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朗探案!
李悠悠平生第一次吃過了她從來沒吃過的叫不上名字的菜,那種入口的舒適感還有口齒流香的愉悅感,讓她覺得這樣的生活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及,就算她包裡揣了二十萬,這樣的日子也不屬於她。
李悠悠事先問過李利國了,說如果喝高了可不可以住在這裡?李利國給了肯定的答案,李悠悠心甘情願想喝醉了,為這樣的生活,為這樣的高不可攀的精致。
這是李悠悠終其一生就要想的生活,如果說她原來對向往的生活都是從電影、電視劇的抽象影像裡獲得的,那麼,她當過臨時的演員,她見識過劇中的男女主角,他們的生活不是電影裡的水是望月,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
誰不喜歡有鮮花美酒陪伴左右,對麵的男人說著動聽的情話,音樂在屋子裡如水似煙的流淌,穿梭其中的服務員,每個人都笑臉溫柔……
“和我在一起,你感覺好嗎?”李利國看她迷離的眼神真的有些醉了問。
“嗯,我怕是在夢裡,有點不真實,但跟你在一起,特彆有安全感。”
“這個……我怎麼解讀?”李利國沒想到她說的是安全感,難道自己沒有一點攻擊性嗎?如果真是這樣,下麵的戲要怎麼唱?
“我從小就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所以,無論是交往的男性還是女性朋友,感覺上沒有安全感,就不會再交往下去了,就是可以交往下去的解讀。”
李悠悠的臉早就是萬朵桃花開了,目光流轉,聲音纏綿,特彆像是戀愛中的小女孩兒。
李利國的心早就醉了。
李悠悠此時尚處在清醒的範疇內,她想怎樣才能把手機拿到手,把自己與他最珍貴的影像記錄下來。
她站了起來,衝李利國說“我想給你跳段舞蹈,但沒有音樂,我去取手機,放段我最喜歡的音樂。”
這是她第二次提出要取手機了,雖然天衣無縫,但對於喜歡猜疑的李利國來說也是大膽的嘗試。
好在李利國一點也沒發現她的異常,隻是立刻阻止了她說“不用這麼麻煩,我不喜歡專心做事的時候刷手機,你看我忙不?為了跟你在一起吃個安靜的飯,我手機也沒帶,咱倆還是公平對待如何?”
李悠悠有點耍小孩子脾氣一樣說“那沒有音樂我不跳。”
李利國伸手拍了拍手,門口的服務員應聲進來了,問老板有什麼吩咐,李利國轉頭問她要什麼音樂?李悠悠傻了一樣看著進來的服務員問“這也行?”
服務員微笑點頭。
李悠悠點了一曲自己最喜歡的歌,服務員轉身離開了,隻一分鐘,屋子裡就傳出她最喜歡的音樂。
李悠悠一點也不扭捏,在淑女班,她們被訓練的時候就是不能扭捏作態,她立即翩翩起舞,紅裙上下翻飛,而她則好似長在了花蕊中,李利國真的被她驚到了,如此熱烈的舞蹈,優美的身姿,還有甜美的笑容……
李悠悠舞罷,還覺得不儘興,拉著李利國跑起了雙人舞,李悠悠有些站立不穩,剛才獨舞的時候就有些像醉拳,兩個人相擁後,她的身體不斷倒在李利國的懷抱裡。
李利國當然不是聖人,開始還能夠克製,還告誡自己原來曾在這方麵犯過錯誤,但在溫柔鄉裡,他再一次的迷失了……
這裡是一間小小的飯廳,裡麵還有一個更加溫馨浪漫的休息室,李利國跟外麵打了一聲招呼,說沒有必要就不要再進來了,外麵很快應了一聲,接著就有腳步聲離開了這裡,李利國把門鎖上,抱著李悠悠進了裡屋……
該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他們倆個人感覺非常好,尤其是李利國,他完全沒有想到李悠悠竟然真的是一個純潔的女孩兒……
“你真的是……”看著臉色緋紅,還有些不適的李悠悠問。
李悠悠羞澀地點點頭。
李利國說“那我的罪過豈不是大了?我要怎樣才能補償你呢?”
李悠悠輕笑了一下說“負什麼責?我們是封建時代嗎?我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事負責。”
聽了李悠悠說出他最想聽的話,他激動的再一次抱住李悠悠,如果不是因為她是第一次,他真的想跟他再來第二次……
“我不信你沒有男生追?”
“當然有,但沒有我中意的。”
“你……我不奢望你能愛上我。”說這話的李利國是心虛的。
“你就彆問了,我告訴你吧,你既是我的第一個男人,也是我的初戀……原來初戀的感覺是如此的美好,我和你上次喝完酒,就情不自禁地想再見到你,你說要約我喝酒,我真的怕是你的客氣,真的見了你,真好。”
李悠悠說的自然,魅態十足。
李利國摟著她說“你放心吧,我會好好對你的,現在是午夜一點多了,我從來沒有夜不歸宿的習慣,所以,對不起,我要離開,你就睡在這裡,明天我要是沒時間,就派彆人過來接你……”
李利國有一些內疚,剛剛剝奪了人家的清白,轉身就要離開,他不是沒看見李悠悠渴望與他在一起的熾熱眼神,但理智告訴他,不能再深陷下去了,不然就要重蹈覆轍。
李悠悠說自己的感覺真好,她沒有說謊,一個身經百戰的男人,當然知道怎樣疼惜女人了,而李悠悠是完全沒有這方麵經驗的,那種……
麵對李利國的離開,她真的有些不舍,但順從是她今天最大的宗旨,她不能是她自己,她隻能是她扮演的自己。
“那我……我要離開了。”李利國又看了一眼腕上的手表,他怕夫人再起爭端。
李悠悠沒有一點生氣,反而善解人意地說“好,你走吧,路上小心點,明天你就不用來接我了,我自己打車或坐公交回去,彆再惹人眼目了。”
“你怎麼這麼好?”李利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多少女人都在這個時候喜歡耍一些小性子,而她,一個小女孩兒,卻如此的深明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