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邊關文化園,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就是一條幾百米長的街道,從這頭走到另一頭,如果不進那些場館,兩三分鐘就足夠了。
虎永剛和寧靜從那木藝館出來,也到了該吃飯的時候。
隻是這條街道兩旁的店鋪,除了大部分被那些場館占據,也隻是些賣當地熱帶水果的水果店、小吃鋪子、奶茶店以及幾家生活小超市,沒有一家像模像樣的餐館。
飯店沒找到,寧靜卻在一家水果店裡買到了一種之前沒有吃過的水果。
開始她以為是荔枝,可傣族老板娘說,它隻是長得像荔枝,本地人都叫它“麻窩楂”。
見寧靜猶豫,老板娘趕緊熱情給他們一人剝了一個,說是自己家種的,嘗了好吃再買。
這麻窩楂的果肉呈乳白色,入口甘甜還帶有一股淡淡的芳香,味道獨特且鮮美。
寧靜一嘗就愛上了,不問價錢就稱了幾斤。
畫虎成貓問了度娘才知道,這麻窩楂是傣語的發音,學名叫做番荔枝,和荔枝是直係親屬。)
兩人回到車上,寧靜見虎永剛沒有掉頭,而是還往剛才走過的路開。
不禁有些奇怪地問道:“那邊剛剛去過了呀,你是不是忘了掉頭了?還是發現那邊有什麼飯店?”
虎永剛微笑道:“都不是。我聽說那邊的滇緬公路,還保留了1.7公裡作為紀念,我想上去走一走。”
很快車子便進入了一條曲折陡峭的山路。路麵是坑坑窪窪的砂石路,山路彎彎曲曲地沿著山邊蜿蜒盤旋向前。
山路不平又崎嶇,但風景卻是美不勝收。山間青山綠水,雲霧繚繞,與藍天白雲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風景畫卷。
1.7公裡的滇緬公路很快走完,車子折上了一條寬敞又平坦的柏油馬路,路邊的畫風突變,那些奇形怪狀的岩石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兩排高大挺拔、碧綠蒼翠的棕櫚樹。
短短一段路,卻讓虎永剛有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彷佛一下從戰火紛飛的滇緬戰場,一下就穿越到了和平時代的康莊大道。
走沒多遠,看見一座“凸”字型建築矗立在青山綠樹環繞中,頂上一顆紅五星,中間寫著“紅色記憶”。
可惜也是大門緊閉,不能進去參觀,想來應該是一個有關紅色戰鬥曆史的博物館吧。
正當虎永剛想掉頭,回畹町城裡找飯店的時候,突然發現路邊村子裡有一個竹籬笆圍成的院子,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院子門楣上寫著“弘征大院”,旁邊還有一個魚塘,看樣子是個農家樂。
沿著新修的水泥村道往裡開的時候,路邊有一堵青瓦白灰的宣傳牆,上麵寫著“抗戰老兵村”和幾張宣傳圖片;附近還有一塊漢白玉石雕。
虎永剛好奇地停車一看,上麵雕刻的是這個老兵村的簡史和密密麻麻幾十個人的名字。
簡史說,70多年前,中國遠征軍收複畹町後,共有來自18個省市)的171名遠征軍老兵解甲歸田,留在了畹町。其中47名老兵在這裡組成了一個村落,取名新合村。
老兵們在此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積極投身屯墾戍邊事業,建設家園,形成了今天的“抗戰老兵村”後改名為團結村。
現如今,這47名遠征軍老兵,已經全部去世,他們的後代仍生活在這個小村落中。為了紀念父輩的曆史和付出,他們自己編寫了團結村簡史,並將其與當初創業的47名老兵名單雕刻在這塊漢白玉石碑上。
虎永剛看了唏噓不已!
沒想到這偏僻的小村落,卻曆史意義不同凡響。老滇緬公路從村中穿過,不僅見證了中國遠征軍的血淚史,同時也見證了中緬兩國人民,在戰爭和和平時期的友誼和合作。
等進了那弘征大院,虎永剛心中的猜想得到了證實:這農家樂果然是遠征軍的後代開的。
他們可不是緬甸木姐那玉器店老板吹噓的,從老板到廚師,還有服務員,都是貨真價實的老兵後代,而且這飯店的前身也是村裡的老兵食堂。
虎永剛和寧靜聽了,心中都是肅然起敬!
在這樣的地方,兩個人都不好意思挑三揀四,隻能老板推薦啥就吃啥。
隻是沒想到,他們家有一個廚師的祖籍,居然是江蘇盱眙人。
得知兩人是江蘇人,那廚師高興地出來和他們打招呼,還特地叫老板騎上小電驢去買了小龍蝦,把他回老家探親時學來的手藝展示出來,給做了一份地道的“盱眙十三香小龍蝦”。
虎永剛過意不去,把華子一根接一根的發個不停。
爾後,老板給他們推薦了當地有名的小菜——茶葉豆。
茶葉豆,當地人又叫“老緬豆”。其實這是一道緬甸菜,類似於泰國菜中的冬陰功湯。做法是把圓白菜切絲,加入西紅柿、蠶豆和茶樹葉,再加入少量鹽、香油,擠入新鮮的檸檬汁,然後攪拌均勻,咀嚼當中茶香、豆香濃鬱,口味相當特彆。
主食也是老板推薦的雞油飯:一小碗白米飯倒扣在盤子裡,每一粒米飯都被雞油裹得亮汪汪,麵上鋪著一些白切雞肉,再鋪滿黃瓜片,佐以緬甸蝦醬和酸辣醬,可能是見了老鄉的緣故,用料都很足,配料也到位。
剝完小龍蝦,再吃這雞油飯,很有滿足感。那雞肉沾了酸辣醬,十分開胃;米飯拌上蝦醬,鹹香兼備;而黃瓜片就直接吃,既有清香又能解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