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朗探案!
警察也調查了寧海波行進的路線,如果中間有尖銳的石頭,那麼登山繩也有可能會出現危險,但此山雖然險俊,但山上除了一些中型的樹和小樹叢之外,隻在山腳下有幾塊風化了的石頭。
無論是寧海波的行進路線,還是李勝濟的,都沒有石頭攔路。
警察問他是怎麼知道寧海波當場就死亡了,李勝濟說看見了他的慘樣就知道他即沒了呼吸,也沒有心跳,遠遠的就能看得出來。
寧海波摔下來的瞬間,是被樹枝遮擋了一下,但接下來又速度滑落,在山腳下的時候,他的脖子被一個手腕粗的樹枝穿插而入……
曲朗雖認真看了所有的照片,但慘狀實在是太觸目驚心了,曲朗知道,任何人看了當時的情景,都會知道人是沒得救了,這點上,李勝濟沒有說謊。
關於兩個人關係,他們倆人諱莫如深,寧海波生前也不肯透露一個字,而李勝濟也是如此,就算警方用儘了辦法,他也說一些沒人相信的小故事,試圖糊弄過去。
寧海波一直是李勝濟的頂頭上司,但兩人關係由原來的親密無間到了後來的反目成仇,誰也不知道到底是因為什麼,反正兩個人由吃吃喝喝,在公司鐵板一塊,突然有一天就變了臉,兩人雖然還有工作上的緊密合作,但完全沒了以往的兄弟情分。
他們倆人的好友也曾無數次的問過,想知道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可兩個人什麼也沒說,有好事之人就往男女方麵想,但兩人要好的時候,已然結婚生子,兩家的夫人來往也密切,看不出來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警察也走訪了兩位妻子,李勝濟的老婆說李勝濟這人不喜歡說話,尤其不喜歡說單位上的事,所以,當他們的關係出現裂痕的時候,她是問過很多次,但李勝濟就是不說,逼急了就罵她,說男人的事女人少摻和。
問到寧海波的妻子時,情況也差不多,因為他們倆鬨崩的時候,兩個妻子還走動,到了後麵才覺察出不對勁,寧海波的妻子也沒少問丈夫,而寧海波這人,雖然不是內向的性格,但他心思深不見底,很多人都說他人緣好,性格也不差,但是誰也不可能真正的了解他,這點,連他的妻子也認可。
警方懷疑李勝濟的地方,是出了商店後,拿著紅色登山繩的寧海波,最後用的是藍色的登山繩,而出事的恰恰是藍色的,這就讓人不解了。
李勝濟則給了另一套肩說詞,他說到了山上,他們倆人感覺太熱了,就脫去了上衣,坐在小土坡上抽煙,繩子一直是放在一起的,拿的時候,誰也沒在意顏色,出門的時候,也沒規定具體繩子的歸屬,他覺得這就是無稽之談。
卷宗的最後,還對戶外商店進行全麵的調查,因為寧海波的老婆,她不僅天天往刑偵大隊跑詢問案件的調查進展,還要狀告戶外商店,她也懷疑,能不能是商店的繩子本身就有問題。
警察來到戶外商店說明了原因,商店的經理立刻就炸了,他說願意拿出一百根同類的繩子做實驗,而且還叫來了公證人員。
他說如果他們一百根繩子中,有一根出了問題,他願意承擔所有的法律責任。
實驗那天請的專家,他們用繩子所給出的所能承受重量的極限做了實驗,結果,所有繩子全部過關。
經理立刻耀武揚威,鑒定的現場成了他最好的宣傳廣告大片,但撇清自己這件事,他們是做到了。
本來寧海波的老婆,與李勝濟的老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兩個人也是親密無間,但正因為兩個丈夫鬨崩了,兩個人見麵也生疏了,此次寧海波的老婆,也是想給李勝濟的老婆一個下馬威。
李勝濟的老婆蘇麗麗,好幾次想上前與她搭話,她一點也沒給機會,她沒想接受彆人的同情,尤其是她的。
曲朗在本子上記下了自己關注的問題,用筆把它們都圈了起來,這樣,自己問的時候,就不會有遺漏。
曲朗是想等夏一航回來的時候,一起審訊李勝濟,也就是問話。
曲朗了解了案件的大概,以為夏一航中午會回來,但紀楠楠說他給自己打電話了,他晚上能回來就不錯了,讓曲朗先以副組長的身份,隨便調查,無論他有什麼樣的要求,都會給他開綠燈。
曲朗知道夏一航正在忙上一個案子,而且也到了關鍵的時刻。
他想等夏一航,所以第一時間來到了天方公司。
天方公司地處繁華地段,是一座很雄偉的建築,這個建築的使用期限不足十年,外表看上去嶄新整潔。
現在,這樣的辦公大樓下,總會停留一排耀眼奪目的小轎車停在樓下,一排排的,好像每個公司都如此的繁忙。
辦公大樓高聳入雲,空調林立,打造出一個神聖的工作之地。
公司外麵的空地上,臨近大門的地方,有一個花壇,裡麵的花雖沒盛開,卻已冒出蓬勃的綠葉,有的,已然露出了小小的花苞,仿佛告訴人們,美麗的夏天,正在姍姍來遲的路上。
曲朗的心情很不錯,他甚至幻想著,有一天,自己也擁有這樣一家公司,比如他的曲朗工作室,想了想,他又笑了,知道自己這才是天方夜譚呢。
曲朗看公司大門口有保安正在執勤,曲朗掏出證件,保安放行,還挺同情地看了一眼曲朗。
曲朗覺得這些人也許就是小道消息的集散地,就問聽沒聽說副總出事的事?保安好像神探一樣,神秘地說“我告訴你,這個案子肯定沒那麼簡單,據我所觀察,一定是一起謀殺案,你想呀,怎麼就那麼巧呢?現在的嫌疑人不是李勝濟嗎?我可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應該是他們倆都該死,隻是李勝濟幸運,逃脫了,要不,兩人一個都活不了命,唉,還不如出事呢,現在,他就是有一百張嘴也說不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