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入仕途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楊嗣昌中舉人,這是他步入仕途的。四年後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他在殿試中位列三甲第一百九十六名,獲賜同進士出身,標誌著他正式踏入了明朝的官僚體係。此後,楊嗣昌開始了他多姿多彩的官宦生涯,先後擔任杭州府學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等職位,這些經曆不僅鍛煉了他的行政能力,也為他後來在戶部任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嗣昌在戶部的曆練尤為重要,他先是在福建司和江西司擔任主事及員外郎,後於泰昌元年(16101novel.com年)升任戶部郎中,不久又遷至南京戶部新餉司郎中。在這個位置上,他展現了對財政管理的深厚理解,尤其是在處理邊疆軍餉問題上。當登萊巡撫袁可立因遼東戰事緊急向朝廷請求撥款時,楊嗣昌及時上書,呼籲朝廷發放二十萬兩銀子以穩定軍心和民心,顯示出了他對國家大事的高度責任感和敏銳洞察力。
然而,正當楊嗣昌在官場嶄露頭角之時,朝中政治風雲突變。隨著魏忠賢勢力的崛起,朝堂之上東林黨人與閹黨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為了避免卷入這場政治旋渦,楊嗣昌選擇了明哲保身,以病為由辭官歸鄉,與父親楊鶴一同隱居在湖南武陵,享受著田園生活的寧靜。這不僅是對個人安全的考量,也是對家族未來的保護。
在隱居期間,楊嗣昌並沒有完全遠離政事,而是利用自己在戶部積累的豐富經驗,開始整理和總結有關邊疆財政和軍事後勤的知識。他編纂的《地官集》二十卷,係統地記錄了他在戶部工作時對於邊疆事務的觀察和思考,這份著作不僅是他個人學術成就的體現,也為後人研究明末邊防政策了寶貴的資料。
二、獲任邊寄
天啟七年(1627年),隨著信王朱由檢即位為崇禎帝,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原先被排擠的楊鶴、楊嗣昌父子迎來了新的機遇。崇禎帝對楊嗣昌的才華早有耳聞,尤其對其著作《地官集》印象深刻,這促使楊嗣昌得以重新啟用。崇禎元年(1628年),他被派往河南汝州道分巡,翌年冬又調任霸州兵備道,負責地方軍事與治安。
崇禎四年(1631年),楊嗣昌升任整飭山海關內監軍兵備道,負責關鍵邊防區域的安全。然而,家庭的不幸接踵而至,他的父親楊鶴因招撫農民軍首領神一魁失敗,被判死刑。楊嗣昌深感憂慮,多次上疏請求辭職,願意以自身官職換取父親的性命。崇禎帝被其孝心所感動,最終赦免了楊鶴的死罪,改為戍守江西袁州,並勸慰楊嗣昌繼續為國效力。
崇禎五年(1632年),楊嗣昌被委以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巡撫山海關、永平府等要職,負責提督軍務。在任內,他積極整飭防務,加固山海關兩翼城,顯著提升了邊疆的防禦能力。崇禎七年(1634年),他更進一步,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頻繁上疏討論邊防策略,提出開礦招工的創新思路,以削弱潛在的叛亂勢力。這一係列舉措,不僅展示了楊嗣昌的治理才能,也加深了崇禎帝對他的信任。
然而,命運的考驗並未結束。崇禎九年(1636年),關外滿清入侵,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國家陷入危機。崇禎帝決定起用楊嗣昌,命其接任兵部尚書。麵對如此重任,楊嗣昌曾三次上疏請求辭讓,但都被崇禎帝拒絕。次年三月,楊嗣昌抵京履新,直接進入政治決策的核心,開始了他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階段。
三、張網剿寇
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之時,明王朝正遭受內外交困。外部,滿清的鐵騎頻頻南下,威脅京師安全;內部,以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在中原地區流動作戰,成為明朝的心腹之患。楊嗣昌上任之前,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黑水峪大敗起義軍,生擒高迎祥,使得局勢暫時有所緩解。然而,楊嗣昌在守製期間已對時局進行了深入思考,他深知國家麵臨的危機,並且具備出色的口才和筆力,每次麵見崇禎帝時都能條理清晰地陳述觀點,與前任兵部尚書的木訥形成鮮明對比,深受皇帝賞識。
楊嗣昌對明朝未來的規劃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攘外必先安內”,二是“足食然後足兵”。他主張先與清朝議和,以穩定京畿周邊局勢,集中精力對付內部的農民軍。同時,他提議增加兵力和軍餉,采取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包括均輸、溢地、寄監學生事例、驛遞等方法。崇禎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先後向民間加派剿餉和練餉,試圖通過充實軍力來解決內亂。
楊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麵張網”計劃,是其戰略的核心。該計劃依賴於總督洪承疇和總理王家楨的配合,但在楊嗣昌看來,王家楨能力平平,無法勝任重任,於是經由密友禮部侍郎姚明恭的推薦,向崇禎帝舉薦了兩廣總督熊文燦接替六省總理。熊文燦在圍剿農民軍方麵頗有建樹,使得各地督撫在楊嗣昌的指揮下對農民軍的圍剿取得了明顯進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到了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廣地區的農民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先後接受熊文燦的招撫,但楊嗣昌基於父親楊鶴招撫失敗的經驗,對張獻忠等人持懷疑態度,主張他們必須“殺賊自效”才能獲得信任。然而,崇禎帝和熊文燦急於求成,對張獻忠的信任超過了楊嗣昌的警告。結果,劉國能確實效忠明朝,而張獻忠則是假裝投降,最終與李自成聯手,對明朝造成了致命打擊。
在楊嗣昌的戰略指導下,農民軍的勢力一度受到嚴重打擊,尤其是李自成,在洪承疇和孫傳庭的追擊下,到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時,僅剩十八騎逃往商洛山中,形勢看似一片大好。然而,楊嗣昌所期待的“十年不結之局”即將收尾之際,農民軍的再度崛起徹底改變了明朝的命運,使得楊嗣昌的努力最終未能挽回明朝的頹勢。
四、和戎失利
在楊嗣昌擔任兵部尚書期間,他不僅致力於平定國內農民起義,同時也著手處理明朝麵臨的外部威脅——滿清。崇禎十一年(1638年),楊嗣昌主張“攘外必先安內”,認為應先與清議和,以減輕外部壓力,集中力量應對國內的農民軍。五月,崇禎帝在中極殿舉行策試,主題圍繞“剿兵難撤、敵國生心”。楊嗣昌在策論中巧妙引用曆史上的天象異象與異族關係,如東漢日蝕火星與南匈奴的議和,以及宋太宗月蝕熒惑與遼軍戰敗的故事,以此暗喻其對清和議的立場。儘管朝中多數大臣反對,但崇禎帝對楊嗣昌的主張頗為賞識,加之楊嗣昌無黨無偏、勇於擔當,皇帝對他的信任進一步加深,六月便將其提拔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繼續執掌兵部事務。
事實上,楊嗣昌早已在私下裡推動議和事宜。同年三月,遼東巡撫方一藻派遣盲人卦師周元忠前往沈陽,試探滿清口風,皇太極對周元忠禮遇有加,並表示若議和達成,將撤兵東歸。楊嗣昌得知後,立即建議崇禎帝授權方一藻和太監高起潛便宜行事,推進議和。皇太極的回信強調,若不允和談,夏季秋季將有所行動。楊嗣昌極力促請崇禎帝抓住機會進行和談,但皇帝僅命令方一藻、高起潛“細酌”。
楊嗣昌的議和主張公開後,朝中掀起軒然大波,眾多大臣猛烈抨擊,其中以少詹事黃道周最為激烈。表麵上,黃道周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實質上是反對與清議和。崇禎帝於七月召集眾臣於平台,令楊嗣昌與黃道周當麵對質。黃道周從綱常倫理出發,指責楊嗣昌忠孝兩虧,楊嗣昌則反擊黃道周曾為“杖母烝妾”的鄭鄤辯護,稱黃道周自認“不如鄭鄤”,即不如禽獸。最終,崇禎帝偏向楊嗣昌,貶斥了黃道周等反對者。
然而,儘管楊嗣昌躲過了彈劾,崇禎帝因群臣的反對,未對和談給予明確支持,導致與清的議和停滯。皇太極見狀,於同年九月發動大規模入侵,即戊寅之變。明廷內部政見不一,楊嗣昌、高起潛與總督盧象昇之間協調不力,盧象昇最終在巨鹿賈莊戰死,數十座城池相繼失守,近五十萬民眾被俘。次年三月,清軍撤退,事後追究責任時,楊嗣昌雖遭彈劾,但崇禎帝依然庇護他,感歎議和之事幾近成功,卻被“幾個黃口書生”所誤,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五、南下督師
崇禎十二年(1639年),隨著戊寅之變的發生,明朝的內外局勢急劇惡化。楊嗣昌原本的和談計劃和“十麵張網”戰略均告失敗,農民軍的死灰複燃,尤其是張獻忠在穀城的再次起兵,使整個中原地區重新陷入戰火。楊嗣昌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不僅朝中言官要求追究其責任,他自己也多次上書請求辭職。然而,崇禎帝僅以貶斥言官和暫時降職的方式回應,不久又恢複了楊嗣昌的官職。麵對內外交困的局麵,楊嗣昌推薦傅宗龍接任兵部尚書,而自己則主動請纓,於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被授予督師之職,負責平定農民軍,以尚方寶劍象征皇帝的權威。
在崇禎帝的餞行儀式上,楊嗣昌被賦詩鼓勵,隨後帶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京城,前往湖廣襄陽設立行營。在那裡,他迅速組織兵力,準備對張獻忠的農民軍進行圍剿。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楊嗣昌麾下的左良玉在川東瑪瑙山大敗張獻忠,取得了初步勝利,俘獲了張獻忠的妻妾和軍師,這一消息令崇禎帝大為振奮,不僅嘉獎了左良玉,還親筆致信慰勉楊嗣昌。
然而,楊嗣昌在處理將領關係上顯露出了不足。最初,他保薦左良玉掛“平賊將軍”印,後又因左良玉難以駕馭,轉向陝西將領賀人龍,提議由賀人龍接替左良玉。但當崇禎帝批準後,楊嗣昌又改變主意,擔心左良玉不滿,再次上疏請求維持左良玉的原職。這種反複無常的做法令左良玉和賀人龍都感到不滿,導致二者都不願聽從楊嗣昌的調度。此外,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也對楊嗣昌陽奉陰違,借口糧食補給困難而按兵不動,賀人龍、李國奇也以兵力不足為由撤回陝西,使得楊嗣昌在川東的部署陷入困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張獻忠利用明軍的混亂,與羅汝才會合,在大昌縣土地嶺擊敗明軍,再次擴大了農民軍的勢力範圍。楊嗣昌麵對這一局勢,不得不重新調整部署,但邵捷春等地方官員的無能和不合作,使得明軍防線接連被突破。楊嗣昌雖處決了逃跑的將領邵仲光,但仍無法阻止張獻忠的進軍,農民軍一路西進,勢如破竹。
楊嗣昌的督師行動並未如預期般順利,他堅持的尾隨緊迫戰術,不僅未能有效遏製張獻忠,反而使明軍疲於奔命,士兵們在風雪中艱苦行軍,士氣低落。張獻忠甚至創作順口溜嘲笑明軍的被動局麵,反映出楊嗣昌在戰略和人事管理上的失誤。
六、身死沙市
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與李自成農民軍的連續勝利,對明朝構成了致命的打擊。正月,張獻忠在開縣黃陵城擊敗猛如虎部隊,隨後迅速向襄陽進發。與此同時,李自成趁左良玉與楊嗣昌之間矛盾激化之機,從奉節魚腹山突圍,轉戰河南,攻占洛陽,處死了福王朱常洵,此舉震驚全國,加劇了明廷的危機。
二月初四日夜晚,張獻忠奇襲襄陽,一舉攻陷這座楊嗣昌認為固若金湯的城池,襄王朱翊銘不幸遇害。有傳言稱,張獻忠在處決朱翊銘時曾言“吾欲斬楊嗣昌頭,而嗣昌遠在川,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這一事件對楊嗣昌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此時的楊嗣昌,已是白發蒼蒼,疾病纏身,身心俱疲。他在正月八日給崇禎帝的奏折中表達了深深的憂慮和絕望,形容自己“日嘔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斃”,並為襄庫餉銀匱乏而憂憤不已。
隨著洛陽、襄陽的相繼失守,以及兩位藩王的遇害,楊嗣昌的精神支柱徹底崩潰。在追趕張獻忠的途中,他得知這些消息後,深感無顏麵對君主和社稷,從此不再進食,直至行至荊州沙市徐家園時,病情急劇惡化,臥床不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將所有事務托付給了監軍萬元吉,並通知家人前來見他最後一麵。三月初一日,楊嗣昌在沙市逝世,關於他的死因,有自縊或服毒的傳聞,但實際可能是因重病和精神上的巨大打擊所致。
楊嗣昌的去世引起了崇禎帝的深切哀悼,他親筆撰寫祭文,追贈楊嗣昌為太子太傅,並表達了對楊嗣昌能力的認可和懷念。儘管皇帝也曾考慮追究楊嗣昌在襄陽失守中的責任,但最終以“議功”之例,免除了對楊嗣昌的追責。麵對朝臣對楊嗣昌的攻擊,崇禎帝一概不予理會,甚至在宮內訓斥那些上疏攻擊的臣工,指責他們意圖沽名釣譽,並強調楊嗣昌是自己親自選拔的,即使用兵不效,也應由皇帝自行裁決,顯示出對楊嗣昌的保護。
結語
楊嗣昌的故事,如同一部濃縮的曆史長卷,記錄著明末社會的動蕩與變遷。在那個英雄輩出、奸雄並起的時代,楊嗣昌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忠誠與責任的含義。儘管他的名字在曆史上褒貶不一,但無疑,他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和反思的曆史人物。
喜歡古代曆史著名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代曆史著名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