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眼中閃過一絲笑意。
“既然您提到這些史書,那按照《史記》記載,劉邦遇秦將楊熊,大破之。”
“漢武帝時期,衛青被譽為,才能不特章邯,楊熊也。”
“可見楊雄於衛青棋逢敵手,而劉邦竟然能勝之。”
“劉邦進鹹陽之前,史書中用的是“破之”、“大破之”,“皆破之”等詞。”
“這就足以證明,劉邦絕非等閒之輩。”
朱棣聞言,笑意更甚,轉而問道:
“若是依你所言,那為何彭城之戰,有著軍事實力且有軍力優勢的劉邦會慘敗?”
朱瞻基輕撫額頭,略作思索後道:
“彭城之戰,劉邦的確是敗了。”
“但經此一役,劉邦已然認清了自己的能力極限,不再親自指揮這種超大規模的會戰。他換了一種作戰思路。”
“他派遣韓信北上拓土,同時設法聯絡策反各方勢力,而自己則是正麵應對項羽攻勢,而這一抗就是好多年。”
“在關中之外,劉邦布置了滎陽城、皋鞏線三道防線,在三道防線之後,函穀關是最後一道防線。”
“劉邦的防守不是龜縮不出,而是打不過就守,守不住就逃,逃出去立刻就能形成反擊。”
朱瞻基頓了頓,他感覺劉邦的這種打法,有種後世打遊擊戰的感覺。
隨即,他接著說道:
“雖然劉邦在麵對項羽時,屢處下風,但若是項羽不在,劉邦就能重創楚軍。”
“結果楚漢兩軍主要是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之間來回糾纏,函穀關根本就沒有用上。”
“到了漢四年十月,韓信攻陷齊國都城臨淄,漢對楚已經形成包圍圈,項羽派龍且率領大軍去攻打韓信。”
“在形勢如此危急的情況下,項羽為何不親自去?”
“就是因為項羽知道,若是換旁人,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由此可見,劉邦與項羽的軍事能力上是有差距的,但不是很大。”
“就是我雖然打不過你,但是你也打不死我的那種狀態。”
“但是在戰略布局上,項羽就是低於劉邦的。”
“楚漢爭霸時期,項羽一直贏,劉邦一直輸。但在劉邦的戰略布局完成後,劉邦最終取得勝利。”
“所以我覺得,劉邦打仗的本事,也就比項羽、韓信差了那麼一點。”
朱棣聽了朱瞻基的長篇大論之後點點頭,再次發問道:
“那為何讀史書中給人的印象,都是劉邦打仗不怎麼行呢?”
朱瞻基沉吟片刻,繼而說道:
“因為劉邦的主要戰績,《史記》雖然該記都記了,但通常就是“拔之”、“破之”等詞一筆帶過。”
“相反,劉邦打了敗仗有多狼狽,如何向謀士問計,最終如何憑借政治智慧化解軍事困境,太史公則不惜筆墨,描繪得淋漓儘致,栩栩如生。”
朱瞻基忽然又想起了什麼,補充道:
“不止是《史記》,《漢書》亦是如此。”
“我也不懂,為何史書中幾乎所有的勝仗都是這樣的記錄方式。”
“不過孫兒鬥膽猜測,或許是史學家認為,皇帝最重要的是德政與仁心,非必要不會以軍事才能論高下。”
這話一出,朱棣臉又黑了。
朱瞻基瞬間想抽自己幾個大嘴巴子。
他怎麼忘了,自己爺爺最大的樂趣可是北伐!
朱瞻基馬上找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