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圖的中心處就是徐州,他們現在所在位置。
還有南邊的歸德府、鳳陽府,北邊的大名府、兗州府也呈現了一部分。
而更加讓黃得功、李成棟他們嘖嘖稱奇的是,這副輿圖竟然是立體的,山川、河流甚至城池都做得維妙維肖,極為逼真。
盧九德還有高起潛這次真是有心了。
盧九德諂媚的道“萬歲爺,還有各位總鎮,這黃河輿圖可是咱家還有高公公帶人花了七天七夜時間趕製出來的,特彆是這些城池還有營壘,是專門找州城內的木匠雕刻的,對了,還有這個是營壘的模型,是萬歲爺專門吩咐搭建的。”
盧九德說完,兩個小太監從旁邊抬出一個木頭做的營壘模型。
這個模型大約有三尺見方,高度大約為尺許,呈內凹多邊形。
“西洋銃台?”黃得功、胡國柱和另外幾個遼東出身的總兵失聲說道。
“對,西洋銃台。”崇禎熟知明末曆史,知道西洋棱堡早就傳入到大明,孫承宗修的寧遠城就是個大型棱堡。
棱堡在歐洲進化到極致。
但是在中國早就已經遭到淘汰。
其原因就是與中國的戰爭規模不匹配。
棱堡由於其建築特點,規模都不大,隻能用來駐軍不能給百姓保護,這對於古代西方幾千人甚至幾百人規模的戰爭很適用。
但是對古代中國動輒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戰爭就毫無用處。
因為進攻方隻需留下少量兵力牽製棱堡內的守軍,就可以派出大量機動部隊深入防禦方的腹地,實施大規模破壞削弱戰爭潛力。
所以古代中國大多會把城池修得很大。
不光給軍隊保護,還給百姓保護。
因為百姓意味著人口,人口則意味著戰爭潛力。
正是因為這個,棱堡在中國一直都得不到重視。
但是崇禎身為穿越者,卻知道棱堡其實還是有用的,有大用,關鍵看你怎麼個用法。
一個棱堡沒什麼大用,但是十個呢?一百個呢?甚至成千上萬個棱堡遍布黃河沿線,那將會是一副什麼樣的景象?
而且這些棱堡並不是呈線狀分布的。
崇禎設想之中的黃淮防線,是一條由成千上萬個棱堡構成的、橫跨黃河南北兩岸縱深超過二十公裡的大型複合型工事。
建奴可以輕鬆攻破一個棱堡,甚至十個棱堡。
但如果是二十個呢?五十個甚至於上百個呢?
就算建奴身體上吃得消,精神上也會疲憊不堪。
因為他們會絕望的發現,在這條防線上的棱堡似乎永無窮儘。
而二十八鎮大明邊軍要做的,就是把守這成千上萬個的棱堡。
這就是崇禎設想的黃淮防線,戰略上借鑒曾剃頭的“結硬寨、打呆仗”,而戰術上則借鑒西方的棱堡技術。
兩者結合,想想都很恐怖。
曾剃頭的人品怎麼樣不說,半聖不半聖也不予置評。
但是他在前人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結硬寨、打呆仗”的戰略,卻是唯一可以幫助弱旅戰勝強軍的偉大戰略。
當年湘軍新募,未經戰陣,武器裝備也不占據優勢,兵力數量相比太平軍更處於絕對劣勢。
太平軍卻都是從廣西一路殺出來的百戰老兵,人多勢眾,還有一大群擁有豐富戰陣指揮經驗的高級將領,當時無論怎麼看,太平軍都能以碾壓之勢碾碎湘軍。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打了所有人的臉,湘軍靠著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戰略,愣是與太平軍打得有來有回,等到後來湘軍的戰鬥經驗上來武器裝備也得到了更新,更是經常以幾千人壓著幾萬太平軍窮追猛打。
天京之戰,五萬湘軍居然包圍住了二十萬太平洋駐守的天京。
土地革命時期,國民黨軍也曾經靠著這一戰術重創工農紅軍,結果逼出了兩萬五千裡長征,錘煉出了一支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最強軍隊。
毫無疑問,曾國藩的這一戰略就是最適合當下明軍的好戰略。
因為明軍不僅戰鬥力遠不如建奴,兵力數量上也不占據優勢,武器裝備上也已經處於劣勢,不靠曾國藩的這一戰略,明軍根本就撐不過建奴的一波衝鋒,也就“結硬寨、打呆仗”這一戰略能勉強給大明續命。
而棱堡跟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戰略,簡直就是絕配。
總之,這不是萬裡長城,工程量及工程難度遠不及萬裡長城,但是防禦功能卻勝過萬裡長城百倍,建奴要攻破這條黃淮防線,絕非易事!
而且拖的時間越久,這條防線就會越堅固!
“請大家再看黃河輿圖。”崇禎輕輕擊掌,將眾人注意力轉移回沙盤,又道,“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建奴若南下,必然會沿運河進軍,因為借助運河漕運便利,可以極大的節省物資損耗,提升建奴的持續作戰能力。”
黃得功以及二十八鎮總兵不約而同點頭。
崇禎又道“所以我們的防禦首要也是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