同情,反而隻會換來秦國的得寸進尺。”
“在公元前278年,秦國被稱為人屠的將軍白起又率領軍隊一路攻破了楚國都城。”
“楚頃襄王和一眾貴族嚇得驚慌失措的倉皇出逃,遠在湘西的屈原聽聞此事後。”
“為了不讓兩代楚王一錯再錯,他甘願冒著犯上的風險再次向楚頃襄王進諫,試圖將其罵醒。”
“隻是屈原幾乎用儘了所有的力量,卻依然毫無作用,並且親眼目睹自己的國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敗滅亡。”
“當他得知楚國都城被攻破的那一天,心中僅存的那一絲希望也徹底破滅了,於是屈原懷著極度絕望的心情來到了汨羅江邊。”
“當時江邊有一位漁夫,他看到屈原垂死的模樣便詢問原因。”
“屈原感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隨即頭也不回的抱著一塊大石頭縱身跳入汨羅江。”
“當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一代愛國詩人就這樣隕落了,享年63歲。”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此表達對他的深刻緬懷和崇高敬意。”
蘇軾:屈原的忠君愛國思想得到世人的認可,他也成為了愛國的代名詞。
屈原被楚頃襄王放逐,從此不得回朝。
從此屈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直至離世。
在屈原被流放期間,他遊覽了山川風景,寄情於山水。
但是屈原沒有忘記楚國,沒有忘記作為一個楚國人應有的責任。
屈原創作出大量的充滿浪漫色彩的文學詩歌,飽含愛國熱情。
流放18年,這是多麼令人難以忍受的非人待遇。
對於一般的人,不要說是18年,就算是3年,估計早就無法忍受了。
或者輕生,或者厭世,或者憤世嫉俗,或者遊戲人間,隨波逐流,走向墮落。
但是,屈原不是一般人。
他沒有隨波逐流,沒有破罐子破摔。
他把對楚國的滿腔愛國熱忱,寄托在了他的文學作品中,他要用自己的文采來喚醒世人麻木的靈魂。
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愛國之心,所有的愛國之情,儘在他的作品中。
他相信,終有一天,他的愛國思想會得到世人的認可。
他所創作的《離騷》,開創了中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
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華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但可惜的是,秦國大將白起攻占了楚國都城,這一晴天霹靂的消息讓屈原昏厥。
屈原心中的希望之火,被無情而殘酷的現實澆滅。
他整日茶飯不思,昏昏沉沉地在外麵走了幾天,來到了汨羅江。
他懷念楚國的興盛時期,憎恨秦國,更憎恨楚國的奸邪小人。
屈原恍恍惚惚地走在汨羅江畔,他找了一塊光滑的石頭,這是他心中未受敵國踐踏過的純淨的國土。
然後他脫下外衣,將這塊石頭包起來,又用衣帶將石頭捆綁在自己身上。
麵對眼前的汨羅江,屈原深深地歎了一口氣,然後縱身跳了下去。
在春秋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邊界並不明顯。
一個城池,今天屬於楚國,明天或許就成為秦國領地。
戰國的人才亦是如此,比如張儀侍秦多年,而後在秦國失勢,便投向魏國。
但是屈原終其一生,都忠於他的祖國,至死他都是楚國人。
這在戰國那個人才隨勢流動的大環境下,更是難能可貴。
屈原熱愛楚國與百姓、一生都忠於楚國。
卻一生坎坷,屢次遭受小人的誣告和陷害,一次又一次地被楚懷王不信任。
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來沒有放棄複興楚國。
屈原也曾悲痛失望,但每一次所受的委屈,最終都化作下一次投身複興楚國社稷之路的動力。
光論政治才乾,屈原也許不如那些縱橫寰宇的謀略家。
但他那赤血丹心的愛國熱情,和那些他用熱血寫下的優美文字,足以讓他名留千古了。
在屈原死後,有人往汨羅江裡麵投擲粽子是為了喂魚,防止屈原屍身被魚類破壞。
足見世人對於屈原這位品格高潔的愛國誌士充滿了愛戴之情,充滿無限的敬意。(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