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在1643!
公元1647年12月7日(永曆元年,順治四年),清廷派出了強大的和談陣容,由額爾克戴青,博爾濟吉特氏為首,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正黃旗人,額駙恩格德爾之子。可見多爾袞及順治對這次談判之慎重,還有愛星阿,舒穆魯氏,正黃旗人,揚古利之孫。官領侍衛內大臣、太保。接下去是位重量級人物,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銜洪承疇。清廷派出洪承疇是有目的,不管是額爾克戴青,還是愛星阿都是旗人,對漢族來說,有天然的對立,而洪承疇是漢人,在談判時更容易交流。這也是清廷的小心思。
黎城這邊也很重視,這是要改變曆史走向的談判,所以褚茂清、費見深、張恒一親到,在武安商貿中心三樓會議室進行。
這一次清廷開出的條件很不一般,可以把現有的地盤之上,增加河南劃給黎城,而山西清軍退出太原,以陽曲縣為界,直接封黎城為王。條件是幫助清廷出兵收複蘇杭。
清廷很清楚,隻要黎城答應,就可以渡過目前難關,拋出去的地盤對清廷來說江南更重要,而封黎城為王,就是黎城還認可清廷的統治合法性,從某種觀點上來說,萬一永曆朝反補,河南就是必經之地,到時就看你黎城去對付這幫農民軍去了。如果清朝平定了永曆和南方的不服勢力,那麼回過頭來,黎城就在合圍中心。
在褚老、費見深看來,封個不值錢的王,不就跟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忠明一樣了麼?在古人看重的東西,在褚老、費見深、張恒一看來就是一錢不值。我們的目標是推翻所有政權,不管是南方的永曆還是北方的順治,把社會進步到一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結合階段,而清廷來談判的說擴大地盤,封個王爵,這還怎麼談下去,檔次差了十萬八千裡。
沒法談,隻能先休會,清廷還當成是黎城需要考慮,也同意休會,就這樣僵了三天。
隨同的人員就在武安遊玩,驚歎武安的繁華外,采買各種的工業品,朝廷能拋出這樣的條件,黎城肯定會答應,而能上談判桌的官員就不那麼輕鬆了,涼了三天後,洪承疇首先感覺氣氛不太對,就單獨找費建深私談,在一個小花園的涼亭中,雙方見麵,自有客服人員送來茶飲,還是費見深打破話題,主動說道“彥演(洪承疇字),如果讓你放棄現在所有的一切官職,做做文章,修修史書什麼,你可願?”
洪承疇想了想道“為人一生,總要乾點什麼,費大人的這個說法末嘗不可,可身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不是某人的風格。”
費見深,輕輕地蘸了口茶又問道“想不想聽聽後人會怎麼評價彥演的一生?”
洪承疇淡淡一笑道“願聽之!”
費見深道“王道周對你的評價“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而簫一山的評價是“承疇負時譽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見,一旦變節,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國家之觀念而論斷之,似屬人之常情,惟當君主專製時代,則不免遺貳臣之羞耳。“運籌策劃,經略四方,筦理機要,創製規模者,如範文程、洪承疇、金之俊、馮銓輩,雖以漢人投效,行節有虧,史書所載,黜之貳臣;然經營勤勞,亦不失為開國之良輔。”
費見深又喝了一口茶道“我看,這蕭一山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不知彥演可有對自己的評價?”
洪承疇也拿起了茶杯抿了一口道“無從評價。”
費見深笑了笑道“想不想聽聽黎城對彥演的評價?”
洪承疇起身,對著費見深一掬道“洗耳恭聽!”
費見深道“彥演請坐,不用客氣,黎城對你的評價隻有二字,人材,在黎城這裡,沒有什麼貳臣之說,什麼叫行節有虧,難道非死節才是好德行,如果這世上有貳臣,也是這個朝廷,這個國家造成的,而不是個人要去背負。”
洪承疇聽到這裡有點感動了,想不到會是這樣,看費見深的目光也有點“親切”感了。黎城對自己的評價會是這樣。
有了這樣的開場白,接下去氣氛明顯輕鬆了不少,洪承疇內心裡想著,黎城可能已經答應了條件,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對話?全是老狐狸啊,可是接下去讓洪承疇想不通了。
費見深問道“這天下除了皇帝,我們稱為君主體製,還有進一步的君主立憲製,這君主立憲製是在保留君主製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製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體。可分為二元製君主立憲製、議會製君主立憲製。”
洪承疇懵了,這世上能讓洪承疇懵逼的人就數費見深了。
洪承疇說道“這個,這個本人才疏學淺,不明白費大人所說的立憲製是什麼,不過費大人如果同意大清提出的議和條件,本人不才可以為黎城爭取更多好處。”
費見深回道“什麼好處?所有好處還不是從社會中而得,好,我們說些大家能聽懂得話,這天下,誰做主?說白了,就是清廷目前高舉起了入主大旗,打著為大明剿滅匪患,行的是強權殺戮政策,推行的卻是奴隸製社會嗎?好,好,洪大人為國家著想,為民族著想,為天下百姓著想,出謀劃策,竭儘全力,就當不為已,那麼請問洪大人,要是清廷倒下了,又換了一個政權,還是讓洪大人做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督禦史,想必你洪大人還會繼續為天下百姓著想,出謀劃策,竭儘全力為新政權出力嗎?”
費見深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在《黎城周報》上寫的很清楚,我們中國,上下千百年來,最也不能這樣相互殺戮了,滿清的落後奴隸製政權管理不了整個中華文明,需要更多的能人誌士,就像洪大人這樣的人材,首先就是要廢除君主體製,體製上的落後,洪大人最怎麼努力去調和,完善製度、主張漢化,到頭來還是一場空。所以黎城的目標不是要幫誰,也不是要打擊誰,而是在做儘可能的保存這個國家的文明不倒退,保持這個國家的進步,儘可能地多救活一個百姓,而不是殺戮,更不能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慘案發生,目前洪大人去看看四川,肅親王豪格的軍隊在做些什麼?在中原大地上,每一坐城池裡麵必有一坐滿城,又是為了什麼?沒有一個民族統治另一個民族後會做這種事,還有那個剃發易服令,請問洪大人這樣落後的管理製度下,國家就能變的強大,百姓生活就能變好?
江南書院山長顧炎武說的好啊“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認為,如果清政府能延續中國的文明,比如華夏衣冠、自由言論學術、西學東漸、儒學、禮儀,那就應該得到老百姓的擁護,為明朝政府儘忠的事應該隻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回去吧,黎城給多爾袞及順治幾句衷告,更多的殺戮隻會激起更大的反抗,黎城不在乎誰要做皇帝,在黎城眼裡皇帝一文不值,《黎城周報》以發行了四年多,裡麵有大量的文章寫明了黎城的主張,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社會,不是隨便寫寫的,而是認真的。”
這就跟清廷挑明了黎城的立場,隻是沒有對外正式宣揚,其實黎城的立場,在《黎城周報》上寫的很清楚,可是不管是永曆還是清廷,全都裝著沒看見。而現在,由黎城委員會費見深親口對清廷高官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督禦史說出來,就顯的不一般了,洪承疇回去肯定是第一時間會找來所有的《黎城周報》查閱。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清廷的朝堂上,有些人茫然無知,有些人滿不在乎,而是隻有少數人,比如這位洪承疇、宋權、王宏祚、李化熙、徐起元、霍達這些漢人貳臣心思就不一樣的,這就好比我以在山頂上遙看前方10裡外的場景了,有些人還在山腳下隻看到從山上流下來的小溪水,更多的人連上山的路還沒找著,可以看出,學問越高,讀的書越多,看到的更透徹,理解的更全麵。
不是誰強誰弱的問題,也不是憑著個人勇武才智過人的問題,更不是兵多將廣的問題。
多爾袞沉默、順治小皇帝啞然、垂簾皇太後不知所措,整個朝堂議論嗡嗡。
作為這一次和談的首席代表,也作為議政大臣額爾克戴青,博爾濟吉特氏喃喃地在自問自答說道“可以這樣說,黎城的目標是廢除一家一姓皇帝製,管理天下者是誰?是有天下百姓選舉出代表產生新的政府,每五年為一屆,最多可連任兩屆,天下的官員經過考核後,才能被分配到各地上任,可是總要有一人來作主的吧?作主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委員會,一共是六人,各人分管著不同的部門,由這個委員會選舉產生一個主席作為領導人,而這個最高的人對全國的百姓代表負責,如果天下百姓覺得這個人不適合做為領導人,就可以投票,獲票過半數留人,不過半數就罷免。嘶!”
後邊上的兵部左侍郎王正誌接口說道“大人這裡還有一篇,要建設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什麼是民主、自由、平等,裡麵都有詳細說明,按他們的說法,是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官員和百姓平等,百姓也能坐轎,也能造高樓,也能穿黃衣著紅褲、也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黎城的主張沒法在朝堂上說下去的必要了,這是思想觀念上的衝突,而不是生活方式可以適應一下,要改變這種思想觀念的衝突是要有時間去證明,還要由流血犧牲去改變,隨著社會的進步去轉變觀念。在讀書人看來就是理念上的衝突,儒學跟科學的衝突,所以說,社會的進步首先是思想的解放。而要這些人放棄儒學,就是挖祖墳,在《黎城周報》有許多文章是關於儒學的,儒學隻是個人修性的學科,而不能用來管理國家,說穿了就是一本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