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申城、西京.
《活著》一下子火了。
當然,並非都是讚美,也有批評的聲音,王碩就在自己的文章公開點評道:“《活著》寫得沒有彆人好,餘樺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簡單地說,他的作品,無非是模仿和抄襲。”.
餘樺自然也並不會回答。
“今年的文壇好熱鬨。”
這是許多作家學者,甚至讀者最大的感受。
但沒想到的是,就在申城,一次看似普通的文藝理論討論會,掀起了一場規模龐大的學術討論,又從文藝理論界蔓延到全國社會各界,成為一項影響深遠的公共文化事件。
事情還要從去年1992年)夏天說起。
《申城文學》雜誌“批評家俱樂部”欄目打算恢複。計劃借助華東師大,複旦大學,燕京大學,燕京師大等幾處批評重鎮,以對話的方式開始針對當下文學和文化現狀,發表看法。
華東師大的幾位經常聚在一起,觀點又比較接近的青年學人決定加入,約定的成員有王曉明、徐麟、張宏、崔宜明、張檸等。
此時幾人的身份是:王曉明:華東師大中文係教授
徐麟華東師大中文係文學博士
張宏、崔宜明:華東師大中文係博士研究生
張檸:華東師大中文係碩士研究生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文學沒有儘到應儘的責任。”
1993年下半學期開學之後不久,此事又重新提上日程。
對話就在徐麟的9舍625室進行。在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當前文學已出現危機,“公眾文化素養的下降,人文精神素質的持續惡化,暴露了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危機”。
當然,這些青年學子也不是泛泛而談,而是集中當前兩種比較流行的文化上。
第一:王碩的痞子文學。
認為“王碩創作的是就是典型的媚俗文學,他的作品總的基調是調侃”,從“王碩現象”和“玩文學”派深受歡迎的背後,更說明“重建人文精神”價值取向的重要性。
第二:張億謀電影的商業化傾向: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認為“導演過多對於後現代主義”之類“新潮”藝術的迷戀,而忽略了作品價值取向上的陳腐性。”
整篇文章以座談會記錄的形式發表在了《申城文學》上,題目叫《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
此後,《讀書》、《東方》、《十月》、《光明日報》、《文彙報》等報刊也相繼轉載,並發表評論,參與者也接到了許多讀者來信,一場持續整整三年的“人文精神大討論”拉開序幕。
不過此時的原本很熱鬨的秦省文壇卻變得平靜起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