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齊國在印度蘇拉特設立第一個貿易商站起,齊國經略印度已超過八十年,從最早的印度商社一家獨大,到後來規模日益擴張然後被分拆為印度商社和孟加拉商社,及至最後,內閣成立對外殖民事務部,將整個印度地區殖民活動全部納入到官方行為當中,從而在事實確立了齊國在次大陸的獨霸地位,使之成為齊國的專屬殖民領地。
不過,囿於印度地區複雜的政治勢力和宗教問題,齊國在整個印度地區采取的殖民方式也是不儘相同。
有喀拉特汗國這種半獨立性質的保護國,有納瓦布王國、班吉那德王國和拉其普特王國這種經濟和軍事被深度捆綁的半殖民地,也有像孟加拉、馬爾瓦這種受齊國軍事保護和經濟控製的割據軍閥勢力,還有如沙州、莫州、上海、奉寧今印度本地治理和馬德拉斯地區)、江陵今印度加爾各答市)這類直屬海外領地,更有科欽這種名為獨立王國、實為齊國完全操控的傀儡王國。
漢興八年1648年),抵受不住荷蘭人侵擾的葡萄牙人為了獲得齊國人的支持,同時也想籍此引入一個強大的外來勢力以抗衡咄咄逼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便將科欽港及周邊地區的土地打包低價賣給了齊國人,從而可以集中精力發展和維持果阿和第烏兩處重要殖民據點。
齊國遂以此為契機,聯合科欽王國,數十年來不斷吞滅周邊邦國,積極擴展殖民勢力。
截止到永隆元年1730年),曾經邦國林立的印度南部地區,皆被科欽王國一掃而空,丘隆王國、拉姆納德王國、科澤科德王國、果達古王國、坎努爾王國已被儘數吞滅,昔日地盤最大、勢力最盛的馬杜賴那亞王國也被逼退至高韋裡河以北,龜縮於一隅,在科欽王國、邁索爾王國和齊屬奉寧總督區的三麵夾擊下,最後的覆亡恐怕也隻是時間早晚的事。
這個時候,在整個印度南部地區,除了漸趨崛起的邁索爾王國外,科欽王國已然沒有對手,成為該地區領土麵積最大、控製的人口數量最多,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當然,南印度地區所有人都知道,科欽王國之所以這般強橫,並不是它武德充沛,自身很能打。
蓋因,科欽王國的身後站著的是齊國人。
哦,也不對,在科欽王國,齊國人並不是站在後麵的,而是從上到王國內閣政府首相府,下至稅務征稽係統,乃至軍隊中的中高層軍官,到處都有齊國人的身影。
可以說,科欽王國就是齊國殖民印度南部地區的“白手套”,一件外麵披著“印度人統治印度人”的華麗外衣。
不過,整個科欽王室和諸多王公貴族卻並不覺得作為齊國的傀儡而感到任何不忿或者屈辱,反而樂於享受“征服者”的榮耀,看著昔日一個個強大的對手或者身份高貴的王公被執於階下,恭順地向科欽王國遞送降表,那種快感簡直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
在印度,不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向來都有敬畏強者、附從強者的“曆史傳統”。
兩百多年前,葡萄牙人開著炮艇,持著火槍,來到了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經曆了一番血與火的較量後,科澤科德王國、科欽王國、丘隆王國等無不向葡萄牙人表示臣服,接受他們所提出的種種苛刻貿易條件。
後來,荷蘭人來了,展示出比葡萄牙人更為強悍的武力,馬拉巴爾海岸諸多地方勢力隨即便倒向荷蘭人。
最後,齊國人來了,他們的實力更甚葡荷兩國,那麼該如何選擇,自然是不言而喻。
在南方眾多邦國之中,最為幸運的國家當屬科欽王國。
齊國在獲得科欽港後,首先選擇了他們作為殖民擴張的合作夥伴,從最開始僅是貿易上的交流往來,到最後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全方位領域的深入合作,被緊緊地綁在了齊國的戰車上。
當然,在見識了齊國強大的武力後,科欽王國也審時度勢,主動提出將王國的外交事務、港口管理、關稅征收、道路建設、軍事安全等諸多方麵皆委於齊國,心甘情願地成為齊國的保護國。
依附強者,雖然某種程度上喪失了自主地位,但卻可以保證維係王室的生存和永久的富貴,這麼一看似乎挺劃算。
在弱肉強食的時代,為了求活,主動靠向齊國,不丟人。
縱觀世界四大文明,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當中,隻有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華夏文明,這三者都能不斷地締造強大的帝國,實現政治上的高度統一,並對外進行軍事擴張。
唯有印度文明,很難在政治上實現統一,對外也從未有過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在文化上,隨著阿拉伯文明崛起後,印度文明的上層建築基本上盛行的也都是是真神教,而本土的印度教則備受打壓和限製。
哦,也不儘然,印度文明唯一一次高光時刻,是印度文明締造了孔雀王朝,並產生了佛教。
這是唯一一次由印度文明自身產生的政治和文化力量,而非是外來“贈與”的。在孔雀王朝實現了印度統一的同時,佛教不斷對外傳播,同時阿富汗地區也因為孔雀王朝的軍事行動而開始被納入版圖。
不過呢,即便是孔雀王朝,其版圖疆域並未覆蓋了印度文明的全部範圍。孔雀王朝的崛起,也並非完全依靠於印度文明自身的力量,其崛起是波斯文明傳播至印度的結果。大流士侵入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平原成為波斯帝國第二十個行省,孔雀王朝的宮廷禮儀以及文字因此都深受波斯文明的影響。
其他的曆史時刻,印度文明都沒有一個能依靠自身統一而強大的國度,從古至今,印度大陸各個地區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邦國政權,整個是碎成一地,根本無法形成合力,更無法將自身的文明發揚光大。
這個時候,印度文明便成為了外來遊牧民天然的避難所。一個又一個的遊牧民族從西北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流域並定居下來,逐漸強大,繼而開始征服整個印度大陸,建立起一個個龐大的帝國。當這個帝國衰弱後,印度的世界重新分裂,直到新的遊牧民定居於西北旁遮普平原。
但印度南方,不論是從地理上,還是從政治上,從未真正意義上被統一過,即使在莫臥兒帝國勢力最盛之時,南部疆域的邊界線也隻是推進至高韋裡河一線,但統治基礎也異常薄弱。待第一次齊印戰爭爆發,莫臥兒帝國皇帝於戰場上殞命後,被征服的德乾高原立時叛亂四起,大大小小的地方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到了現在,凡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印度南方很可能在未來某個時期,將會實現真正的統一,雖然依舊會存在若乾自治勢力或者半獨立邦國,但不管怎樣,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都將向一個外來勢力表示臣服。
作為科欽王國,乃至印度南部地區的主人,原齊國駐歐總代表、全權公使潘廣峰抵達科欽港後,自然受到了當地眾多王公貴族和買辦大商人的熱情接待。
科欽王儲瓦爾馬以監國的身份,為潘廣峰在麻坦切裡宮舉行了一場盛大宴會。
呃,之所以科欽國王未能出麵接待,是因為這位國王借著恭賀齊皇登基大典之際,又賴在了長安,不想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