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國這個阿鬥不用扶!
公元225年,八月。
成都平原又變得忙碌起來,田野裡金燦燦的稻穀,已經到了收割的季節。
一天上午。
大漢皇帝劉禪,又一次率領一幫朝廷官員,出現在郊外的田野。
“恭喜陛下!”
“恭喜陛下!”
一位六十來歲的老頭,興奮的對劉禪說道“陛下種植的水稻,獲得了大豐收,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劉禪看著一天的水稻,謙笑著說道“朕種植這些水稻,並不在意朕的稻田是否豐收,朕更在意大漢百姓從此也都能年年大豐收。”
老頭點頭應道“陛下英明,陛下改善了水稻種植方法,從此大漢百姓必將效仿,來年當是一個豐收年。”
老頭名叫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現為丞相府長史。
“那就借長史吉言了,”劉禪笑嗬嗬的說道“這推廣水稻種植方法的重任,就有勞長史大人多多費心了。”
這是劉禪的目的。
改善大漢的糧食產量,讓大漢從此不再為糧食發愁。
“老臣遵旨!”
張裔很激動,作為益州本地人,能為蜀地百姓做些事情,他當然願意擔負起這個責任。
畢竟丞相諸葛亮,也待他不薄,如今皇帝改善了水稻種植方法,又將推廣這個重任交給他。
這說明皇帝陛下,信任他這個益州本地人。
其他隨行的文武,突然有些羨慕張裔,畢竟這事兒很容易做成,當蜀地的百姓們,都開始使用劉禪的這種水稻種植方法,必將又是大功一件。
唉——
羨慕啊…
劉禪今日與前幾次不同,之前幾次到了這裡,他都會親自下田插小秧,插大秧。
今天到了田邊。
劉禪沒在下田,因為收割水稻隻能用人工完成,除非他現在能夠發明收割機。
這片稻田剛好一畝,這是劉禪刻意選擇的,他是要用事實證明,證明他的種植方法,收成就是要比老百姓們種植的水稻產量更高。
收割水稻,由張府部曲完成。
今天張紹特地又叫來了一百多名部曲,一畝稻田一百多人乾活,又有滿朝文武,以及皇帝親自到場。
張家的這些部曲,乾起活來特彆的賣力,一個個爭先恐後,忙得那是不易樂乎。
現場圍觀的人,除了劉禪帶來的朝廷官員,皇後張鴛,還有附近村莊的百姓們,他們早就知道了皇帝種的這些水稻,無論長勢,還是水稻掛穗,都比他們種的水稻要好。
但是,他們更想知道。
劉禪種的這片稻田產量,與他們種的產量,區彆到底有多大。
好奇。
羨慕。
欣喜。
充斥著百姓們的臉龐,當然更多的還是欣喜激動。
雖然今年他們種的水稻,不如劉禪種植的產量誘人,但是他們全程看過劉禪的種植過程。
來年他們隻需按照劉禪的方法去種植水稻,那麼他們也能獲得這麼誘人的收獲。
這就是未來。
這就是希望。
一百多人忙碌了兩個多時辰,一畝水稻就被全部收割回小院。
下午又折騰了兩個多時辰。
看著院子裡堆放的稻穀,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這得多少石?”
“怕是有十幾石吧?”
小院外麵的百姓羨慕的議論起來,院子裡的大漢官員們,一個個也是驚訝不已。
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
五六個糧秣官員,現場對這批水稻進行了稱重,這是他們今天的任務。
所有人都很期待。
劉禪顯得很平靜,這樣的收成本就在他的預料之中。
改善了種植方法,水稻提高產量並不會有什麼意外。
今年氣候也很正常。
“陛下!”
張鴛卻疑惑的問道“陛下怎會一點都不激動?”
張鴛這句話,已經憋了一天。
從上午來到這裡,她就發現,包括朝廷官員,圍觀的百姓,看到那一田豐碩的稻穀,無不驚歎。
唯獨皇帝劉禪,顯得比較平靜。
好像這就是一件平常事一樣。
“愛妃想要朕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