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你這是帶毛毛一起去田裡除草嗎?地裡蚊蟲那麼多,咬了孩子怎麼辦?怎麼不把毛毛放家裡讓他娘照看?”
陳家旺雖然不喜歡楊氏,但對她生的這個侄兒還是挺喜歡的,見二哥竟要帶毛毛,去田裡喂蚊子,不禁有些生氣。
毛毛跑到陳家旺身前,抱住他的大腿,仰起小腦袋說“小叔,是我要和爹一起下田的,因為我一個人在家害怕,你不要怪爹。”
陳家旺感覺有些不對勁,“怎麼是你一個人在家,你娘去哪了?”
毛毛嘟嘟著小嘴說道“我娘她不要我和爹爹了,昨天她和爹爹吵的好凶,把家裡的桌子都給踢翻了。”
“毛毛快住嘴,不要胡說。”陳家瑞不想讓小弟知道,他與楊氏吵架的原因,怕他有心理負擔。
毛毛滿臉好奇的問道“小叔,什麼是和離?它好吃嗎?”
“和離?二哥你與楊氏吵架了?”陳家旺聽到和離二字,瞬間不淡定了,二哥多麼優秀的一個人,如果當年不是楊氏及家人,非說男女授受不親,要二哥負責。
二哥又怎會娶她那個蠢女人,這麼多年不但不感恩,還胡攪蠻纏不講理,如今倒好,竟然還威脅二哥要和離,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既然楊氏主動提和離,那就成全她好了,二哥是十裡八村出了名的能乾,不愁娶不到一個好女人,就是可憐了毛毛這個侄兒,說完就低頭看了眼虎頭虎腦,正用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望著自己的侄兒。
陳家瑞猶豫了一下,便把事情的經過與小弟講了一遍。
“楊氏怎麼沒與你講,我因何訓斥於她,都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但我卻真的希望二哥你能與她和離,這樣的女人不要也罷,就算你帶個孩子,也不愁沒有女人願意嫁給你,我看村裡的梅花姐就不錯,如果當年沒有楊氏這個意外,你娶的嫂子或許就是她。”
陳家旺拍了下二哥的肩膀,“你自己想想吧!難道這麼多年,還沒忍受夠嗎?”
一直沒有言語的小溪,突然開口說道“二哥,毛毛就先去我家吧!你鋤完草再來接他。”
毛毛雖然年齡不大,但卻很懂事,一副乖巧的模樣,看著就討人喜歡。
小溪很喜歡陳家這兩個侄兒,內心不禁祈禱,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也能生得如此乖巧懂事。
“弟妹這好嗎?會不會耽誤你和家旺做活?”
陳家瑞也不舍得把毛毛帶去地裡,但又能找誰幫忙看孩子呢!他又不想讓爹娘知道這件事情,如果把孩子一個人扔在家裡,雖然兒子很懂事,但總歸是放心不下,便隻能帶到田裡來。
聞言小溪微笑道“不影響,二哥放心下田吧!”
聞言陳家瑞點點頭,“那就麻煩弟妹了。”
“毛毛這麼討人喜歡,我喜歡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是麻煩呢!我還要謝謝二哥舍得把兒子讓我照看呢!”
小溪把一捆柴遞給陳家旺,騰出一隻手牽著毛毛就往村尾走。
毛毛雖然沒有見過這個嬸嬸,但他能感受到嬸嬸對自己的喜歡,便任由小溪拉著他往前走。
看到弟妹牽著兒子走遠的背影,陳家瑞不禁有些羨慕小弟,娶了個通情理的好媳婦,兩人雖成親沒幾天,但村裡人對這個弟妹的評價卻頗高,都說小弟命好,娶了個勤快能乾的好媳婦。
有的村民甚至去蓮花村打聽,還有沒有像弟妹這般勤快能乾的姑娘,並放話說隻要人品好,哪怕多花二兩彩禮也認。
可惜自己命運如此,攤上了楊氏這樣一個婆娘,想起這麼多年,自己對楊氏的容忍,換來的卻是越發得寸進尺,不禁一陣失望。
毛毛開口問道“嬸嬸,小叔還沒有告訴我,和離能吃不能吃呢!”
小溪沒想到毛毛竟然這麼執著,便笑著說“當然不能吃了,要是毛毛喜歡吃梨,等你小叔有時間了,讓他帶你去山上找野梨吃好不?”
“那是什麼梨?為何不能吃呢!”毛毛開始好奇和離的品種。
“那是…………你還太小嬸嬸說了你也不懂,等你長大了,就知道它是什麼“梨”了。”
小溪也不知道該如何,與毛毛解釋和離的含義,隻能先敷衍過去。
毛毛興奮的說道“哦!那我要快點長大,到時就可以吃到各種香甜的梨子了。”
一個挎著籃子的大嬸,“家旺你們小倆口,這是上山砍柴去了。”
陳家旺見是村裡的馬嬸子,“嗯!趁現在田裡沒啥活多撿點柴,免得忙起來沒時間上山,嬸子這是去哪?”
馬嬸子笑嗬嗬的說“我去南頭張老二家,聽說他家剛過門的小兒媳婦,會孵雞鴨苗,我去訂十隻雞苗。”
“是嗎?栓子哥可真有福氣,竟然娶了個會手藝的媳婦。”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有門手藝那可是了不得的事,種田是靠天吃飯,但手藝人卻不同,那是旱澇保收,就算是天災也餓不死手藝人,陳家旺沒想到張家小兒媳,竟然有孵蛋的手藝。
“聽村裡人說你們小兩口,今天在鎮上抓了兩隻小豬仔,你們老陳家可沒有養豬的手藝,我猜是你媳婦會養豬,你就不用羨慕彆人了,你這媳婦也不差。”
嬸子說完就挎著籃子,慢慢悠悠的往村南走去。
一路上碰到不少下田的村民,小溪也跟著相公一一打了招呼。
“陳家這小兒媳真不錯,雖然是瘦了些,但長得卻挺俊俏,沒想到陳家旺還挺有福氣。”
“人家這小媳婦過門就開始下田乾活,沒有一天閒著的時候,前兩天我看還在村外拉土修雞窩,今天又上山砍柴,哪像我家那個媳婦,每天就下下田,回到家裡什麼都不做,還說累的慌懶得要命。”
“這就是各人有各命,隻能說陳家旺命好,我們注定隻有羨慕的份,這輩子估計都攤不上,那麼勤快能乾的媳婦了。”
幾個在樹下納涼的大娘,各自抱怨的聊著自家幾個兒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