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城如此輕鬆拿下,令楊振大喜過望。
雖然說策反鳳凰城守將,是楊振的意思,但是包括楊振本人在內,都沒有想到事情會如此順利。
尤其是當楊振得知,在鳳凰城反正投誠的清虜將領,是鑲藍旗漢軍甲喇章京李明時的時候,他的心情就更好了。
他之所以對接下來的北伐戰爭,或者說平虜事業,更有信心了,原因就在於此。
這倒不是因為這個李明時個人有什麼才華過人之處,事實上楊振根本不認識這個李明時。
真正讓楊振對未來信心倍增,感覺到“平虜複遼”大業終於穩了的,其實是八旗漢軍將領兩麵性的進一步凸顯。
當然了,楊振並不是沒有見識過八旗漢軍將領的投誠或者反正,但是這一次顯然跟以往有所區彆。
比如,以往影響最大的兩起事件,即沈誌祥的投誠和張存仁的反正。
這兩起事件影響很大,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偶然性。
沈誌祥是完全被迫的,是走投無路之後的選擇,實際上相當於被俘投降,說他投誠是照顧他麵子,是楊振往他臉上貼金,是為了下一步更好的用他。
包括早期效忠的仇震海,後來的許天寵,再後來的劉仲錦、金玉奎等人,幾乎都是如此。
甚至包括宋國輔、石明雄的投誠,起因也是他們與耿仲明的仇怨已經難以化解所致。
至於發生在廣寧城的事情,也就是張存仁及其麾下漢軍將領的反正,就更加具有特殊性了。
因為他們原本就是祖大壽的心腹部將,在大淩河城被圍投降清虜後,也一直與祖大壽這邊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甚至當時張存仁軍中很多將領本來就是祖家人,比如祖澤潤、祖可法等人。
當祖大壽得封錦義伯世爵,在大明這邊地位上升,而他們在清虜那邊卻正麵臨個人利益受損的情況下,被遼西軍伍策反,然後重歸遼西軍伍,屬於輕車熟路的基本操作。
但如果是換了楊振去聯絡他們,策反他們,可能就未必會有這個結果了。
所以這些人的歸降也好,反正也好,都不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然而李明時的反正與歸降,卻跟以往的那些二韃子將領都不太一樣。
他不是因為被俘才投降,——雖然硬打下去的結果,可能也會被俘。
他也不是因為走投無路才投降,——畢竟祖克勇所部兵馬沒有攜帶重炮,相反鳳凰城上可是有重炮的,起碼在楊振看來,完全可以守上一段時間。
他也不是因為有熟人居中牽線勸降而投誠,——雖然他有可能與同樣出身鑲藍旗漢軍的金玉奎、劉仲錦等人認識,但楊振事前也不知道是鑲藍旗漢軍將領在守鳳凰城,事先根本沒有安排。
最後,這個李明時也不是因為楊振向他許諾了什麼高官厚祿而投降,——因為楊振並沒有這樣做。
楊振給出的策反條件,其實很一般,除了常規的赦免前罪之外,也就是仍領舊部,算是有那麼一點吸引力。
然而就是這樣的條件,這個李明時卻毫不拖泥帶水的反正起義了,連個討價還價的過程都沒有。
這說明,這個李明時心中早就考慮過自己的後路問題,或者說,早就考慮過反正投誠的問題。
也就是說,這是李明時這個鑲藍旗漢軍甲喇章京在審時度勢後自己做出的決定。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形勢真的不一樣了。
過去一直是敵強我弱,而現在已經有點我強敵弱的意思了,至少顯得勢均力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