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有用的,我們知道你們搞研發的很辛苦,這是對你們的一點補償,還請陳廠長幫我們這個忙啊。”後麵的謝科長收到杜廠長的眼神後馬上從公文包裡掏出一個鼓鼓的信封,上前一步就往陳實誠的挎包裡塞。
“住手,你們這是什麼行為知道嗎?不要搞這些歪門邪道,有這錢,還不如從我們這買上一輛摩托車帶回去研究研究呢。”陳實誠頓時滿臉通紅,這是在賄賂他這個乾部呀,太不像話了,他連忙掏出信封扔在茶幾上,頭也不回的摔門而出了。
“廠長,這下怎麼辦了?”謝科長傻眼了。
“嗐,我也預料到會是這個結果,回去吧,還是得讓局裡找部裡協調了,隻是我們的努力白費了。”杜廠長無奈的歎氣道,雖然能夠通過部裡讓紅星摩托車廠對他們進行技術上的支持,但他們想獨立辦廠的願望肯定是會落空的。
陳實誠出來後長舒了口氣,那厚厚的一個信封少說也有上千塊錢,能抵製住誘惑還是給自己點了個讚,看到展台前依然聚集著好多人他又重新露出了笑容。
“陳廠長,還是你來吧,握筆真的比握車把累多了,哈哈。”王向東連忙起身笑道。
“哈哈,辛苦你了。”陳實誠笑著接過了筆。
到晚上吃過飯陳實誠就帶著他們幾個出去逛街了,他怕再有人找上門來,還是躲開點為好。
王向東也找了個借口躲開了,他獨自往黃浦江那邊去,看看滬市著名的十六鋪碼頭。
十六鋪碼頭,是滬市外灘最著名的碼頭,擁有百年曆史,曾是遠東最大的碼頭、滬市的水上門戶。
這裡就是漫長的外馬路,一邊就是聯綿的倉庫和商鋪,另一邊就是長江,沒有防汛堤岸,隻有鐵欄杆,船就這樣靠岸,貨物就這樣上下裝卸,漲潮時江水還會漫上馬路,但為了方便就不會害怕了。
十六鋪碼頭可不是字麵上的意思,沿江下去總共有四十多個碼頭,對應的是通往各個城市甚至國外,也都冠有名稱的,以免上錯了船。
這時候還有大輪船靠岸,這是外輪吧,現在可沒有集裝箱,所有的貨物都是依靠人力裝卸的,從甲板上把麻袋扛到岸上,裝貨的也多是板車,有的就直接扛到對麵的倉庫,按貨物的不同四下散開。
不辭辛勞的還是碼頭的船工和搬運工,他們賣力的掙著血汗錢,雖然辛苦,但臉上依然洋溢著笑容,有活乾就有錢掙有飯吃。
十六鋪的各個碼頭對應著各地不同的貨商,魯人做雜糧和蠶繭、徽人做茶葉和筆墨、贛人做布料和藥材、浙人做絲綢和酒水、閩人做大米和木料、粵人做煙草雜貨和買辦等等,不一而足,這裡就是全國各地商品的流轉地、通商口岸、水陸貨運的樞紐。
外馬路的沿街建築多是低矮的平房,完全不同於裡麵的高樓大廈,這都是曆史原因造成的,十六鋪碼頭作為江海大關,解放前一直籠罩在炮火之下,但通商還得延續,所以被摧毀後就得馬上重建,碼頭依舊履行著它的職責。
王向東邊走邊看,看到商鋪就進去瞧一眼,看到稀罕的就出手,吃的穿的用的,他手裡拎著的兩個旅行包也一直在不停的裝著,可就是裝不滿。
也不知道走過了幾個碼頭,這時王向東來到一家鋪子前,看到敞開的店裡燈還很亮,裡頭有七、八個孩子坐在矮凳上,手裡靈活的編製著手工,他就好奇的跨進了門檻。
鋪子還是挺大的,有三十多平方,隻在牆角處有個木製櫃台,其他地方都是空的,也不能說空,兩麵牆上掛著各種藤條編製的日常用品,有藤帽、藤籃、簸箕、笸簍等,靠牆還擺著幾個小矮凳和藤條箱子。
很明顯這裡是個藤條編製的手工作坊,隻不過乾活的都是小孩子,看著都沒超過十歲的樣子,最小的可能才三歲左右了,鋪子沒有名字,應該是家庭作坊了,這都是使用童工,街道辦允許嗎?
“爸,有客人來啦。”
一個女孩看到王向東進來就轉頭喊了聲,其他孩子也隻是看了眼又埋頭乾活了。
“來了,同誌,你看有需要的嗎?”
這時從裡頭走出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看來這裡麵還有後院。
“同誌你好,能把那個藤帽拿下來看看嗎?”
“誒,好的,你看看怎麼樣?”
男人過去把藤帽取下來放在櫃台上,王向東也不急著看,掏出牡丹煙遞了一支過去。
“爸,店裡不能抽煙,你跟客人去外頭抽去。”馬上有人反對了,還是剛才那個女孩。
“哦,同誌,不好意思啊,咱們坐外頭去好嗎?”男人撓了撓頭說道。
“正好,那咱們去外頭聊。”王向東點頭了,正好問問他這裡是啥情況。
男人叫江無邊,是碼頭的搬運工,他這個鋪子相當於一個小型孤兒院了,已經收養了有九個被遺棄在碼頭上的孤兒,最大的就是剛才那個女孩,十歲了,叫江尚三。
“同誌你彆見笑啊,我也沒啥文化,這些孩子就是按順序取的名字。”
“既然是孤兒,你怎麼沒送街道辦啊,你養得過來嗎?”王向東好奇了,九張嘴巴呀,你這編製藤條物件能賣幾個錢啊,他幫扶幾家貧困戶都被人說道,你這也太張揚了吧。
“街道辦已經顧不過來了,去年還往北方送呢,這兩年南方的水災沒停歇,孩子養不了就往碼頭扔,老九就是上個月扔我家門口的,我們兩口子也沒孩子,那就接過來養唄。”
“我們也不圖啥名聲,我們兩口子打小也是跑船的收養大的,後來繼承了這個鋪子,人嘛,總有感恩的念頭,其實也有些私心,江家把我們養大,我們卻沒給江家生兒育女,這些孩子既然是在碼頭上撿的,那就當是我們江家的了,街道辦也同意了,其實還是我們賺到了,哈哈。”
“再說了,我那口子會編藤條,我做搬運工,加上街道辦給的補助,孩子們也懂事,總能有口飯吃的,所以我們就養著了。”江無邊很坦然的說道。(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