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王昭君的出塞,是漢朝為了實現邊疆安寧,采取的一種和平手段。
實際上,從秦朝開始,和親已經成為了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手段。
說白了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定,這在鞏固國家安定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和親政策更是源遠流長,比如西漢的細君公主遠嫁西域。
還有文成公主,更是在唐朝留下了一代佳話。
此後,經過文人的創作,昭君出塞這一曆史事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文學內涵。
匈奴本來是遊牧民族,但他們驍勇善戰,被世人熟知。
匈奴趁七國爭霸時,迅速發展自己的勢力。
到了秦朝末年,匈奴已經有了很強的地盤。
尤其是初漢時期,冒頓殺父代立後,日益強大。
漢高祖時期,匈奴已經開始大舉進攻。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皇權,武帝劉徹采納主父偃的建議。
對內推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在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鞏固中央集權。
在軍事上,漢武帝積極地發展軍事力量,壯大軍隊,準備以武力征伐徹底地解決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
漢朝的強大,讓匈奴擔驚受怕。
尤其是在衛青和霍去病的討伐下,匈奴更是委曲求全。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匈奴就開始和漢朝談判,娶漢朝的女子,用聯姻的方式建交。
為了永絕後患,在漢昭帝死後,漢宣帝再次對匈奴發起進攻。
匈奴的兵敗讓其內部四分五裂,出現了五位單於相互廝殺,民不聊生。
不得已,他們再次開始向漢朝求和,並用聯姻的方式解決戰局問題。
尤其是邱支單於死後,使呼韓邪單於又喜又懼。
喜的是他在匈奴沒有了反對力量,懼的是漢軍將可能集中兵力打擊他。
呼韓邪單便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辦法,就是去漢朝覲見漢元帝。
希望友好相處,並願意娶漢朝的公主,成為親戚。
實際上,如果繼續出兵,漢朝的戰力是遠在匈奴之上。
但為了平息戰事,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便同意了這件事。
但問題是,當時漢朝的所有的公主沒有一個願意嫁到匈奴。
漢元帝其實也不想把自己的女兒嫁到那麼遠,所以便有了冒名頂替的想法。
漢元帝的做法其實並不雅觀,也沒有真誠地對待匈奴首領。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長期受到精神壓抑的王昭君終於等到了機會。
單於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王昭君到了匈奴後,被稱為是寧胡閼氏。
那天,漢朝為王昭君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
當天王昭君穿著華麗的衣服,儘顯妖嬈,她的美貌讓座位上的漢元帝震驚不已。
但漢元帝後悔也來不及了,隻能忍痛割愛。
王昭君的悲慘命運,正是在於此。
之後,漢元帝處死了畫工,這也算是對自己的遺憾有所了結。
“公元前33年,桃李年華的王昭君告彆了故土,一路北上。”
“到達匈奴後王昭君被封為寧胡閼氏,寓意著她是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的王後。”
“王昭君沒有像那些遠嫁的公主那樣成天以淚洗麵,而是在這窮山惡水的生活中過得有滋有味。”
“比如飲食不習慣,那就自己發明。”
“王昭君讓廚子把粉條和油麵筋泡在一起,用鴨湯煮,一道美味絕口的昭君鴨從此出現人間。”
“相傳,在西北地區還流行一種以王昭君的名字命名的昭君皮子,就是人們在夏日常吃的釀皮子。”
“此外王昭君也入鄉隨俗喝羊奶,將自己融入胡人的生活裡。”
“她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還努力維係著胡漢兩地的和平,勸丈夫和大漢修好。”
“而且春暖花開之際,王昭君還教導牧民們植樹載花,繁殖牲畜,紡紗織布等。”
“王昭君把漢人的文明種子播散在茫茫大漠裡,讓胡人慢慢脫掉了野蠻落後的氣息。”
“據史料記載,昭君出塞後,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31年,丈夫呼韓邪單於去世。”
“王昭君以為終於完成了使命,可以回到闊彆多年的故土。”
“於是她就上書漢元帝請求回歸,但是那時的漢元帝已經駕崩兩年了。”
“繼位的漢成帝荒淫無道,也懶得理會這些事,回複了一句從胡俗,將其拒之門外。”
“按照匈奴的收繼婚製度,在王昭君的丈夫去世後,她必須嫁給她的繼子,匈奴人最讓中原詬病的就是這個婚俗。”
“後來王昭君自知回家無望,無奈隻好嫁給了呼韓邪之子。”
“麵對這荒誕之事,她隻能強顏歡笑,為此還寫了一首《怨詞》。”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婚後王昭君繼續扮演著賢內助的角色,並且還給新單於生下了兩個女兒。”
“在此期間,她還繼續維護著兩國的和平。”
“轉眼間,11年過去了,王昭君在漫漫的黃沙中守望著孤土。”
“她再也不奢望歸鄉,隻求百姓安康,山河無恙。”
“哪怕再艱難,王昭君也會咬牙支撐,這就是一個和親女子的宿命。”
“公元前19年,年僅35歲的王昭君病逝於大漠之中。”
“按照草原的習俗,去世不修墳墓。”
“但匈奴人為了紀念王昭君,給她修建了衣冠塚,取名青塚。”
“千百年來,無數英雄豪傑都消散在時光深處,唯有大青山下的青塚迎著黃昏無聲佇立。”
“為此,杜甫還寫了一首詩來紀念王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公元2年,王昭君的長女被召進京服侍太後王政君。”
“女兒站在母親曾經住過的地方,想象著母親也回到了這裡。”
“對於王昭君來說,大漢是她做夢都想回到的故鄉。”
“而對於女兒來說,匈奴才是她的家鄉。”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抵家山一盞燈,沒事常回家看看。”
杜甫:王昭君的犧牲和奉獻,為漢匈兩國帶來了和平與安寧。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享儘頂級待遇,與呼韓邪單於非常恩愛。
王昭君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而漢匈貿易也日漸繁榮。
她和呼韓邪在一起生活了三年,也給呼韓邪生下了一個兒子。
然而世事難料,沒多久呼韓邪去世了。
匈奴習俗,如果父親去世了,其養育的繼子有權娶回其繼母。
讓自己嫁給丈夫的兒子,對於王昭君來說是萬萬接受不了的。
王昭君寫信要回家鄉,但是新皇帝漢成帝不理解那麼多。
並拒絕了王昭君的請求,讓她入鄉隨俗。
王昭君在房間裡難過中,一直愛慕王昭君的繼子複株累衝進房裡。
王昭君嚇得花容失色,拚命掙脫。
但是複株累的力氣非常大,她無法掙脫出來,放聲大哭。
複株累漸漸地鬆開了懷抱,王昭君憤怒的反手甩了他一巴掌。
此時王昭君感到無助和孤單,終日鬱鬱寡歡。
還好複株累因為是真心愛王昭君,後來一直很有耐心細心地陪伴。
經過相處王昭君發現這個自己視為敵人的繼子,其實是一個充滿愛心和慈悲的人。
繼子對王昭君的親情和責任感極為重視,帶給了王昭君很多安慰和溫暖。
漸漸的王昭君被深深地吸引,她選擇嫁給了複株累。
王昭君潛下心來,親自教匈奴百姓們種植,還帶領女子們織布。
同時還傳播中原文化,讓匈奴人加深對漢朝的了解。
王昭君的智慧和才華感染了很多人,在匈奴漸漸的獲得了尊重和支持。
在複株累對王昭君嗬護的十個年頭裡,王昭君為複株累生下兩個女兒。
複株累死後,王昭君自此寡居,便不久後也去世。
由於王昭君的原因,匈奴和漢族和睦相處有五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犧牲了自己的幸福自由,成全了國家的和平。
王昭君用自己的智慧走出深宮,從一個普通女子走向自己傳奇的一生。(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