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在1643!
在明末清初,過節日,在一年裡麵中秋節很是看重的一個節日,除了傳統的春節外,就數中秋節最隆重,大戶、官紳、有錢財人家在這一天中必做10件事,除了傳統的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到了明朝就增加了賞菊、飲酒、品蟹。而文人墨客流行互贈月餅,月果成為禮俗,望月吟詩。
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台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在宋朝時,流行通宵賞月,據說有的人要一賞賞好幾天,當然還有拜月,祈求未來能有美好生活。古人對月亮是很崇拜的,在這裡就不細細說道了,但對中秋嘗月餅、吃月餅的描述,明代的《西湖遊覽誌會》中始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明朝,月餅的樣式越來越多樣化,月餅上的花紋簡直就是一幅畫,不僅吃起來好吃,看起來也好看。
後然流行起了偷蔥偷菜,正所謂“偷個蔥,嫁個好老公,偷個菜,找個好女婿”,這個就厲害了。每每中秋過後,菜園子遭殃了。
說到賞月,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明代在宮中,八月十五日除吃月餅酒饌外,還吃蟹。《酌中誌》中記載“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將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過中秋大家第一個聯想就是吃月餅,賞月。那些不負責任的偽專家在後世的網路上,得意洋洋地寫道在我國唐朝就有過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載,還自動腦補說月餅是楊貴妃發明的,在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過中秋在唐朝時期是有,可遠不如明朝完善講究,一說中秋節始於唐代,另一種說始於宋代,兩種說法中最常見的根據是《太宗紀》裡記載的“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承露盤。”可是新、舊唐書和宋史裡的《太宗本紀》,都沒有這句話,若中秋節是一項官方節日,唐書和宋史怎麼會都不提及呢?可以這樣說,雖然我國中秋祭月的傳統始於周朝,但在唐宋以前,從朝野至民間,隻有祭月或賞月的習俗,並沒有以特定節日的形式把中秋節固定下來。在祭月的過程中,會放置一些時令水果,糕點等。其實這種糕點最流行的是一種“胡餅”,因為這餅子保質期長,用來祭月很合適,慢慢演變成為月餅。
另外,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是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玩月橋風光不再,漸漸衰落,後人有詩雲“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那麼貧苦人家過中秋,雖沒有這樣大操大辦當回事,也沒有哪些讀書人酸裡酸氣吟詩賞月,不過“月餅”自家做,到了夜晚,有條件件的置一香案,對著月亮許願,保佑平安,秋收豐盈之類,當然也有找個好老婆、嫁個好人家的。
在這裡就說說一般百姓家的“月餅”是什麼做的,在山西就是用粟米或是小麥、小米磨成粉,用一個模子,拓模而成,有的在餅子裡麵放一棵紅棗,篜熟後就是月餅。在江南百姓家用麥子發芽跟大米,有條件的用糯米製成一種很甜的麥芽餅,拓模後篜製而成,這種月餅色青黃,甜味十足,還很占牙,還有就是拓模後,放在鍋子邊沿貼烤,直到兩邊發硬成焦黃色,吃起來很香。
而有錢人家做出來的月餅,已跟後世沒什麼不同,有芝麻酥餡、五仁餡的,也有豆沙餡,最不可思議的是還有水果餡的,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沒有冰箱、沒有防腐劑的明朝,這些月餅的保質期達好幾個月。所以說,過中秋是在明朝興起。
自從一幫穿越者來到了明末清初年代後,把月餅又提升了一個檔次,最明顯的就是包裝,用彩盒盛裝,在明代,雖然月餅品種很多,卻在外包裝上很不講究,有用厚的草紙包成,再用細繩捆紮,講究一點的專門用竹篾結一個凹子,上下兩片一合,再用細繩紮一下,還有直接放在食盒裡麵的,遠不如後世那麼講究。
黎城、南京兩地的食品加工廠,早就為中秋製作月餅了,品種有後世的廣式、蘇式、還有明朝人沒見過的冰皮月餅、奶油白塔月餅、鮮肉榨菜月餅、冰激淩月餅等等,這些月餅是分發給為政府工作及各地官員的,保質期很短,外包裝就是紙盒子,而且是彩色套印的,這種外包裝,在穿越眾一幫人看來很正常,還顯的有點簡陋寒酸,卻想不到在此時卻成為一個高級檔次。
後然想想也是,在古代印刷確實稀少,一般全是印書,還是刻本,活字也有,不過印出來質量沒有刻板好,所以活字印書的話,全是印佛經,而黎城自從用機器采用套色印刷後,過年的門神畫就成了時尚,雖然印刷精度還不能跟後世比,卻也能印些招貼畫,海報,年畫等,而中秋節的盒裝月餅盒卻是最驚豔奪目,上麵有月亮、有嫦娥奔月,還有詩句等,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幾年下來,每當中秋成為了一大產業,也成為民間送禮,士人結交的必備。
那麼在這裡,就要說道明朝時的印刷術,明代是我國古代印刷的全盛時期,其主要特色是。一、雕版印刷技術更為精湛,湧現出一大批圖版雕刻高手。二、除雕版外、木活字、銅活字廣泛應用。三、專用印刷字體成熟並廣泛應用;四、出現了彩色套印技術。五、印刷規模大、品種多、地域分布廣。先不說木活字、銅活字等,就說說套色彩印,就是在明朝時期興起的,早在萬曆年間,吳興的閔氏叫閔齊汲,采用雕版套印出同顏色的書本,比如《中庸》刻本,裡麵的批語用紅色,文字用黑色等等,最有複雜一點的話本中,花邊,插畫用不同的顏色套印,也可以說閔齊汲開創了彩色套印的先河。
多色套印起源於宋代,用於紙幣的套印。元代,出現書籍的朱墨套印。到了明代,有雙色乃至四色套印的書籍。而能印出漸變層次的稱彩色印刷,這種印刷技術約始於明代中期。其原理是將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淺,分彆刻成印版,然後再逐色套印,最後完成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對彩色印刷作出貢獻的是胡正言15811672年。當時還有南京的吳發祥,即在印刷品上壓印出凸起的底紋。
對於黎城來說這些印刷技術,全部在一個月餅盒子上可見,又一次顛覆了彩色套印的先河,采用絲網套色,改進了油墨的配方,利用多色疊加,調和出了豐富的色彩,
自從林家嘉跟隨亢小姐學了一式太極拳術後,咱們的林同學早就跟亢小姐說好,有空閒就去“玲瓏閣”跟著學拳,其實也是亢小姐主動相邀,正好今晚是中秋夜,明日便是中秋節,也是文會舉行之日。趁著月圓之時,林同學提著今天一大早從黎城送來的幾盒月餅,去玲瓏閣,一是讓亢小姐嘗嘗明朝沒有的奶油白塔月餅,冰皮月餅。二是感謝亢小姐這幾日的指教。三是想著中秋節跟美人在一起,總比獨處強。
剛要出門,隻見一個下人急急而來道“請首長前去丁家內院賞月觀花。”顯然是丁秉廉一家相邀,一起共度良辰節日,這裡麵有講究了,一個外人,能在一戶人家裡,進內院的話,很不簡單,要麼是近親,要麼是族親,要麼是自家人,明人對於這些不會裝糊塗。
林同學眼睛一亮,去丁家後院不就能看到模特了嗎?可是亢小姐那邊更自在,很符合自己的脾性,沒有那麼多的禮儀上的應付,思前想後,隻能派人先把月餅送去玲瓏閣,月餅到,心意到,也不失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