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山水總體設計由宮廷畫師葉洮負責,聘請江南園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整修萬泉河水係,將河水引入園中。
為防止水患,還在園西麵修建了西堤,今頤和園東堤。
暢春園是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後啟建。
根據文獻圖檔估算,暢春園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占地900畝。
設園門五座,大宮門、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西北門。
正門在南牆東側,門內為暢春園的理政和居住區,中路沿中軸線向內依次為大宮門、九經三事殿、二宮門、春暉堂、壽萱春永殿、後罩殿、雲涯館、瑞景軒、延爽樓、鳶飛魚躍亭。
亭北有丁香堤、芝蘭堤、桃花堤、前湖和後湖。東路為澹寧居、龍王廟、劍山、淵鑒齋、藏拙齋、蘭藻齋、太樸軒、清溪書屋、小東門、恩慕寺和恩佑寺。
西路為玩芳齋、買賣街、無逸齋、菜園、關帝廟、娘娘廟、凝春堂、蕊珠院、觀瀾榭、集鳳軒等景點。
園西出大西門為西花園,有湖泊四處,湖邊散落有討源書屋、觀德處、承露軒等建築,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暢春園以園林景觀為主,建築樸素,多為小式卷棚瓦頂建築,不施彩繪。
園牆為虎皮石砌築,堆山則為土阜平岡,不用珍貴湖石。
園內有大量明代遺留的古樹、古藤,又種植了臘梅、丁香、玉蘭、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間散布麋鹿、白鶴、孔雀、竹雞,景色清幽。
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焚燒圓明園時將其一並燒毀。
此後暢春園廢址失於保護,園內殘存建築在同治年間被拆用於圓明園複建工程。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暢春園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駐軍的洗劫,園內樹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儘。
至民國時期,暢春園遺址已成荒野,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兩座琉璃山門殘存。
靜宜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香山。
全園結構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園,分為三部分,即內垣、外垣、彆垣。
內垣在東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點和建築薈萃之地,包括宮廷區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兩座大型寺廟,其間散布著瓔珞岩等自然景觀。
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區,麵積廣闊,散布著十五處景點,大多為欣賞自然風光之最佳處和因景而構的小園林建築。
彆垣是在靜宜園北部的一區,包括有昭廟和正凝堂兩組建築。
內垣的西北區黃櫨成片,每至深秋,層林儘染,觀西山紅葉成為靜宜園的重要景觀。
靜宜園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禦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為北京西山山係的一部分。
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麵的廣大平原。
內垣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築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宮殿、梵刹、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
外垣占地最廣,是靜宜園的高山區,建築物很少,以山林景觀為主調。
這裡地勢開闊而高峻,可對園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外垣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