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七年三月九日的下午,萬曆皇帝把皇太孫朱由校召到病床前,說了三個時辰的話。
這三個時辰的對話不敢說讓朱由校脫胎換骨,但一定令他大受觸動。
萬曆將自己一生的經曆事無巨細的跟朱由校說了,把自己所見所聞,如何應對各種政事都跟其一一詳細分解。
朱由校明白這是萬曆皇帝在教自己如何才能做一個好皇帝。
他將萬曆皇帝講的話都深深的記在了腦海裡。
尤其是最後的那句話孫兒,你千萬要記住,文臣皆不可信,治國絕不能隻貪圖眼前之利,要將目光放得長遠才行。我大明現在最緊要的事,就是恢複糧食,還耕於農,國無糧不穩,切記……
……
在大明自中期以後,之所以能夠做到商業繁榮,一切都得歸功於農業過盛所至。
而農業過盛的原因,則要歸功於隱田。
最終摧毀這一根基的,正是被無數後世學者吹捧的清丈法。
正是所謂的清丈法將大明的農業基本盤徹底摧毀。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清什麼是隱田,隱田到底掌握在什麼人的手裡。
隱田是指瞞報的田地,說到隱田就必須提到鄉紳集團。
曆史告訴我們,鄉紳通過種種方法逼百姓賣地,但土地到他們手裡了,數量卻不一定如實報上去。
百畝良田,可能登記的隻有四十畝,以此逃避稅收。
不可否認,這樣的隱田的確真實存在,在彆的朝代或許是大患,但是在明朝,他們絕對不是主流。
真實情況是,大明中期,出於朝廷對農民起義的妥協,自唐朝就開始的山禁被解除。
而關津製度也基本崩壞,也使得人口流動性大增。
也就在這一時期,大量的人口成為了逃民,隱戶。
隱田大多是掌握在沒有當地戶籍的逃民、隱戶手中。
這些因各種原因形成的逃戶,往往逃到一個肯接納自己和家人的村子以後,就會在當地定居下來。
然後他們在村民的幫助下開墾出荒田耕種,在養活自己之餘,也會出一部分糧食分擔村子要交納的稅糧。
當地的村長,通常也是當地的保長,他們是不會把這些新開出來的荒田報上去的。
因為一旦報上去後,村裡的稅糧就要增加,隻有傻子才會主動去縣城裡上報。
正是這些人,他們才是真正的隱田大戶群體。
而這樣的情況以湖廣為最多,因為湖廣離中原人口密集地區近,又多山林。
縣裡官員小吏都很少有人願意跑到荒山野嶺去清查田地。
這也是為什麼清丈法在湖廣地區能清出五十萬頃田地的原因,基本上都在山裡。
所謂的張居正清丈土地,清理出近三百萬頃田地,大地主階級隱瞞的隻占少數。
在一些逃民較多的地方,也的確存在村長盤剝逃戶的情況,但這隻是少數經濟發達的地區。
大多數地區都是由無戶籍逃民自行開墾出來耕種的荒地。
其後追加田稅或沒收交與農民耕種的處理措施,看似為民。
真實的情況是把不願入籍的逃民土地沒收,交給另一些願意入籍的逃民耕種。
對願意入籍的逃民追加田稅,一部分是應繳稅款,一部分則是罰款。
隆慶朝之前,朝廷收到的稅賦雖少,但是因為有大量的隱田存在,全國的糧食生產總量是足夠養活所有人還有富裕。
正因為如此,城市人口才得以逐漸脫離土地的束縛,去繁榮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