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東西隻有架設在特定地點才會起作用,而且不能隨意轉向,否則太陽就射不到了,實用性很低。
不過可以設置在海岸上,作為岸防炮來攻擊戰船。
工部根據之前發明的火統,再一次將其改造,讓它變的靈活小巧,可以一個人操作。
並且隻需要在槍尾點火,就可以發射,射程比弓箭還遠。
工部因為這種火器在發射時需要點燃引火線,將其命名為“火繩槍”。
趙昺在看到火繩槍的威力後,立刻下令製造,並且要秘密製造,任何人不得泄露消息。並下令從此以後所有的火器都必須由官方製造,民間不的私自製造火器。
在景炎四十五年公元1319年第一批共五百支火繩槍被製造出來,並列裝給禁衛軍,因其在景炎四十五年製造,所以將其稱為“四五式火繩槍”。
火繩槍的出現大大增強了宋軍的戰鬥力,並且減少了一些費用,因為火繩槍可以取代弓箭手,一個弓箭手的培養要花費巨大的代價,而火槍手卻不需要那麼大的代價。
有了火繩槍,趙昺就將其與火炮組建在一起,組成了一個火器部隊,稱為“火器營”。
之後趙昺下令在蓬萊各地建立火器兵工廠,這些工廠全部由朝廷管理,專門負責產生火器。
火繩槍的發明使宋軍的裝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幾年的亦換裝,從中央到地方,宋軍的裝備幾乎全部變為了火器部隊。
當然也不是隻裝備火器,畢竟火繩槍有很多缺點,比如換彈時間長,下雨天不能用等,所以宋軍也隻是在軍隊中都組建了火器營而已。
但火器加入大大減少了宋軍的傷亡,因為土人根本接觸不到宋軍,就被火器打敗。
火器的加入進一步促進了對蓬萊南部的開發。
在景炎六十年公元1334年,東宋朝廷終於完成了蓬萊北中南部沿海城市帶的打通,使得東宋在蓬萊南部的大平原建立了很多的農業田地,使其那裡變為了東宋的糧倉。
東宋中原人口突破百萬,但是麵對如此巨大的蓬萊大陸,百萬人口依舊不行,所以東宋朝廷又頒布《人口增長法》,如果每個家庭可以育孕更多的人口,那朝廷將給予非常富厚的獎勵。
景炎六十七年公元1341年時年七十歲的東宋皇帝趙昺在某次用膳後,嘔吐不止,朝廷當即緊張起來,懷疑有人下毒行刺皇帝。
但是經過趙啟璋調查後,並沒有發現什麼,而且之後數日,皇帝也沒有發生類似的症狀,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景炎六十九年公元1343年七十二歲高齡的東宋開國皇帝趙昺宣布退位,由時年二十七歲的皇長孫繼位,改元隆興,因為兒子們此時年齡也都很大了,大兒子都五十三歲了,當了皇帝也蹦躂不了幾年了。
而之所以退位,是為了防止擔任總督的皇子們因不滿而起兵造反,趙昺打算扶持一下皇孫,但願東宋不會毀在這次皇位繼承上。
公元1345年,趙昺搬到位於呂宋的行宮,打算在這裡為子孫守好東宋大門。
此後幾年裡他每日都花大把的時間坐在宮殿裡,北望中原,一坐站是幾個小時,不知道在想什麼,也不接見各路大臣,就在那裡石頭一樣坐著,送飯的宮女太監們觀之無不落淚。
公元1347年,東宋開國皇帝趙昺,某天早晨在行宮中像往常一樣麵朝北方,眺望著視野中早已不存在的中原時,在碎金船明媚的朝中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五歲。
關於他的廟號,有兩種說法,後世對他到底是為東宋太祖皇帝,還是世祖皇帝,一直難以形成統一看法。
矛盾的核心在於,南洋的東宋和中原的大明,這兩個並存了數百年的王朝,到底誰是中原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