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的假期一晃而過,近百人參考抱蛋而歸的後果也顯露了出來。
複學後,林茂剛到學堂裡,就有三個學生等在公房門外等著退學。
其後退學的人更是絡繹不絕,整整一天,林茂啥也沒乾,就光給學生們辦退學手續了。
這樣的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要知道,是人都會給下意識的為自己錯誤尋找理由開脫,同時喜歡把錯誤歸咎到彆人身上。
這次府試,隻要有一個人通過,大家還都不能把錯誤完全推到各位夫子的身上。
畢竟,隻要有人能通過,就證明夫子的教導並沒有問題。
彆人能通過,你通不過,隻能說明你沒有彆人努力,天賦沒有彆人的好。
但是全軍覆沒,夫子就有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尤其這次又是曆年來參考人數最多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學生本人,亦或是學生家屬,首先考慮的就是夫子的水平是不是出了問題。
其實彆說學生了,就是不相乾的人也都在懷疑林茂是不是老糊塗了,已經帶不動學生了。
這樣的傳言一出來,誰還敢把自家孩子送往縣學?
在這個時代,送孩子讀一年書有多不容易,幾乎是要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庭傾其所有。
所以大多數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是啟蒙後在家自學,感覺讀的差不多了,就去縣學學上一年後再去參加升級考試。
能持續在縣學讀上三年的,隻有極少數的富家子弟。
而這些富家子弟,來縣學的目的通常又不是為了讀書,大多都是年紀尚幼,在家裡管不住的那種。
所以他們主要是送到縣學裡來,是為了約束和管教的目的。
富家子弟在真正要參考的時候,都會另請家教私下補習。
一般也不會跟隨縣學的大隊人馬去參考,通常會帶著自己家的仆人自行前往府城考試。
他們就算通過了考試,也不會被視為地方官員的政績。
地方官員的政績,主要還是來自通過縣學報考的農家子弟過考率來體現。
退學潮過後,林茂陷入了絕望,周、劉兩人也同樣是傻了眼。
但要說是最欲哭無淚的人,還得是侯平。
原本有近三百的學生,現在還留在縣學的,隻剩下不到五十人。
還基本上都是不滿十二歲的幼童,十二歲以上的學生僅剩下八人。
而且這八個人的年紀都已經二十五歲以上,都是抱著最後再考一次,過不了的話就放棄讀書的學生。
通常天賦好的考生,中秀才的年紀一般不會超過二十歲,就像侯平,十五歲就中了秀才。
天賦普通,但能特彆努力的學生,二十四、五歲也差不多該中了。
過了二十五歲都沒中的,說明天賦真的很糟糕,所以放棄讀書,學一些算學之類的技能,養家糊口才是正途。
其實就算是這八個學生,也是在林茂三人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才留下來的。
他們大多都是林茂三人教導了多年的親傳弟子,都是抱著尊師重道的想法,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對恩師落井下石才留下來的。
麵對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麵,侯平能怎麼辦?
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啊。
侯平摸著懷中的五十兩銀票,心頭無比苦澀。
難道真的就隻有這一條路可走了嗎?
五十兩,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