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朝做暴君!
凝聚力分兩種。
一種是有形的凝聚力,通過製度來將無序變得有序,從而爆發出凝聚的力量,例如軍隊的軍規。
一種是無形的凝聚力,即文化土壤裡生長出來的信念。
不同的文化土壤生長的信念當然是不一樣的。
例如西方,在文藝複興後,進入商業社會,崇拜的是個人主義,而且隨之衍化成了絕對個人主義,美其名曰民主自由。
中國呢?
中國的底層文化基因其實是宗族製度延伸而出的集體主義,當然,集體主義並不是說個人沒有自由。
集體主義,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是烙印在民族血脈裡的。
這是無形的凝聚力。
每當危難之際,必然眾誌成城。
而現在,大明不就是危難之際麼?
要知道,新政雖然推行下去了,可依然還有許多人吃不飽飯啊!
陝西的災情過去了嗎?
沒有!
而且西南還有奢安之亂,隻不過這大明現在問題太多,崇禎隻能抓大放小,一件一件來處理。
既然前五年的計劃是解決吃飯的問題,自然要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這上麵。
見眾人臉上明顯已經出現了一種叫“使命感”的微表情,崇禎繼續道“朕將天下百姓吃飯的事情,就交給諸位了。”
農學院的學生們一聽,頓時更加激動了,連忙行大禮“學生等必不負陛下所托。”
其實天下百姓吃飯的問題怎麼可能隻是在場的幾十個農學院學生就能解決的呢?
但領導說話,得不斷給下屬成就感,這才是合格的領導啊!
崇禎又道“魏清歡。”
一個麵目清秀的少年出列,他穿著北京大學的校服,看起來簡單乾淨,約莫七歲的樣子。
“學生在。”
“來自山西太原。”
“是的,學生是太原人。”
“工科第一。”
“學生不才,本以為自己掌握了不少,考完試進入學院,看了《物理小識》、《天工開物》這些書,才突然意識到自己以前掌握的非常淺顯。”
他說的《物理小識》是王徵寫的,裡麵敘述了關於光的色散、反射和折射,關於聲音的發生、傳播、反射、共鳴、隔音效應,關於比重、關於磁效應等諸多問題的記述和闡發。
這些都描述得非常出色。
王徵也是明末著名的科學院,他現在被崇禎派去陝西和史可法在執行新政呢,他負責的是水利局的事情。
不過他有不少著作,在北京大學建設的時候,這些書就被崇禎派人印刷了出來,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裡。
這裡的學生想要看,都可以進去翻閱。
崇禎問道“你為何會有這番感悟,是什麼原因促成的?”
魏清歡道“學生家裡世代為工匠,學生小時候就跟隨父親一起學習手藝,學生知道有些東西該怎麼做,但不知為何那樣做,也可以說,明悟的不深,學生看了那些書之後,才徹底知曉。”
工匠在古代的地位其實很低,而且是世代相傳。
例如後世的“施”這個姓,其實祖上就是工匠,一代代傳下來的。
而魏清歡這樣的工匠家庭,學的東西都是父親的經驗總結,但一個人的經曆是有限的,即便幾代人的總結,依然是有限的。
可能會更專,但不會更廣,或者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像王徵這種明末的科學家,他們已經在研究物理原理了,雖然相對於後世比較淺,但已經入門了。
這就是科學家和普通工人的區彆。
而像魏清歡這種人本身從小耳濡目染,有很深厚的實踐底子,一旦他踏入理論的殿堂,必然是如虎添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