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伊朗。
紮黑丹的俾路支人,情況要好很多。
無論是遜尼派宗教領袖、各政治團體,還是反對派軍事組織,大都不持分離主義觀點,而是在伊朗國內追求有限的政治自治和權力分享。
伊朗是什葉派國家,而絕大多數俾路支人屬於遜尼派,再加上民族問題,雙方衝突不斷。
霍梅尼上台以後,承諾新政府將平等對待遜尼派和什葉派,雙方關係好了一陣子。
兩伊戰爭中,俾路支激進勢力抬頭,想趁此機會建立一個“大俾路支斯坦國”,伊朗派兵進駐紮黑丹。
意識到完全打壓部落首領的政策不符合俾路支人的傳統社會結構,伊朗政府遂開始轉向“吸收”政策。
即通過建立各種機構並吸納俾路支人擔任部分職位,將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納入國家管理體係之中。
此外,伊朗也在大力改善俾路支地區的落後麵貌,幫助這裡建設公共服務設施、衛生醫療設施、學校、電力、供水和交通網絡。
雖然在伊朗全國31個省份中,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還是最窮地區,但主要原因是自然條件差,沙漠、山地為主,社會結構仍然是部落式、經濟形態原始化。
在伊朗的絕大多數俾路支人是具有國家認同意識的,從事分裂和恐怖活動的武裝分子並不多。
所以,伊朗一般不願意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更不會動用導彈對自己狂轟濫炸激起民族矛盾。
可是在“阿拉伯之春”之後,伊朗的俾路支武裝組織像癌細胞一樣擴散。
正義軍成立以後,恐怖行動也不局限於俾路支斯坦省,而是滲透到了德黑蘭。
美國還試圖說服俾路支人與庫爾德人結盟,共同對付美國不喜歡的國家。
伊朗軍隊采取特彆行動猛打“正義軍”,這些人就躲進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避風頭。
後來,巴基斯坦的“俾路支解放軍”也學會了這招。
長期躲在伊朗境內,有任務出勤時,再到巴基斯坦搞恐怖襲擊。
在現代的地緣博弈中,俾路支地區的重要性逐漸凸顯。
對於美國而言,這裡是其製衡俄羅斯、製裁伊朗、手掐中國的重要基地。
對於印度而言,這裡的不穩定可以給老冤家巴基斯坦添堵,擾亂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
對俄羅斯和中亞內陸國而言,位於俾路支省西南部的瓜達爾港,距離全球石油運輸主要通道—霍爾木茲海峽很近,是個非常重要的能源出海口。
在如此錯綜複雜的背景下,俾路支地區毒瘤一日不除,伊巴阿三國都不得安寧,中巴經濟走廊也不會太平。”
穆尼的一通話,等於是給子慕上了一堂曆史課,啟發很大,自己對俾路支的曆史、政治了解的太少了,想當然了。
首先,沒有認真地考慮過部落製度的根深蒂固,就像拉達克的宗教問題一樣,這裡麵很複雜。
第二連潛在的敵人都沒有搞清楚,“真主黨”不是“正義軍”。
“穆尼,那你有什麼想法?”
“我是這樣認為的,我們可以將這件事情分成兩個方麵來解決。一方麵有我代表公司與各部落進行合作共同開發礦產,賣給公司,讓這些部落從中受益,減少敵對情緒。
這樣既可以緩和矛盾,又可以遏製當地種植罌粟。
另一方麵,由公司負責掐斷混亂的源頭,掐掉禍亂的根源,斬斷背後的黑手。”
子慕一聽這個辦法和自己在緬北準備采取的策略有異曲同工的作用,有可行之處。
“穆尼,你們公司現在有多少人。”
“大人,已經發展到了三百多人,過來一半足夠用了。”
“需要什麼支持嗎?”
“不需要,我們正常做生意就可以。”
“資金充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