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宣威大將軍、多羅安郡王嶽樂於10月21日領滿蒙八旗甲騎八千餘,漢軍八旗兩萬一千餘,經盛京、本溪、連山,至鳳城稍事休整,隨即跨過冰凍的鴨綠江,輕鬆攻克義州(今朝鮮新義州),在朝鮮尚未反應之時,再破安州、龍川,期間將暫駐於龍川的朝鮮北伐大軍前鋒部隊三千餘屠戮殆儘。
為了確保攻襲朝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和隱蔽性,同時也為了震懾朝鮮軍民,清軍主帥嶽樂領兵突入朝鮮後,將沿途城鎮鄉村民眾儘數屠滅。
11月10日,清軍進抵平壤,遭遇駐於城外朝鮮北伐大軍三萬。嶽樂以漢軍八旗步甲為前鋒,催大軍猛攻朝鮮營地。朝軍據營中,以火炮和鳥槍迎擊清軍,雙方展開激烈交戰。期間,平壤城中朝軍試圖出城夾擊清軍,但被八旗甲騎衝陣擊潰,狼狽逃回城中。
當日傍晚,一支人數約三千餘的清軍從西北方向突然趕至,急襲朝軍大營側後,朝軍大營頓顯亂象。嶽樂見狀,遂命大軍全麵突擊,連破朝軍數座大營。
朝軍主帥李師憲膽寒,率先帶領數千親衛往平壤城中轉移,不想引起全軍崩潰,朝軍四散於野,清軍騎兵趁勢掩殺。至夜半,戰鬥方歇,朝軍被斃傷俘一萬六千餘,僅四千餘逃回平壤城中。
次日天明,嶽樂命固山額真索洪督漢軍八旗伐木製梯,趁朝軍新敗之際,發起攻城行動。同時命固山額真喀喀木、護軍統領賴達領滿蒙八旗甲騎三千,追擊昨晚敗逃朝軍,順便掃蕩平壤左近城鎮鄉村。命昂邦章京(總兵之意)瑪爾塞、梅勒章京(副將之意)噶褚哈領甲騎三千,往南攻擊前進,試圖遮斷隔絕戰場信息。
11月13日,清軍以朝鮮俘虜和擄來的百姓為前導,對平壤城連續兩天發起猛攻。朝軍主帥李師憲漸感不支,派人出城,以保全城中軍民為條件,向嶽樂請降。
嶽樂當即表示,隻要朝軍投降,獻出平壤城,清軍將不會對全城軍民進行報複。
11月15日,朝軍打開平壤城門,丟棄武器,與城外向清軍獻降。
然而,當夜清軍將投降的八千餘朝軍捆縛之後,驅趕至城外山嶺間儘數屠戮,屍體全部棄於野,任由野獸分食。隨後,清軍又對平壤城展開血腥屠城,十餘萬朝鮮官民死難,史稱“平壤癸巳之屠”。
嶽樂在領兵途徑經盛京時,就接到朝廷密令,此次征伐朝鮮,當行霹靂手段,除了要震懾朝鮮軍民,還要儘最大可能削弱朝鮮國力和軍力,不使其再度威脅我大清遼東龍興之地。
嶽樂對此深以為然,朝鮮小國,民不下千萬,帶甲十餘萬,雖然數十年來,遭到我大清兩次“暴揍”,最終稱臣納貢,以為藩屬。但其國中竟然不時生出思明複明的輿論和潮流,數度警告,仍不思悔改。
從遼東攻入朝鮮,先擊龍川,再攻平壤,居然還遇到朝鮮組織的北伐大軍。若非我大清果斷出擊,驟然發難,說不定這朝鮮的北伐大軍就殺入我遼東腹地,威脅北京。
這朝鮮君臣上下言辭和行為如此悖逆犯上,意圖北侵宗主上國,那就莫怪我大清天兵翻手無情,將你朝鮮徹底打爛,還要執其君王於皇帝階下,縛其大臣於監中,屠其民眾於鄉野。
11月18日,清軍攻占鳳山(今朝鮮沙裡院市),屠城一日。
11月22日,清軍攻奪占開城,屠城兩日。
11月26日,清軍進抵平山,遇朝鮮守禦廳官兵一萬二千餘,嶽樂故技重施,縱部隊於鄉野擄朝鮮百姓數千,驅趕至平山城下,迫其攻城,朝鮮軍民於城下死傷無數。
11月30日,清軍主力兩萬餘在繞過平山後,突然出現在江都城外,朝軍猝不及防。清軍在經過半日猛攻後,以傷亡七百餘人的代價,攻破江都城,兵鋒直指漢城。
朝鮮國王李淏聞訊後,大恐之下,命禦營廳禁衛大將崔亨謙保著太子李棩等王室成員坐船出海至江華島避難,他則領禁衛營,帶著眾多文武官員退守漢南山城。整個漢城一片混亂,仿若當年丙子胡亂(163年,皇太極親自領兵攻伐朝鮮)之事重演。
其實,嶽樂在攻破江都城後,對是否往攻漢城尚存猶豫。當年,太宗(皇太極)第二次征伐朝鮮時,統兵十萬,其中征調了大量的蒙古兵馬,還有眾多漢軍,光是攜帶的火炮就有數十門。而他此次領兵僅三萬餘,完全靠著快速突擊,攻朝鮮不備,才一路殺至漢城附近。不要說兵力較為單薄,就是攜帶的攻城火炮,也僅有十餘門,而且還是京城匠作院仿製齊國的小炮,威力實在有限。
雖然,在第一次攻伐朝鮮時,阿敏也是帶了三萬餘軍兵,可他沒有深入朝鮮太過,隻是渡過了大同江,攻至平山,距離漢城尚有近兩百多裡。
正當嶽樂駐兵於江都城,考慮是否轉身返回,與沙爾虎達合兵將後方的平山攻破,以解除後顧之憂。前出漢城探路的八旗護軍統領賴達卻派人報告,稱漢城守軍請降,他領前鋒兩千甲騎已奪占兩座城門,等待大軍來援。
嶽樂驚愕之餘,隨即大喜過望,立刻領兵朝漢城殺了過去。
12月1日,清軍攻入漢城。
12月3日,平山守軍在聞知漢城失守後,隨即也納城投降。
即下漢城,嶽樂命沙爾虎達領兵直奔漢南山城,準備將朝鮮君臣一舉擒殺。但漢南山城險固,急攻數日,損兵千餘,竟一時不得下,頓兵城下。
被困於南漢山城期間,朝鮮國王李淏寄希望於朝鮮八道勤王兵來援救,頒布教書,號召諸道士民對國王儘君臣之義、起兵勤王。
從十二月到翌年正月,清軍先後於漢城、漢南山城一帶擊潰數路朝鮮勤王兵馬,斃傷俘朝軍一萬七千餘,使得朝鮮各路“赴難之兵,一無成功者”。
期間,嶽樂命人帶話給漢南山城中的朝鮮君臣,立即獻城投降,納質輸供,一切可仿丙子年“君臣之盟”,如此,我大清可既往不咎,依如宗藩之約。如若不然,將滅其國,戮其民,徹底蕩平朝鮮。
朝鮮君臣對此,遲疑未決,久久未予答複。除了寄希望各道勤王之兵,陸續彙聚於此,可將胡虜逐退。另一方麵,當初與登萊永初朝廷約定,大明亦會出兵攻掠遼東。既如此,當胡虜得知後方被襲,恐未能持久,自當退去。