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國!
範陽城內,三萬幽州軍將士隊列整齊,史思明披甲戴盔,手按寶劍,目光充滿了不信任,儘管他心中還是有疑惑,但他還是決定接受朝廷招安,投降朝廷,成為大唐新一任範陽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繼續替大唐鎮守範陽和遼東。
事情還得從一個月前說起。
史思明和安祿山同歲,也已年過五旬,但他沒有安祿山那樣肥胖,看起來還比較年輕,腰板挺得筆直,精神不錯。
史思明為什麼突然想投降了?
一方麵固然是安祿山的下場讓史思明膽寒,起兵才剛剛一年就完蛋了,安祿山兵強馬壯尚且如此,自己的兵力不到安祿山一半,自己能頂得住嗎?
另一方麵是史思明已經吞掉了安祿山的造反紅利,一個月前,安守忠率領五千騎兵押送數千輛大車財富來到幽州。
這是安祿山以及部下起兵後掠奪的全部財富,包括洛陽和長安的財富,安慶緒感覺局勢不妙,便先一步把所有財富都送回幽州,就像當初長安權貴們把財富都提前送往成都一樣。
結果安守忠被史思明設酒宴毒殺,五千精銳騎兵被史思明接收,五千輛大車的財富也被史思明全部吞沒。
造反後所有的財富都拿到了,史思明自然沒有了造反的動力,名利要雙收,史思明得了利,又想要名了,他派人和李光弼聯係,表示自己願意投降朝廷。
李光弼立刻通知天子,天子李亨大喜過望,當即接受李光弼的建議,派冀州刺史烏承恩出使範陽,接受史思明投降,並封史思明為燕王、範陽平盧節度使。
但在接受史思明投降這件事上,唐朝內部並沒有達成統一意見,政事堂為代表的朝廷百官就堅決反對接受史思明投降,因為史思明在河北屠城無數,上百萬人死在他的屠刀下,如此殘暴、如此人神共憤的惡魔,居然放下屠刀想成佛了,朝廷百官怎麼可能接受。
而天子李亨並不在意史思明屠殺過多少百姓,小民的死活他從不放在心上,他隻想維護自己的統治,隻要史思明肯投降,他便既往不咎。
但麵對朝野百官的憤怒,李亨又不得不顧忌,他最終和政事堂達成了妥協,先假意接受史思明的投降,解除他兵權後再徹底清算他。
史思明當然也知道自己殺戮太狠,朝廷怎麼可能原諒他,所以他心中一樣充滿了疑慮。
他本來就沒有投降誠意,他隻是需要兩三年的時間繼續養精蓄銳,如果朝廷能信守承諾封為他幽州之王,倒也罷了,如果朝廷不守承諾,想削弱他,那他也不會再和朝廷偽裝客氣。
這時,一隊馬車在騎兵的護衛下進城了,朝廷使者來了,史思明暫時放下內心的疑慮,快步迎了上去。
就在史思明身後,一雙毒蛇般的眼睛盯著史思明的後背以及朝廷使者的馬車,這雙毒眼的主人正是阿史那承慶。
阿史那承慶從藍田縣衙密道逃脫,他不敢去見安祿山,便直接逃回了幽州,成了史思明的軍師。
阿史那承慶當然知道史思明投降朝廷不會有好結果,所以極力勸說史思明放棄投降朝廷,繼續割據幽州為王,怎奈史思明在將安祿山的造反紅利吃乾抹淨後,又想名正言順成為幽州王,獲得朝廷冊封,名利雙收。
阿史那承慶知道史思明想得太簡單了,太小看朝廷,他必須要讓史思明徹底清醒過來。
阿史那承慶立刻找到史思明兒子史朝義,對他低語幾句,史朝義一心想當皇帝,也堅決反對父親投降朝廷,他點點頭道“軍師放心吧!我來安排好。”
朝廷使者是冀州刺史烏承恩,他也是張掖粟特人,曾是史思明的心腹將領,跟隨史思明征戰河北,投降李光弼後,因為作惡不多,被朝廷封為冀州刺史。
李光弼推薦他為使者,自然是想安撫住史思明。
史思明走上前,跪下行大禮,“範陽節度副使、幽州兵馬使、冠軍大將軍史思明叩見聖天子承宣!”
烏承恩不敢對老上司擺架子,連忙下麵向史思明躬身行禮,“大將軍折殺卑職了,這是聖上旨意,請大將軍收領!”
史思明接過聖旨看了一遍,心中頗為滿意,天子封他為燕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平章事、校檢兵部尚書,繼續出任範陽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
他高高舉起聖旨,三軍將士齊呼,“萬歲!萬歲!萬歲!”
史思明隨即下令大擺酒宴,款待烏承恩和他的隨從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