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眼裡,黃巾不過是他們成功路上的墊腳石,也可以是軍功、政績。
事實也正是如此,後人記住了皇甫嵩、記住了朱儁、盧植的軍功赫赫,記住了劉、關、張的凶猛無敵,他們以英雄之名被人銘記。
可那些墊腳石般的黃巾,誰又曾想過他們大多也不過是一些吃不起飯的大漢百姓而已?
沒人在意他們叛亂的理由,隻因為他們觸碰了大漢統治階層的蛋糕,所以,人人得而誅之。
當然,無論袁隗心中痛恨黃巾的真實目的如何,他口中所言,卻也有幾分道理。
若是逆賊不誅,確實會讓一些心術不正之人更加有恃無恐。
所以,何進的看法是,首惡當誅,一些手段殘忍,屠戮地方百姓的也該殺。
其餘青壯,充入軍中,讓他們為大漢衝鋒陷陣,就當是贖罪。
至於老弱,可安置於地方,好歹也是十數萬人,這都是大漢的元氣。
絲毫不用懷疑人口對於一個封建王朝有多麼重要。
熟知這段曆史的何進知道,從漢末三國到三家歸晉,這片大地上的人口,居然銳減了幾千萬。
比後世一個中型國家的人口總和還多,可見戰爭的傷害之大。
這也才導致了後來的五胡亂華,漢人衣冠南渡的慘劇。
或許有些聖母之嫌,但如果可能,何進還是願意給大漢朝保留多一些元氣。
所以,他雖一定程度上認可袁隗處理黃巾的看法,但卻始終堅持自己,不到萬不得已,還是想儘可能的以收編、安置為主要手段,來處理黃巾。
最終,在何進的堅持下,劉辯同意了他的方案,反正對於劉辯來說,隻要能平息叛亂,保住祖宗江山便好,其餘如黃巾軍的生或死,他並不那麼在意。
如此,即便袁隗等人持不同意見,可奈何此次平叛是何進主導,現在更是有了天子劉辯的首肯,此事便再無更改了。
大軍出征已提上日程,通常情況,以何進的身份,坐鎮後方才更適合。
但為了能加大對軍隊的掌控,樹立威信,何進還是覺得有必要親自率軍出戰。
大不了以後局麵穩定些,自己手中牌更多的時候,不再親征便是。
可畢竟是要離開洛陽一段時間,還是得做上一些安排,才能有備無患。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天,何進先是吩咐曹操、袁術等人整軍備戰,荀彧等人負責做好後勤統籌,好交由何進一並上報朝廷。
而他自己則將車騎將軍何苗、執金吾丁原等親近之人叫到自己府上,另作一番安排,以便在自己離開的這段時間,不要生亂。
何苗雖能力一般,但好歹是“自家人”,手上也掌握了幾千人馬。
現階段,確保劉辯的安全以及洛陽的穩定,就等於保證了“外戚”何家的利益,所以何進將守衛皇城的重任,交到了何苗手上。
並給安插在南軍中的親信將官都下了指令,事急之時,可聽何苗調遣。
至於衛尉楊彪,雖名義上負責皇城守衛,可由於漢末的政治格局一直都是外戚宦官爭權,像他這樣雖身居高位,屬於九卿之一,卻沒多少實權。
何況都是為了維護皇城的安全,楊彪基本也不會成為威脅。
皇城守衛交給了何苗,洛陽的治安,就要由執金吾丁原來負責了。
丁原本就是應何進相招才來洛陽,升任執金吾後,何進也成了他的直屬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