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譚綸:抗倭名將的戎馬生涯與戲曲風華_古代曆史著名人物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 > 第167章 譚綸:抗倭名將的戎馬生涯與戲曲風華

第167章 譚綸:抗倭名將的戎馬生涯與戲曲風華(1 / 1)

一、早期三戰三捷

譚綸於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踏上仕途,次年高中進士,初任南京禮部主事,但因母喪離職守孝。複出後,他被任命為兵部職方郎中,旋即轉任台州知府,此時正值倭患猖獗之時。譚綸深知僅靠正規軍難以迅速平定倭亂,便著手組建和訓練地方鄉兵,以應對緊急局勢。他親力親為,製定嚴格的軍紀,構建了一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精兵隊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前後,譚綸的軍事才能在實戰中得到驗證。當倭寇進犯柵浦,譚綸親自率領新訓練的鄉兵迎頭痛擊,取得了三戰三捷的輝煌戰績,極大鼓舞了士氣。隨後,倭寇轉攻台州、仙居、臨海等地,譚綸指揮若定,連連告捷,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譚綸升任浙江按察司海道副使,進一步擴大了抗倭力量的建設。他廣泛招募浙東地區的青壯年,加以嚴格訓練,並成功整合了戚繼光麾下的精兵,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抗倭力量。次年,倭寇再次來襲,譚綸與戚繼光並肩作戰,在馬崗、何家石覽等地重創敵軍,斬首七十七級,接著又在葛埠、南灣接連取勝,有效遏製了倭寇的囂張氣焰。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譚綸因戰功顯著,經直浙總督胡宗憲推薦,被加封為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正當其仕途有望更進一步之際,卻因父母相繼去世需離職守喪,暫時告彆了烽火連天的抗倭前線。

二、屢敗倭寇

譚綸的軍事生涯並未因其短暫的離職守喪而中斷,反而在國家需要時再次被召回,展現了他的不可替代性。在兵部尚書楊博的極力舉薦下,譚綸複出,這一次他肩負起更為複雜的任務,不僅要繼續抗倭,還需平定內部的動亂。

當時,浙東地區雖然在譚綸等人的努力下,倭患有所減輕,但一股新的威脅悄然興起。林朝曦,原為大盜張璉的餘黨,張璉雖已被平定,林朝曦卻趁勢據守舊巢,拒絕投降,並開始襲擾周邊州縣,其中程鄉縣首當其衝。麵對這股新興的叛亂力量,譚綸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副使,負責統領浙軍進行征討。譚綸充分發揮其軍事才能,采取了分化瓦解與直接打擊相結合的策略。一方麵,他派遣知縣徐甫宰嚴密布防,穩定局勢;另一方麵,巧妙運用心理戰術,通過徐甫宰的主簿梁維棟深入敵營,勸說起義軍解散,這一計策極大地削弱了林朝曦的內部凝聚力,導致其眾叛親離,最終譚綸與廣東軍隊聯手,成功擒獲了林朝曦,徹底平定了這一叛亂。

緊接著,譚綸的軍事行動轉向福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六月,譚綸被調整職責,負責福建地區的糧草供應。此時,福建雖然相較於之前已相對平靜,但譚綸深知和平的脆弱,故而以地方局勢稍有安定為由,請求回家完成對父母的喪葬之禮,朝廷體恤其忠孝之心,批準了他的請求。同年十月,鑒於譚綸在平定張璉殘部及江西流寇中的傑出表現,朝廷給予了豐厚的賞賜,這是對他卓越軍功的肯定,也是對其忠誠與犧牲精神的高度讚揚。

三、轄治福建

正當譚綸在家丁憂期間,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仍在激烈進行。浙江倭患雖得緩解,福建卻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勢力在福建迅速膨脹,連克數城,給當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這危急時刻,朝廷意識到譚綸的軍事才能對於平定倭亂至關重要,於是決定再次啟用他,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任命其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福建巡撫,賦予其領導協調各方軍事力量的重任。

譚綸一到任,即麵臨嚴峻挑戰。倭寇占據崎頭城,福建多地淪陷,形勢岌岌可危。麵對此情此景,譚綸迅速與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等名將共商對策,製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他們首先在海道上設置柵欄,切斷倭寇的海上退路,然後以戚家軍為主力中軍,俞大猷、劉顯的部隊分列左右兩翼,形成合圍之勢。四月,決戰在即,譚綸指揮有方,各部配合默契,最終在平海衛一役大獲全勝,斬敵數千,解救民眾數千人,重挫倭寇銳氣,光複失地。這場勝利極大振奮了民心士氣,為後續的抗倭鬥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譚綸不僅在戰場上運籌帷幄,戰後亦不忘民生與重建。他鑒於福建部分地區因戰亂而殘破,奏請朝廷減免賦稅,給予民眾休養生息的機會,並沿用舊製,設立水寨,加強海防,同時推薦戚繼光為總兵官,鞏固戰果。這一係列舉措,顯示了譚綸在軍事之外的治理才能,為福建的恢複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和平並未長久。同年十一月,倭寇再度圍攻仙遊,譚綸再次調度有方,命令戚繼光領兵救援,采用各個擊破的戰術,徹底消滅了倭寇。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譚綸的統籌下,戚繼光等繼續取得王倉坪、蔡丕嶺之戰的勝利,倭寇勢力在福建乃至廣東被基本肅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隨著倭患的平定,譚綸終於得以向朝廷申請歸家完成喪期,朝廷感念其功勳,批準了他的請求。譚綸的二次出山,不僅成功扭轉了福建的抗倭局勢,更以其卓越的軍事領導力和深邃的治理智慧,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曆史遺產。

四、曆撫三地

譚綸的軍事與政治才能不僅僅局限於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他的足跡與功績遍布了大明帝國的多個角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成功平息福建倭患之後,譚綸被任命為陝西巡撫,準備前往西北邊陲,繼續施展其治國理政的才能。然而,命運似乎有意考驗這位久經沙場的將領,四川大足縣突發民變,起義軍攻占了七座城鎮,局勢危急。為此,朝廷臨時調整,改授譚綸為四川巡撫,意在憑借其豐富的平亂經驗迅速穩定四川局勢。幸運的是,起義在譚綸尚未赴任前就被地方力量撲滅,但他並未因此閒下來,而是立即投入到解決雲南邊境問題中,成功平定了叛亂首領鳳繼祖,顯示了其在處理邊疆事務上的高效與果斷。

次年,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譚綸的才能再次受到朝廷的重視,被晉升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同時被賦予總督兩廣軍務的重任,並兼任廣西巡撫。在兩廣地區,譚綸麵對的是更為複雜的政治與軍事環境,既有土司勢力的割據,又有頻繁的民族衝突和海盜侵擾。譚綸一到任,便迅速展開行動,采取恩威並施的策略,成功招撫了岑崗“賊”江月照等勢力,有力地維護了兩廣地區的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全,進一步彰顯了其作為軍事將領和政治家的高超手腕。

譚綸的仕途經曆,是一段跨越地域、不斷應對新挑戰的曆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疆,再到西南邊陲,他始終是朝廷倚重的棟梁之才。儘管譚綸任職時間往往不滿一年便因國家需要而頻繁調動,但無論是在平定倭寇,還是在鎮壓叛亂,乃至處理邊疆事務上,他都能迅速適應,有效解決問題,展現了極高的適應性和執行力。尤其是在東南沿海抗倭告一段落後,北方邊關的防禦問題又日益凸顯,譚綸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經驗,無疑成為了國家最寶貴的財富,預示著他將在接下來的歲月中,繼續為國家的安全與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總督薊遼

隆慶元年(1567年),譚綸麵對國家北部邊疆的安全挑戰,再次被委以重任。儘管他曾上疏請求辭職,但明穆宗深知其才,不予批準。同年八月,朝廷內部鑒於譚綸、俞大猷與戚繼光在平倭中的卓越表現,提議召回他們訓練京師兵馬,最終穆宗決定調譚綸回兵部,負責軍事要務。

次年三月,譚綸被晉升為兵部左侍郎,兼任右僉都禦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並管理糧餉。麵對邊防兵力不足、裝備老化、士氣低落等問題,譚綸提出了四大難題一是缺乏足夠且持續訓練的車戰部隊;二是燕、趙士兵戰鬥力下滑,需引入吳、越士兵混合訓練;三是軍紀鬆弛,且地處京城附近,改革易遭非議;四是缺乏實戰鍛煉,難以徹底震懾敵人。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了一套詳儘的改革方案,包括建立三營製,分彆由總兵、參將、遊擊統帥,並由戚繼光總領練兵;春季與秋季,三營兵馬輪換至邊關,既可禦敵於關外,又能確保一旦敵人入侵,能迅速組織有效抵抗。

譚綸的方案獲得了穆宗的支持,同時也授權他與戚繼光具體實施。譚綸借機強調了練兵必須專一,避免過多乾預,以保證訓練效果。儘管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和彈劾,但在張居正的支持下,穆宗堅定地將練兵權交給了譚綸,並警告其他官員不得乾擾。

譚綸根據邊關地理特點,將薊鎮分為十二防區,每區設小將管理,全軍分為三營,分彆駐守關鍵地帶。他與戚繼光密切合作,不僅強化了日常訓練,還構建了屯兵禦敵台體係,共計三千餘座,從居庸關延伸至山海關,形成了堅不可摧的防線。同時,譚綸還招募了大量浙江兵駐守,使得邊防力量大大增強。

譚綸的這些措施迅速見效,當年秋季,薊鎮、昌平地區未出現任何警訊,過往需從外地調兵防衛的做法也被取消。他在巡視邊塞時,深刻總結了南北作戰的不同策略,明確了北方邊防的“堅壁清野,鉗製侵略”的戰略方針。經過這一係列的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建設,不僅邊防力量得到根本性提升,也有效震懾了蒙古勢力,使之不敢輕易進犯

六、主掌兵部

隆慶四年(1570年)是譚綸軍事與政治生涯中的又一重要轉折點。在成功整頓薊遼邊防後,他的才能與功績得到了朝廷的進一步認可,被提拔為都察院右都禦史兼兵部左侍郎,同時還肩負起了協理京營戎政的重任。這意味著譚綸不僅要在邊疆防禦上發揮關鍵作用,還要參與首都及其周邊軍事防禦的決策與管理,責任之重大可見一斑。

次年,即隆慶五年(1571年),譚綸因在邊境修建敵台的顯著成效,再次獲得晉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繼續協理戎政。敵台的修建,不僅加強了邊防的穩固,更顯示了譚綸在軍事工程和防禦策略上的遠見卓識。然而,長期的軍務勞累使譚綸身體狀況欠佳,同年十月,穆宗皇帝特許他告假回鄉修養,體現了朝廷對這位功臣的關懷與體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到了隆慶六年(1572年),隨著明穆宗駕崩,年幼的明神宗朱翊鈞即位,譚綸再次被委以重任,被重新啟用為兵部尚書,顯示出新皇對譚綸能力的高度信任與依賴。然而,職位越高,麵臨的壓力與挑戰也就越大。次年(1573年)正月,給事中雒遵上書彈劾譚綸,指責其不稱職,這可能是對譚綸改革措施的反彈或是朝中不同政治勢力的博弈體現。麵對指責,譚綸本人也多次請求辭去職務,顯示出其不戀權位、以國事為重的高潔品質。明神宗並未接受譚綸的辭呈,而是下達了優詔,懇切地挽留譚綸,表達了對這位資深軍事領導者的高度依賴和期望。同時,為了表彰譚綸的貢獻,他還被加封為太子少保,這是對譚綸在軍事與政務上卓越貢獻的又一次官方肯定。

七、卒於任上

萬曆五年(1577年),對於大明帝國而言,是一個悲傷的年份,因為一代名將譚綸在其位於京師的府邸中,因長期的痰疾發作,不幸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譚綸的一生,是與國家興亡緊密相連的一生,從抗倭名將到總督薊遼,再到主持兵部,他的每一次轉身都深深烙印在國家的記憶裡。他的離世,不僅是譚氏家族的巨大損失,也是整個國家的痛惜。

明神宗朱翊鈞對於譚綸的逝世深感哀痛,不僅下詔“從厚治葬有儀”,以國家的最高規格來表達對這位功臣的敬意與悼念,還賜予了隆重的祭葬,追贈其為太子太保,賜諡號“襄敏”,以此表彰他一生的卓越功勳和敏捷的軍事才能。這一係列的榮譽,體現了朝廷對譚綸生前貢獻的極高評價,也是對這位國家棟梁之才的最後致敬。

譚綸的身後事安排同樣體現了皇家的重視與厚愛。為了讓譚綸的英靈得以安息,神宗特命其長子譚河圖世襲錦衣衛指揮,次子譚洛書世襲國子監監正,這樣的安排既是對譚綸功績的認可,也是對譚氏家族未來的保障。同年九月,神宗更是親派中書官負責譚綸的葬禮事宜,兵部主事則護送譚綸的靈柩返回故鄉,這一路上,譚綸的弟弟譚?陪伴在側,共同護送這位國家英雄走完最後一程。

兩年後的萬曆七年(1579年),譚綸的靈柩被安葬於他的出生地——江西宜黃縣待賢鄉麓塘村玉泉山麓的龐家佘。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仿佛是天地間特意為這位英雄挑選的歸宿。葬禮儀式莊重而盛大,不僅有南京兵部尚書淩雲翼親自撰寫的神道碑,還有兵部侍郎曾省吾撰寫的墓誌銘,這些文字不僅記錄了譚綸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成為了後世了解和緬懷這位民族英雄的重要文獻。

結語

萬曆五年(1577年),譚綸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賜予“襄敏”諡號,以表彰他一生的卓越貢獻。譚綸的一生,是英勇抗敵、保衛國家的壯麗史詩,也是推動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民族精神交流的生動篇章。他不僅是明朝的抗倭名將,更是中華民族曆史上一位光彩奪目的文化英雄,其事跡和精神將繼續激勵著後人前行。

喜歡古代曆史著名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代曆史著名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日狠人:開局囤積萬億物資 我都重生了,還在家當啥乖乖女 重生換親:我在王府當主母 一場誤會,撿了個溫柔校花做女友 大唐超時空:晉陽小公主來我家! 少帥既然不娶,我嫁人你哭什麼 逼我重生當神豪是吧 大唐超時空:大唐改造計劃 衣冠禽獸 重返八零,奉子成婚迎娶女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