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屋門,趙金正侍立在門外。
“隨我出去走走。”
“諾。”
“去書院看看!”
很快,身穿便服、持刀的一行五人來到街上。
“是趙大人!”
“小的見過趙將軍。”
時隔多日,再一次見到趙安的百姓顯得很激動,還有心安。
“鄉親們好啊。”
趙某人把玩著手裡的核桃,一邊與鄉民打著招呼,一邊朝學堂走去。
未進院,先聞聲。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朗朗書聲入耳,幾人自覺地站在屋外等候。
待整篇《離騷》讀罷,趙安這才緩緩進入房內。
房內的少年學子剛想出聲,卻因夫子淩厲的眼神又將嘴邊的話咽了回去。
老夫子從座上站起,對趙安恭敬一拜。
後者敬他年老,不敢托大,連忙將其扶起。
“學生見過趙大人。”
師傅禮畢,眾弟子這才一同起身行禮。
趙安抬手示意眾人免禮,目光掠過一張張稚嫩的麵龐。
眼前的學子都是十六歲以下的年輕人,足有五十四人,其中還有三名童生。
除了學習經義、算術外,趙安偶爾還會適當的科普些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等方麵知識。
當然,對於太過超前的內容則是閉口不談。
而隔壁還有兩班學生,他們的年齡較大,主要是識字、愛國教育,豐生額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對於這幫世界觀大致已經成熟的人,有些東西太過驚世駭俗,暫時不宜出現。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趙安語氣變得高昂,單手握拳重重地捶在書桌上。
“今胡虜亂我漢家江山,諸君讀三閭大夫之作,亦當習屈子風骨,不惜此軀以赴國難,不顧己身以保民安。”
眾學生聽到趙大人的勉勵,不由得熱血沸騰。
有一名叫湯化生的童生不由自主地伸手探向桌邊懸掛的佩劍。
說到這劍,屋中每人都有一柄,且是趙大人親手贈予,並刻上了持劍者的姓名。
原因是趙大人對於書生文弱這一現象非常不滿,特地為每名學生配上柄劍,鼓勵其文武並重,還曾從軍中調遣軍士傳授劍術。
誰也沒有想到,若乾年後,從這間書院中走出了好幾位名聲遠揚的劍術大師,本地學生也以劍術顯名於文壇……
————————————————
鳳凰城,校場。
“哨官,可是大人有什麼命令?”
軍官將書信交給發問之人。
“大人令我自本哨選出三十名最孔武、健壯者赴鎮江大營。”
軍官思索片刻,報出一連串姓名,吩咐手下
“令他們收拾行囊,即刻奔赴鎮江聽候差遣。”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