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尚書張隆。”
“吏部尚書孟建。”
“刑部尚書鐘繇。”
……
劉赫的諸多旨意,足足宣讀了一整個上午,待到大朝會結束時,已是日上三竿,劉赫便在宮中章德殿擺宴,與群臣共飲,直到未時末刻,君臣飲罷,百官這才退去。
這次大朝會所引起的反響,可謂空前。
無論是廢除封邑製度,還是重組禁軍和禦林軍,抑或軍中改製,以及改國號,泰山封禪,都是一個國家一等一的大事。
可這些大事,今日全部湊到了一起,即便如此,還是不能與其他幾件事相比。
均田製、幣製改革、確立官學太學製、行兩省六部製,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足以震徹朝野。
這一次朝會上所宣布之事,幾乎要將大漢天下,徹底來一次翻天覆地之變革,百姓們茶餘飯後,一個個興致滿滿地議論著這些新舉措,都將其稱為“元興改革”。
楊彪府中,楊修一臉不甘,看著在後院泰然自若垂釣的父親,忍不住上前打斷了他的興致。
“父親,您倒坐得住。”
楊彪也不懊惱,放下魚竿道“為父何以不該坐得住?”
楊修撇嘴道“陛下如此改革,廢除三公九卿,改用兩省六部製,而新任的左右丞相,六部尚書,都與父親您毫無關係,這豈不是要將父親放逐山野,棄而不用麼?且這兩位丞相,六位尚書,沒有一人是我楊氏子弟或門徒,陛下莫非要刻意打壓楊氏?”
楊彪抬眼看了看他,站起身來,走到一旁涼亭中,隨手端起一杯茶,抿了一口。
“你啊,自幼聰慧,連陛下也曾誇讚,你在太學之中,近年來表現堪稱一等,其餘講師,無人能與你相比,曆年考校,名列前茅者,必有你的門生。可這治學、教授之道,你雖是絕頂,而朝廷中事,卻是一竅不通,想來陛下當年將你調去太學,後又多有旁敲側擊,警示於你,便是要告誡你安心教學,不可過分揣測朝政,這實是陛下保你性命的良苦用心,你卻不加領會。”
楊修努了努嘴,有些不服“孩兒卻是不信,孩兒所教弟子之中,如今貴一縣之尊者,亦有不少,弟子尚且做得官,孩兒莫非不能?”
楊彪見兒子不死心,不由得搖了搖頭,目光看向皇宮的方向,露出了幾分感激之色。
“哎,你既發問,為父若不與你講個明白,怕是你也要自行揣度,反而壞事,既如此,你且坐下。”
楊修聞言,當即坐到了父親的麵前,畢恭畢敬先為父親添滿茶水,再坐得筆直,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楊彪又喝了一口茶水,這才開口。
“你可曾發現,陛下征戰多年,麾下文臣武將,屢立功勳,雖是賞賜豐厚,卻無一人得到封邑?”
楊修點頭回應“不錯,即便軍中第一將的關雲長將軍,也從未得到封邑賞賜。”
“這就是了。”楊彪說道“封邑是為何物?此地百姓,從此不必給朝廷繳納賦稅,而隻需向封邑之主繳納供奉,還有郡王之封國,亦是如此。”
“陛下廢除封國、封邑,又收天下田產而歸朝廷,行均田製,所為者,無非意在強化自身皇權。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不過將這古人之語,行至實處而已。”
楊修若有所悟“如此一來,陛下旨意、政令,便可傳至四海,權威極盛,且即便有人生出不臣之心,可他們無有根基,自然難以再現當年七國之亂,抑或如今諸侯並起之局麵。”
“可即便如此,又與我楊氏何乾?”
楊彪搖了搖頭“你就沒發現,此次新任之官員,出身於世家者,與出身寒門乃至鄉野者,各占其半?”
楊修思索片刻,說道“果然如此。右丞相荀彧,出自潁川荀氏。左丞相錢理,卻是陛下少年時在黃水鄉之玩伴。六部尚書,四位出自豪門,兩位來自寒門,而侍郎之中,卻是寒門與出身微末之輩居多了。”
說到這裡,他似乎恍然大悟。
“陛下是有意打壓士族豪門子弟?”
楊彪頷首道“這是自然。”
“陛下如此用意,孩兒雖早有察覺,卻不曾想到此番變革之中,亦有此用意,如今想來,卻是一切都已明了。如此說來,王允死後,王謙以及不少於太原王氏來往過密之老臣,紛紛請辭,乃至兵部尚書崔鈞之父,太傅崔烈也辭官回鄉,也是察覺到了陛下之用意?”
“不錯。”楊彪語氣極為肯定“老夫敢肯定,如若崔烈不願辭官,這兵部尚書之位,決計輪不到他崔鈞頭上。”
楊修到底不凡,當即舉一反三“看來,如王晨、王蓋等輩,如今看似受到重用,平步青雲,那不過是陛下為防止旁人對王允暴斃,心生疑慮,而布的緩兵之計罷了。”
“也不儘然。”楊彪擺了擺手“老夫斷言,陛下並無要將士族豪門,徹底逐出朝堂之意,自古帝王之術,乃用人之術、平衡之術。豪門與寒門,士族子弟與鄉野之徒,以平衡之勢共存,陛下方能高枕無憂。而王晨、王蓋,對王允諸多不法之事,並不讚同,且多有勸阻,加上他們確有才學,陛下自然會不吝重用。”
“至於我楊氏子弟……”楊彪話鋒一轉,語氣顯得有些黯然“哎,隻恨我族子弟本就人丁不旺,出類拔萃者更少,如今朝堂中少有我族身影,卻也怪不得陛下了。”
楊修聽到此話,臉上露出傲然之色“父親放心,陛下雖有意阻止孩兒入朝為官,可既然孩兒身在太學,定然多多調教人才,如此,也算壯我楊氏門生之威勢。”
楊彪笑意盎然,雙目眯成了一條縫,連道了幾句鼓勵的話,可楊修卻不曾留意到,自己父親在聽到方才自己這番話時,眼角露出了一絲欣慰和輕鬆之意。
他更不會想到的是,就憑自己這一心態轉變,就注定了原本會因為“太過聰慧”而英年早逝的他,至此便可壽終正寢,乃至在日後成為大漢一代名師,揚名立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