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朝做暴君!
文化、思想和經濟、軍事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就像曆史上的工業革命前夜,一定要有一個文藝複興。
為什麼?
因為傳統的思想禁錮了創新,一定要將禁錮打破。
也就是意識形態出現了問題。
中世紀的歐洲意識形態是什麼?
是神權為主導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神權在轉的。
大明的意識形態呢?
空談道德、氣節,這在大明是政治正確,凡是不符合的,就會被大股勢力碾壓。
基本上華夏傳統的春秋大義、攘夷尊王的思想已經丟完了。
例如,漢唐是可以和異族聯姻的,目的是為了穩定異族,使自身先強大起來。
那時候的士大夫們也不會覺得和異族聯姻是什麼絕對不能乾的事情。
但到了明朝,即便大家都知道和蒙古聯姻肯定對大明朝有好處,但是僅僅是因為蒙古是異族,就絕對不行!
要講氣節!
可是錯過了拉攏蒙古的機會,讓建奴給拉攏過去了,皇太極實力大增,才導致北方戰線從遼東直接被拉到了陝西,九邊同時受敵。
你看,就是因為虛無縹緲的所謂的氣節,綁架了國家宏觀層麵的政治戰略。
還有所謂的理學,讓農工商都被壓製了。
這就是意識形態出了問題。
而咱們後世的意識形態,就是實事求是,自己沒有的,就打開國門,向全世界學習,把全世界的技術引進來。
隻有一個目的讓國家富強,讓老百姓吃飽穿暖。
所以啊,意識形態是非常重要的。
大明朝僵硬、刻板的意識形態是必須改變的。
靠什麼來改變?
靠教育,靠培養一批新的讀書人,靠扶持那些真正有實際本領的人。
靠新學,即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新學派。
事實上,這個時候的北京大學,雖然是皇帝主持建立的,但絕對是被外麵那些士大夫看不起的。
他們表麵不說,但就是在認為皇帝在不務正業。
不過,大明末年,也有一些新的思想,但並不占主流。
例如三大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的思想就是對儒家傳統思想的一次大反思。
在明朝理學殺人的背景下,在朝堂和朝野嘴炮橫行的年代,這三個人都是提倡“經世致用”的思想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還是之前那些讀書人太坑爹了,按照那樣玩下去,治國的精英集團基本就廢掉了。
丫的一味強調清流、氣節,有錘子用,能救陝西那些千千萬萬餓死的老百姓嗎?
能抵抗建奴嗎?
所以啊,顧炎武和黃宗羲,以及還在成長中的王夫之,這三個人,在新學上麵,是要好好用的,他們可以說是新學堅實力量。
不過,此時,崇禎還在帶著張嫣看藝術學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