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漢,漢武帝之後,豪族不斷發展壯大,其勢力大到隱隱威脅皇權。
而王莽那個被懷疑成穿越者的豪強,在得到豪族支持登上皇位後,王莽要鞏固自己的統治,便開始回踩豪族。
王莽製定了一係列壓製和打擊豪族的政策,可事實證明,王莽這個立誌摒除積弊,奮發圖強的新朝皇帝,不僅沒有擊垮豪族,反而被豪族拉下了馬。
正是豪族力量如此強大,讓劉秀意識到,要想中興大漢,必須要得到勢力強大的豪族支持。
而劉秀運氣很逆天,就如開掛一般,很快得到了南陽、河北等一眾強大豪強的支持。
劉秀走豪族路線,僅用十五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一統天下,被後人稱為位麵之子。
可是,出來混的,終究是要還的,劉秀憑借個人魅力和威望,以及逆天的氣運,迅速獲得地方豪強大族的支持,讓他在極短的時間內,擁有了強大的力量,從而橫掃天下。
但這帶來的副作用也非常明顯,使得東漢政權,完全是建立在地方豪強的支持上。
這個時候,劉秀就是不得不麵對與豪族共治天下的局麵。
當然,劉秀也想過回踩豪族,頒布了度田政策,可現實給他上了一課,誰想要改變這個局麵,就是和所有的豪強地主為敵!
他能一統天下,卻收拾不了豪族。
最終,劉秀妥協了,接受了與豪族共天下的事實。
所以說,東漢從最開始,就注定沒有辦法像西漢那樣恢弘強盛。
這種皇帝與豪族共天下的局麵,更是豪族野蠻生長的樂土。
豪族把控仕途,把控地方,兼並土地,隱匿人口,他們才是一個地方的無冕之王,所有的資源都掌握在他們手中。
好比太原,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把控在當地豪族手裡,全郡有六成人口都是替豪族積累財富的佃戶。
這些佃戶為什麼甘願受豪族剝削?
其實,他們也是被逼無奈,因為隨著豪族兼並土地,使自耕農逐漸減少,國家能收到的稅賦也隨之遞減,但國家需要養軍養吏,以及各種龐大的開支,賦稅收入不夠,那麼就隻能加稅,增加各種苛捐雜稅,充盈國庫。
這顯然就是竭澤而漁,自耕農被沉重的苛捐雜稅壓得活不去,為求存活,自耕農寧願將手中土地賣與豪族,去豪族手下當佃戶。
因為有豪族在上麵避稅,隱匿人口,他們反而能勉強活下去。
這就造成,各地百姓以豪族馬首是瞻,唯命是從,成為豪族的農民奴婢。
有了人口,有了土地,豪族的力量因此越發強大,他們蓄養私兵,打造莊園,成為一個個無名有實的小王國。
這就是整個天下的普遍現象。
黃巾起義雖然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但在這樣環境下,注定是失敗。因為他們站在了豪族的對立麵。
漢末的混戰,與其說是軍閥割據,不如說是各大豪族之間的鬥爭。
袁紹,代表的是河北豪族,曹操代表的是中原豪族,孫吳政權代表的是江南豪族。
而劉備滿世界跑,就是因為初期出身太低,聲望不夠,得不到當地豪族的支持,無法擁有一塊屬於他的地盤。
最終,劉備刷夠了聲望,吹響了皇叔的身份,才得到了益州豪族的勉強支持,開創了蜀漢基業。
趙雲有著先知先覺的優勢,生活在漢末這些年,他也深刻認識到豪族的強大。
比如妻族甄氏,乃世襲兩千石之家,把控了中山數個縣的土地,背地裡又經營著河北最大的商業,家中仆客上萬,家資以億為單位,光武裝力量就有上萬人。
最恐怖的是,中山有數個縣的縣令都不過是甄氏的提線木偶。
正是知道豪族力量的恐怖,趙雲想要實現心中的夢想,也不得不向豪族伸出橄欖枝。
在甄平到祁城報信之前,趙雲的想法是,拉攏太原豪族,與太原豪族共治太原。
可惜事與願違,太原豪族根本看不上他,反而要伏殺他!
這讓趙雲意識到,哪怕他娶了甄氏兩姐妹,與豪族搭上了關係,但他依舊與大部分豪族尿不到一壺裡。
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出身。
經過這件事,趙雲的心態出現了變化,在此之前,他不遺餘力的交好豪族,希望得到豪族的認可,從而得到豪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