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狂少!
龍案材質為黃花梨木,長一米二,寬六十公分。
龍案上擺放的文房四寶,每一樣都是價值不菲的好東西。
黃瑪瑙鳧銜靈芝鎮紙,雕工精湛,纖毫畢現。
筆架是宣德青花。
硯台是大開門的歙硯。
狼毫毛筆,不過狼毫已經腐爛脫落。
龍案上的紙張也已經腐爛,與龍案粘連在一起。
至於筆架,鎮紙之類的,陸飛直接忽視。
因為龍案上還有一件相當牛逼的物件。
那就是陸飛朝思暮想的宣德爐。
永樂的青花,萬曆的櫃子,成化的鬥彩,陸飛都有了。
收藏界公認的明朝四寶,陸飛已經集齊其三。
今天又見到了大開門的宣德爐,陸飛終於得償所願。
宣德爐,顧名思義,就是明代宣德年間所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
焚香習俗在神州有著悠久的曆史,通常人們為了禮儀將衣服薰香。
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在讀書、寫字的書房內,焚上一柱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
因此,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陶、瓷、銅、鐵、瓦為材料製成的香爐。
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製作的巔峰階段。
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
責成宮廷禦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
成品後的銅香爐色澤晶瑩而溫潤,實在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曆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宣德三年利用這批紅銅開爐共鑄造出三千座香爐,以後再也沒有出品,這些宣德爐都深藏禁宮之內,普通百姓隻知其名未見其形。
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如今根本就見不到了。
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
就在宣德爐停止製造後,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
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彆,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
鑒彆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綜合這些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識的銅香爐,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價格極低廉,遠遠比不上其它造型的神州古代青銅器價格。
但如果能夠證實是宣德三年那批宣德爐珍品,那就另當彆論了。
炒到一個無法想象的高度,都不是沒有可能。
晚清時期,天都裕華當鋪,出現了一隻宣德爐,被盛宣懷以八千兩白銀的天價收入囊中。
隨後李鴻章用十二件重寶跟盛宣懷交換,盛宣懷都沒舍得撒手。
那隻宣德爐,才是神州業內公認的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