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鄉村文藝生活!
李拓最近有些糾結,《京城文學》的主編楊沫邀請他擔任雜誌的副主編。
楊沫以前也是一位作者,後來進入《京城文學》工作,成為了雜誌的主編,那時候王猛和蘇新群是副主編,王猛屬於兼職。
今年底楊沫、蘇新群要退休了,明年不出意外應該是林斤瀾上任主編,整個編輯部領導層大換血,楊沫放心不下,所以就想把人脈深廣的李拓拉來當個副主編,穩定軍心。
曆史上是這樣,86年林斤瀾上任《京城文學》主編,李拓和原編輯部主任陳世衝擔任副主編,三人搭檔,成就了《京城文學》的黃金時代。
李拓跟楊沫、林斤瀾包括王猛在內,都是老朋友。
老友開口,他真不太好拒絕。
可他事先已經答應了何平,擔任《菜園》雜誌的主編,之前也一直在給《菜園》聯係編輯和作者,很多人都表達了合作的意向,如果他這時候撂挑子不乾,對哪方麵都說不過去。
思前想後好幾天,最後還是婉拒了楊沫的邀請。
“老楊,實在是對不住,我這邊已經答應何平了,現在撂挑子太不地道了。”李拓在電話裡對楊沫說道。
“唉,理解。誰讓我們說晚了呢,那我再聯係聯係其他人吧。”
八五年,應該算是國內近代文學一個比較重要的節點。因為在這一年“尋根文學”和“先鋒文學”以一種橫推式的發展蕩平了國內的文學界,國內嚴肅文學的統一性和整體性開始分化,在其後多年的文學現象裡仍然具有明顯的代際性和群體性。
賈平凹、阿城、韓少功、莫言、王安憶、紮西達娃、鄭萬隆、烏熱爾圖、李杭育等等這些人,他們既是“尋根文學”的主要作家,同時也承當了“尋根文學”批評的先驅角色。甚至可以說,他們還奠定了後世對“尋根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何平對於這一兩年來報刊、雜誌上發表的這類作品越來越不感冒,這也是他為什麼懶於動筆的原因之一,膩歪了。
也許是厭倦了尋根文學這類“新時期文學”的泛濫,到了九十年代“個人化寫作”成為了一種文學|潮流,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王碩。
文學|潮流的改變當然不僅是泛濫一詞就能概括的,“個人化寫作”風格的興起同時也是由社會政治、經濟方麵的轉型而引起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國內文學發生的這種明顯的變化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輕”,“輕”成為了新的文學取向,而悲劇作為一種文學審美去向正在慢慢退場,取悲劇而代之的,喜劇、反諷和戲仿成為了寫作的重要風格。
何平是了解這種大概的趨勢的,作家村的建設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契合國內文學思潮的發展。
把大量的作家圈進“作家村”讓他們去搞寫作,本身是背離傳統文學寫作的方式的,作家們要采風、要聯係實際、要搜集素材就不能閉門造車。
你把陳|忠實關在家裡,他打死也寫不出《白鹿原》。
可對於九十年代的作家來說,閉門寫作似乎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他們當然也會去采風、搜集素材,但比重絕對沒有以前的作家們那麼大了,脫離了悲天憫人、大開大合的寫作方式,把視角聚焦在小人物身上的時候,作家需要的社會資料並不多。
李拓在拒絕了楊沫之後,在跟何平閒聊的時候說起這件事,何平便想到了以上的這些。
李拓對於八十年代的國內的文學改革是有些舉足輕重的地位的,何平也不知道自己把他招攬來對於國內文壇來說是好是壞。
他覺得自己現在做的應該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不過這些需要時間來檢驗。
作家村的建設已經停工一個多月了,趁著雪化了之後天氣好,何平開著皇冠載上李拓來到鎮上。
兩人走進作家村的工地,經過一年的建設,作家村內各個單體建築的主體工程已經建設完成。
“主體都建完了,明年應該能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