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門虎子
戚繼光出生於明世宗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子時(1528年11月12日),在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寧州魯橋鎮,今天的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戚家本源自山東東牟(今萊蕪),戚繼光的六世祖戚祥在元末戰亂期間,為了躲避戰火,帶領全家遷至濠州定遠昌義鄉。戚祥追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南征北戰,並在攻取雲南的戰役中英勇犧牲。朱元璋稱帝後,為了表彰戚祥的開國功勳,特彆授封戚祥的兒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使其世代世襲登州衛(今山東蓬萊)指揮僉事之職。從此,戚家便紮根於登州,擔任要職。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是一位剛毅且好學的將領,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曾先後在山東備倭軍事都指揮、大寧(今河北保定)都指揮使以及神機營副將等職務上服役。戚景通直到五十六歲才有了戚繼光這個兒子,因此對兒子寄予厚望,教育嚴格而全麵。戚景通不僅教授戚繼光讀書識字和武藝,還常常向他灌輸保國安民、為人處世的大道理,旨在培養出一位兼具文韜武略的優秀後人。
戚家雖然出身於將門世家,但家境並不富裕,戚繼光自小就在清苦的環境中成長。在他十歲那年,父親戚景通為了奉養祖母而返回家鄉,家庭的經濟狀況更加艱難。然而,正是在這種艱苦的家庭氛圍下,戚繼光磨煉出了堅韌的性格和廣博的知識麵。他從小就表現出對軍事策略的興趣,喜歡思考和策劃,展現出多方麵的天賦。到了十三歲,戚繼光開始師從蓬萊當地的名儒梁玠學習,進一步深化了他對文史經義的理解,為其日後成為傑出的軍事家和學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嶄露頭角
戚繼光的軍事生涯始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一年,他的父親戚景通病危,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便催促戚繼光火速赴京辦理襲職手續。然而,戚景通未能等到兒子歸來,便與世長辭。十七歲的戚繼光承襲了登州衛指揮僉事的世襲職位,從此踏上了長達四十五年的戎馬生涯,這標誌著戚繼光正式步入了軍事舞台。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年僅十九歲的戚繼光被委以重任,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他以雷厲風行的作風,對屯田製度進行了清理整頓,成效顯著。當時,山東沿海地區飽受倭寇侵擾,燒殺搶掠,民不聊生。戚繼光心中充滿了殺敵報國的決心,在一本兵書的空白頁上題寫了一首名為《韜鈐深處》的詩,詩中寫道“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句話不僅表達了他淡泊名利的情懷,更彰顯了他為國為民奮鬥一生的崇高理想。
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起的五年間,戚繼光每年都要率領登州衛的兵家子弟前往薊州戍邊,每次都出色完成了任務。這段戍邊經曆對戚繼光而言意義非凡,不僅讓他熟悉了北方邊疆的地理環境和軍事形勢,也鍛煉了他的領導能力和軍事素養。他曾回憶道“(吾)弱冠自奮,部署六郡良家備胡,稍習北鄙利弊。”這表明,這段經曆對戚繼光的軍事理念和實踐能力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戚繼光一舉考中山東鄉試的武舉。次年九月,他進京參加會試,恰逢庚戌之變爆發,蒙古軍隊自古北口直逼北京城下,明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在這關鍵時刻,戚繼光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提出了一係列有效的防禦建議,被任命為守衛京師九門的總旗牌官。儘管未能在此次會試中脫穎而出,但戚繼光的軍事才華已經得到了朝野的廣泛關注。兵科給事中王德等人看到了戚繼光“青年而資性敏慧,壯誌而騎射優長”的特質,紛紛上疏推薦他,為戚繼光的軍事生涯鋪平了道路。
三、初戰倭寇
1、禦倭山東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戚繼光晉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肩負起了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共二十五個衛所的重任,目標是抵禦山東沿海頻繁發生的倭寇侵擾。當時的各衛所因年久失修,設施殘破,加之軍士大量逃亡,剩下的多為老弱病殘,軍紀鬆弛,戰鬥力低下,幾乎無法承擔保衛沿海地區的重任。麵對這一嚴峻局麵,戚繼光下定決心進行改革,誓言要“振飭營伍,整刷衛所”。
戚繼光的改革措施首先從整頓軍紀開始。有一次,他的母舅,也是他麾下的軍官,因自恃長輩身份而不服從命令。戚繼光毫不猶豫,當眾依據軍規對其進行了處罰。這一舉動震驚了所有將士,讓他們見識到了戚繼光鐵麵無私的一麵。然而,到了夜晚,戚繼光又以晚輩的身份,脫帽向母舅表達歉意,這份尊重和理解使得母舅心悅誠服。這一事件不僅樹立了戚繼光在軍中的威信,也讓將士們深刻認識到軍令如山、不容違背的重要性,從而有效改善了部隊的紀律。
戚繼光的軍事改革不僅限於軍紀的整頓,他還注重提升部隊的實戰能力。他親自參與訓練,製定嚴格的訓練計劃,要求士兵們掌握各種武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射擊、格鬥等技能。同時,戚繼光還重視部隊的體能訓練,增強士兵的身體素質,確保他們能在戰場上發揮出最佳狀態。此外,他還積極修複和加固沿海的防禦工事,加強哨所布置,提高了整個山東沿海地區的防禦水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戚繼光的這些舉措,極大地提升了山東沿海衛所的軍事實力,有效地遏製了倭寇的侵擾,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安寧。戚繼光不僅在軍事上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更以其公正無私、以身作則的領導風格贏得了將士們的尊敬和愛戴,成為了山東沿海地區抗倭鬥爭的中流砥柱。他的努力不僅鞏固了海防,也為後來的抗倭戰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戚繼光日後成為一代名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鎮守三郡
嘉靖中葉以後,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日益嚴重,浙江、福建兩省尤為嚴重,倭寇肆虐無忌,甚至出現數萬明軍被少數倭寇驅趕的恥辱場景,令朝廷憂心忡忡,沿海百姓生活在恐懼之中。為應對這一危機,朝廷采取了緊急措施,調派有能力的將領前往前線。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戚繼光被調往東南抗倭前線,擔任浙江都司僉事,主要職責是管理當地的屯田事務。戚繼光的才能很快得到了總督胡宗憲的賞識,胡宗憲多次采納他的軍事建議,二人密切合作,共同籌劃禦倭策略。鑒於戚繼光的突出表現,次年(1556年)七月,世宗皇帝提升戚繼光為參將,委以重任,讓他負責寧波、紹興、台州一帶的防禦,這裡是倭寇活動最為頻繁的區域。
戚繼光上任不久,即麵臨嚴峻考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初,一股約八百人的倭寇入侵浙中門戶龍山所,即今日的浙江鎮海。明軍雖集結數千兵力,但在倭寇的突然襲擊麵前,防線迅速崩潰,士兵們驚慌失措,紛紛後撤。危急時刻,戚繼光挺身而出,親自射殺了三個倭寇頭目,這才暫時阻止了倭寇的攻勢。戚繼光的英勇行為鼓舞了士氣,穩定了軍心,展示了他作為將領的膽略和領導力。
同年十月,倭寇再次發動大規模襲擊。在浙江巡撫阮鶚的直接指揮下,戚繼光與另一位著名抗倭將領俞大猷,以及台州知府譚綸聯合行動,共同對抗倭寇。初期,聯軍在幾次交鋒中取得了勝利,但由於缺乏統一的紀律約束,部分明軍在戰鬥中表現得過於冒進,導致險些遭受毀滅性的打擊。這一事件凸顯了明軍在組織紀律上的嚴重缺陷,同時也說明了戚繼光等將領在整合軍力、提升軍隊整體素質方麵麵臨的挑戰。
3、訓練浙士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繼光深刻認識到,原有的明軍由於缺乏嚴格的訓練和紀律,士兵素質普遍不高,戰鬥力薄弱,難以有效抵禦裝備精良、作戰凶悍的倭寇。麵對這一嚴峻現實,戚繼光決定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起草了《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並在次年二月提交了《練兵議》,明確提出創建兵營,選拔並訓練新軍的構想。這一提議在當時看來頗具爭議,甚至被一些人視為多管閒事,因為通常這類決策由督撫級彆的高官主持,而戚繼光的提議打破了常規。
在《練兵議》中,戚繼光深入剖析了明軍與倭寇交戰失利的根本原因,指出明軍在武器裝備、戰術訓練和士氣紀律等方麵均存在明顯短板。基於此,他提出招募三千名浙江本地士兵,由他親自進行係統訓練,預計三年內即可培養出一支能夠有效抵禦倭寇的精銳部隊,此舉不僅能大幅提升明軍的戰鬥力,還能節省大量雇傭外地兵員的費用。
這一大膽提議起初並未得到廣泛支持,尤其是總督胡宗憲,他曾有過失敗的練兵經曆,對戚繼光的建議持保留態度。然而,鑒於戚繼光的軍事才能和以往的戰績,胡宗憲最終勉強同意了他的提案。相比之下,浙江巡撫阮鶚對戚繼光的提議給予了高度評價,全力支持。
當年冬天,阮鶚從其他部隊抽調了三千名紹興士兵,交由戚繼光訓練。在戚繼光的精心指導下,這支部隊迅速成長為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強大的新軍。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舟山一帶的倭患便得到了明顯緩解,戚繼光的練兵成果初顯成效,證明了他訓練方法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4、岑港之戰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再度侵擾,目標直指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聞訊立即率軍前去救援,然而由於道路被倭寇封鎖,他未能及時抵達戰場,幸而朝廷並未因此追究其責任。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戚繼光奉命率軍由舟山渡海,前往台州防守,期間多次在小規模衝突中獲勝。此時,倭寇在汪直被胡宗憲誘殺後,餘部選擇固守岑港,這一地區成為倭寇多年經營的堅固據點。在胡宗憲的統一指揮下,明軍兵分幾路對岑港發起強攻,戚繼光率左翼兵馬衝鋒在前,但岑港的防禦異常堅固,明軍與倭寇陷入了長達半年的拉鋸戰。
明世宗因岑港久攻不下,誤信讒言,懷疑將領們作戰不力,一怒之下剝奪了總兵俞大猷和參將戚繼光的職務,並限定一個月內必須攻克岑港。此時,給事中羅嘉賓等人趁機彈劾戚繼光,指責他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甚至暗示其有“通番”嫌疑,明廷一度考慮逮捕戚繼光進行審訊。然而,正當此時,明軍終於攻破岑港,戚繼光在戰鬥中勇猛衝鋒,其英勇表現有目共睹,所謂“通番”之說純屬無稽之談,戚繼光得以恢複原職,繼續負責守衛台州、金華、嚴州三郡,支援倭患最為嚴重的台州地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在這一係列的戰役中,戚繼光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現。他不僅親自上陣,屢次身先士卒,還巧妙運用戰術,多次擊敗倭寇,保護了沿海地區的安全。“禦台、溫數千之賊,擒剿無遺;功屢建於浙東,名亦聞於海外”,這是對戚繼光卓越軍事成就的真實寫照。他的名字不僅在浙東地區廣為流傳,甚至在海外也聲名遠播,成為了明代抗擊倭寇的英雄人物。
5、訓練銳卒
戚繼光在抗倭鬥爭中逐漸意識到,要想有效抵禦倭寇的侵擾,必須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精銳部隊。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秋,戚繼光第三次提出練兵計劃,他認識到,臨時拚湊的軍隊缺乏戰鬥力,征調來的士兵往往紀律鬆散,無法滿足作戰需求。於是,他決定親自招募士兵,以期打造一支真正的精兵。
戚繼光的目光投向了義烏,這裡因礦產資源豐富,吸引了大量礦工聚集,這些人因爭奪礦產而發生了大規模械鬥,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戰鬥力。戚繼光認為,這些礦工不僅體魄強健,且富有戰鬥經驗,是組建新軍的理想人選。在總督胡宗憲的支持下,戚繼光開始在義烏招募士兵。他親自篩選,強調士兵需具備良好的身體條件、武藝熟練、頭腦靈活且膽大心細,同時排除了那些市井油滑之徒,以免影響軍紀。
經過嚴格挑選,戚繼光在短時間內招募到了四千名士兵,隨後在紹興進行了係統的軍事訓練。訓練內容涵蓋了多個方麵,包括嚴格的隊列訓練、武藝訓練、軍紀教育以及思想教育。戚繼光特彆重視武藝訓練,他認為士兵必須掌握過硬的戰鬥技能,才能在戰場上存活並克敵製勝。同時,他強調軍紀的重要性,要求士兵遵守嚴格的紀律,賞罰分明,以嶽家軍的高標準要求士兵,確保部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在戰術層麵,戚繼光根據浙閩沿海複雜的地形特征,創造性地發明了“鴛鴦陣”。這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單元的陣型,長短兵器相互配合,可以靈活應對各種戰場情況,尤其適合與擅長近戰的倭寇交鋒。鴛鴦陣的運用,極大地提升了戚家軍的戰鬥力,使之在與倭寇的戰鬥中屢建奇功,成為抗倭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除了步兵,戚繼光還重視水師的建設,他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水師,配備了多種類型的戰艦,如福船、海滄、艟艘等,形成了海陸協同的立體防禦體係,大大增強了浙江沿海的防禦能力。
四、肅清沿海
1、台州之戰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大舉進犯浙江沿海,數以萬計的倭寇乘數百艘船隻,對沿海各地發動猛烈攻擊。五月,倭寇主力由象山海口侵入,試圖牽製明軍主力,進而直撲台州。戚繼光洞悉倭寇戰略意圖,提前在台州布防,並親率大軍前往寧海,對倭寇展開主動打擊。倭寇誤判形勢,以為台州空虛,遂分兵直撲台州。戚繼光接到情報後,迅速調整部署,率軍南下,搶先抵達台州,以“鴛鴦陣”迎擊來犯之敵。在激烈的戰鬥中,戚家軍憑借精妙的戰術和高昂的士氣,大敗倭寇,追擊四十餘裡,斬殺、俘虜數百敵軍,其餘倭寇被逼入江中溺斃,成功解救了五千多名被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