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論世界影響力,不談藝術性,那麼世界四大電影節自然是世界第一大國美國的奧斯卡電影節。
這個就好比國內的華表獎。
如果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國,憑借第一大國的影響力,華表獎必然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獎項。
可華表獎的評選規則,是隻選國內的電影,並且zz正確的電影以及學院派電影往往不僅能提名,還能拿大獎。
美國的奧斯卡,在本質上與國內的華表獎沒有區彆。
奧斯卡能最具影響力,隻因美國。
歐洲三大中,戛納最為大眾化,且交易量最高,世界影響力為三大之最。
不過就算是之最,影響力也比奧斯卡稍遜一籌。
可若再加上藝術性,奧斯卡稍遜戛納一籌。
全世界所有的電影節,都是分豬肉的遊戲,都需要運作才能獲得提名,亦或是運作到直接內定。
區彆在於,歐洲三大是全世界的電影人分豬肉。
美國奧斯卡與中國華表獎,隻是在各自的國內分豬肉。
不可否認,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國,但這不代表著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就沒有優秀的演員、優秀的導演,以及優秀的電影作品。
比如《霸王彆姬》這部電影,其藝術性要高出奧斯卡獲獎電影《阿甘正傳》一個維度,可《霸王彆姬》無法在奧斯卡獲獎。
這便說明《霸王彆姬》連好萊塢的廁紙都不如嗎?
並不是。
因此,在藝術性上,奧斯卡並不如歐洲三大。
雖同是世界四大電影節,但奧斯卡與歐洲三大有著本質的區彆。
歐洲三大是麵向國際,包含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所有的電影人。
奧斯卡,隻麵向好萊塢。
好比國內的華表獎一樣,隻麵向內娛。
當然,這隻是現在。
十年後,全世界的文藝界都在走下坡路,包括奧斯卡亦是如此。
而歐洲三大中,柏林與威尼斯走下坡路的速度比較快。
威尼斯年年舔奧斯卡的臭腳,淪為奧斯卡的前哨站,丟失了藝術性,含金量急速下降。
柏林依舊保持麵向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本心,隻是因為比較注重時政,也越發喪失了競爭力。
至於戛納,雖然也舔過奧斯卡,但並沒徹底丟下麵向全世界的本心,並沒有徹底摒棄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電影人隻舔美國好萊塢。
再加上戛納又是歐洲三大中最為大眾化、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
因此,隻有它還能與奧斯卡比較。
可以說,戛納電影節沒有法國、威尼斯沒有意大利、柏林電影節沒有德國,依舊是歐洲三大。
可奧斯卡沒有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國作為後盾,就是類似華表獎一類的本土獎項。
藝術性的高低,是全世界的電影人進行比較,而不是單純的隻因美國是第一大國奧斯卡一個富含美國zz正確的獎項就是藝術性最高。
哪怕歐洲三大是分豬肉的遊戲,也是全世界的電影人分,而不是像奧斯卡那樣隻有好萊塢電影人分,亦或是華表獎一樣隻有內娛的人分。
好比《霸王彆姬》這部電影,藝術性比《阿甘正傳》高一個緯度。
《阿甘正傳》能夠在奧斯卡分到豬肉,《霸王彆姬》卻因為不是好萊塢電影永遠分不到。
相反,在歐洲三大,《霸王彆姬》分到了豬肉。
奧斯卡不是國際獎項,它隻是美國電影獎項,美國之外的電影最多能得一個最佳外語片。
而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規則是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采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采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是否獲獎。
這個模式,在一輪必須運作,才能獲得提名。
到了第二輪,就跟內娛的老頭們一樣.隻要沒噶,永遠都是那些人投票。
這種模式下,含金量其實就跟國內的華表、金雞獎一樣,很多時候眾望所歸的電影得不了獎,反而是“其它”電影得了獎。
而因由必須運作才有可能提名,其含“金”量,毋庸置疑。
周訊、周海味正是知道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含金量,這才見到鞏莉受到優待後自慚形穢。
開幕式結束,接下來就是評審團審片的日子。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評獎分為4個部分。
一是主競賽單元,主席是斯蒂芬·弗雷斯,評委是馬可·貝羅奇奧、張曼鈺、托妮·科萊特、瑪麗亞·德·梅黛洛、奧爾罕·帕慕克、米歇爾·皮寇利、薩拉·波莉、阿德拉曼·希薩柯。
其中,唯有張曼鈺是華人。
而後是一種關注單元,主席是帕斯卡爾·費蘭,評委是kentjones、克利斯提·普優、bianqin、傑絲敏·特麗卡。
王樹的《恐怖遊輪》就在一種關注單元。
由於《恐怖遊輪》是商業片,哪怕戛納是歐洲三大中最商業,可這一屆戛納電影節是60周年華誕,不是主競賽單元的一種關注單元同樣競爭激烈,再加上王樹好歹也是在主競賽單元拿過獎,且在國內又是大導演,因此壓根就沒有想過運作在一種關注單元獲獎的事情。
此行戛納的目的是為了麵向國際宣傳電影,其它的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